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崛起一座“城”花園村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生活

一個村崛起一座“城”花園村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生活

鄉村振興大會戰,旨在按照“農業興旺發達、農村人人嚮往、農民安居樂業”目標要求,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東陽樣板。我市將全面實施花園村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探索浙江特色新時代美麗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社會治理新模式、鄉村管理新途徑,破除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力爭把花園村建成為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高度融合的實踐典範、鄉村未來社區的實踐典範、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典範,為全省、全國鄉村振興提供“花園經驗”。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花園村一馬當先走在全省前列,成為“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榜樣”。特別是通過兩次大並村,花園城市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如今,花園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4月22日,走進花園村便民服務中心,前來辦理相關手續的村民絡繹不絕。花園村辦公室主任中心主任單小燦介紹說,便民服務中心現可辦理166項“最多跑一次”事項。今後,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村民還將享受到更多便利與更優服務。

在花園村,村民不僅享有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3項保險待遇,還享有建房補貼,獎學金,數字電視收視費(單向和雙向)、電話月租費、老年人高齡補貼以及村民子女16年免費義務教育等31項福利。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二孩政策的放開,花園村還實施了老年公寓改擴建、幼兒園分園建設,並在全村開通天然氣以及免費公交車等項目,將集體收入用之於民,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花園是以企帶村發展起來的。幾十年來,花園集團先後投資數十億元支持村集體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城市功能與秀美田園風光有機交融。在集團多元產業的帶動下,花園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持續為美麗鄉村建設、城市化發展“賦能”。

2006年12月30日,按照二級甲等醫院標準興建的花園田氏醫院如期建成,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村級醫院之一。“醫院建成後,受益最大的是花園村民。他們平時看病住院,除去農醫保報銷的部分,自費部分的50%由村集體承擔。另外,花園村民和花園集團員工,每年都有一次免費體檢的機會。”花園田氏醫院院長邵燕芳說。

2017年,花園商業中心投入使用,改變了花園村民的消費方式,不出村,他們就能購齊日常生活用品。花園商業中心綜合體使用面積達6萬平方米,涵蓋了國際影城、健身房、服裝店、珠寶首飾店、生活超市、培訓機構等多種業態,對外輻射半徑在10至15公里之間。此外,花園村還根據農業區、商貿區、工業區、生活區等功能區劃分,培育了百貨小吃、服裝商貿、紅木仿古、建築裝潢、休閒服務等多個專業特色街區,方便村民和遊客購物休閒。

城市化的服務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員落戶花園,如今,花園村常駐人口已超過6.5萬,其中外來人口就有5萬多,他們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為解決外來務工子女的就學問題,花園集團投資7億多元,與浙江師範大學聯合創辦花園外國語學校,這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十六年一貫制的國際化學校,無論是教學環境、設施設備還是師資力量,都處於一流水平,在這裡,花園村民可以享受學費減半、優先就讀等優惠政策。去年,花園村還在已有花園幼兒園的基礎上,新建了南山幼兒園,以改變學位供不應求的現狀。

村民方升朝原是一名電器修理工,目前在花園村電氣處上班。“平時,誰家線路燒了、電器壞了,只要通過移動彩雲撥打號碼,工作人員5分鐘內就會趕到,而且不收取任何費用。”方升朝的兒子也在花園集團上班,他妻子則在花園紅木傢俱城做銷售幫人賣傢俱。“我們村每月都給每位村民發放油、米、豬肉、雞蛋等生活物資,非常貼心。”方升朝說。

行走在花園村,不時可以看到一輛輛白綠相間的公交車從眼前駛過。原來,花園村從2015年起就開通了連接10個小區的公交線路,今年初又增添了電動公交車,公交線路連接到19個小區,村民和外來務工人員都可以免費乘坐。這兩年,花園村又對新併入的9個村實施道路連通工程,一條條瀝青道路串起了12平方公里的村域,讓更多村民享受便利出行。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花園村以前無古人的創造力,就地打造了一個“小城市”,讓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的人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城市化服務,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從城市來到農村。“中國已昂首邁進新時代。花園村將繼續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做好表率,致力為全國農村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經驗和做法。”邵欽祥鏗鏘有力地說。

突破瓶頸加快創新

花園村成全省唯一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

一个村崛起一座“城”花园村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生活

去年12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東陽市花園村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覆函》,指出經省委改革委審議,省政府同意在東陽市花園村開展“浙江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並原則同意《東陽市花園村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標誌著花園村正式成為浙江省唯一的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

據瞭解,在花園村開展“浙江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具體實踐,是強村富村提升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浙江省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進入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標誌,更是全國統籌城鄉體制機制突破的標誌性改革,具有首創意義。花園村擁有690多年曆史,改革開放前是一個有名的窮山村。197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僅87元。1981年,花園村史上第一個手工作坊——蠟燭廠誕生,同年成立服裝廠,自此,該村開啟了以工促農、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在村黨委書記邵欽祥的帶領下,花園村以“強黨建、抓工業、興產業、惠民生、善治理”為重點,堅持黨委領導、黨員帶頭不動搖,堅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不動搖,堅持發展工業實體經濟不動搖,堅持為民、利民、惠民、富民不動搖,堅持打造中國農村樣板、世界名村不動搖,實現了從“兩創”到“兩富”再到“兩美”的華麗轉型,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樣板村和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2019年,花園村實現營業收入602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3.5萬元。2016年7月1日,花園村黨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同年,花園村榮膺“中國十大國際名村”,並連續多年名列“中國名村綜合影響力300佳”前三甲。花園村還是浙江省首個單獨以村為單位創建成功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首批“中國十大優秀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網友最喜歡的鄉村旅遊目的地”,並被譽為“浙江第一村”“天下紅木第一村”“中國農村現代化的榜樣”。花園村還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等上百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階段,空間規劃、要素保障、基礎配套、管理體制等制約了花園村的高質量發展和功能作用的發揮,迫切需要借鑑鎮域小城市培育試點的有益經驗,加快理念和體制機制創新,使產業和人才更加集聚,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

