趁青春,找到“自己”——一封給青年的信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記者樊攀、烏夢達)5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趁青春,找到“自己”——一封給青年的信》的評論。

親愛的青年朋友:

見信如晤!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們要和每一位青年朋友道一聲節日快樂!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前,“90後”“00後”們並沒有遭遇過影響如此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少“白衣戰士”也只是一群孩子,他們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在和死神搶人。疫情是一場考驗,很多青年用奮戰一線、不畏艱險、衝鋒在前給出了答案。

作為新華社記者,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了許多疫情中的青年,當問到他們“面對疫情為何勇往直前”時,很多人的回答是——“當時沒想那麼多”“這是我應該做的”……

他們不一定時刻把“使命感”“責任感”“職業感”掛在嘴邊,但一個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素質。很多人回首這段終身難忘的經歷,都說在這次抗疫中找到了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意義,找到了自我的社會價值。

青年向來是熱血的,也一直在追求自我的意義。李白曾說,自己年輕時因俠肝義膽而“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101年前打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五四運動,也源於青年學生的覺醒。

與過去不同的是,出生於改革開放後的當代青年,大多享受著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這使我們形成了全新的對個體與社會關係的認知。一項調查顯示,當代青年群體和過去相比,總體認為個人發展和社會前景“未來可期”。

但是,獨生子女居多的青年一代,在考試、升學、就業的激烈競爭環境中成長,這也讓青年獨立又孤獨,他們迫切需要加入一個群體中形成自己的認同,所以粉絲、同人、電競等亞文化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認可,甚至有人感慨“誰的青春不迷茫”。

“無盡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過去的幾個月,當我們見證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的影響,當我們參與疫情防控時,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開始考慮個體能為社會做些什麼。

我們看到感染新冠肺炎的青年未放棄希望,直面病情、積極接受治療;見到身處疫情嚴重地區的大學生,儘管心存擔憂恐懼,卻積極參加線上線下志願活動幫助他人;見到平時忙著追星的粉絲群體開始發動自身力量捐款捐物;見到許多青年醫生、警察、公務員等深入救治一線、基層防控一線,築起了一道道堅固的抗疫防疫城牆……這些“勇敢群體”,形成了新時代抗疫青年圖譜,他們直面生死、直面犧牲,在戰“疫”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可否認,也有一些青年在追求價值過程中受外界影響出現偏離。例如,疫情期間,網絡環境中複雜的社會輿論和社會思潮給青年的價值判斷帶來了困擾;一些青年由於現實中遭遇挫折而心生不滿等。

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面要求青年們要學會獨立思考,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機構、平臺不要為追求流量效益而誤導青年,政府、企業、社會各方面應該一起真正關愛青年成長,為青年營造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大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時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我們每一位青年在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能勤學本領、善於思考,將個人價值在參與社會發展中實現,找到自己的“意義”。

時光從不虧欠每一個努力奔跑的人。20年前的一首歌曲《二十年後再相會》中唱道:“但願到那時我們再相會,那時的你、那時的我,那時成就令人欣慰!”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我們不妨再做一個約定,趁年輕,想做的事情,現在就做。再過二十年,願我們都能成為國家發展的中流砥柱,用我們的專業、理想、情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

願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樊攀、烏夢達

2020年5月4日(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