“開展‘浙江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最終目的是讓花園村民過上更加美好更加富裕的生活。”邵欽祥表示,花園村將緊抓開展“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的發展契機,補足短板、凝聚力量,落實好經濟發展、農村建設、村民生活、社會和諧等四個“高質量”,為打造“中國農村第一城”而努力奮鬥,讓花園村民成為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農民,同時為全省乃至全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綜合改革經驗和做法。

矛盾不上交糾紛不出村

“三治融合”治出和諧花園

4月22日清晨,花園村黨委書記邵欽祥照例在各小區走訪。幾十年間,只要在家,他經常要到村裡轉轉並現場辦公,聆聽村民的心聲。

經過前後兩次並村,如今,花園村域面積達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6.5萬人,其中外來人口5萬多人。然而這個人員構成十分複雜的超級大村,卻憑藉“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發展模式,做到了39年“矛盾不上交、糾紛不出村、村民零上訪”。對此,邵欽祥表示,花園村始終堅持跟黨走,不斷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了新老村民、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實現了現代城市管理模式與傳統鄉村治理經驗的深度融合。

兩次並村後,花園19個村全部改組為“小區”,在村黨委領導下分頭開展工作,同時實行財務統一管理、幹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莊統一規劃建設等五個統一。以此為基礎,花園村全力打造一支能力素質過硬的領頭雁隊伍,所有村幹部都經民主選舉產生。此外,黨員幹部無論是參加會議,還是參加活動,包括為村民辦事,都不計報酬,不發“誤工”補貼。凡涉及村莊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和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均由黨委組織召開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協商決定。花園村還不斷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生態公約》和《村民道德公約》,以此約束村民日常行為。

隨著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大量外來人員湧入花園村。針對矛盾糾紛,花園村作了硬性規定:黨員幹部與村民鬧矛盾,首先受到處理的是黨員幹部;村民與外來人員起爭執,首先受到批評的是村民。

“當天的矛盾當天解決”是花園村化解矛盾糾紛的準則,只要不是涉及原則或重大利益的矛盾糾紛,相關人員必須當天趕到現場協調處理;如遇到重大矛盾糾紛,也必須在3天內解決;3天內解決不了的,則移送村黨委研究,如發現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則將其移交給公檢法部門。

“自治、法治與德治並舉,村民心平氣順,同時逐步養成了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嚴格依法辦事的好習慣。”邵欽祥表示,如今,花園村基礎設施齊全、公共服務完善、各項福利豐厚,村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和諧富裕、幸福美滿的城市生活。

邵清華:生活在花園村 我感到很幸福

21日下午,走進花園村花園小區,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棟棟整齊劃一、紅白相間的小洋房。來到其中一棟四層半高小洋房前,村民邵清華正在打理房前屋後花壇裡的綠植,他說:“這是2013年村裡統一規劃設計的樓房,即便拿到現在來看,依舊十分美觀大方。”

邵清華出生於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同齡人,伴隨著花園村的發展而成長。

在未並村之前,花園村只有180多戶人家,他們都住在四合院裡。邵清華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育有兩兒兩女,村裡沒發展起來前,生活僅能維持溫飽。

1981年,花園村先後辦起了蠟燭廠、服裝廠,其中,服裝廠最早的生產車間就設在村祠堂內。邵清華的母親是服裝廠最早入職的18名女工之一,當時,邵清華年紀尚小,母親忙工作,他就在一旁玩耍。後來,服裝廠幾易其址,邵清華家的房子也從泥房演變成為磚瓦房再到現在的小洋房。

花園村土地貧瘠,種植農作物收成不好,因此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絕大多數人家都十分貧窮。邵清華的母親、姨母都嫁在本村,他的叔叔、伯伯娶的大多是花園村的姑娘。“改革開放前,花園村是個有名的窮山村,年輕姑娘很少願意嫁進來。”邵清華說,自己小時候出門趕集、上學,都要經過一段坑坑窪窪的上坡機耕路,可現在,村裡到處都是寬敞的大馬路,就連房前屋後也可以通車。

一个村崛起一座“城”花园村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生活

從學校畢業後,邵清華入職花園集團,在花園賓館上了幾年班。後來,花園村成為木線的主要產地,邵清華抓住商機,到四川銷售木線,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2005年,邵清華看到村裡發展快,又回到花園村,不久後,就和兄長一起經營紅木傢俱廠和位於花園紅木傢俱城的商鋪。

邵清華家離花園商業中心不遠,步行只要10多分鐘。吃完晚飯,他們一家人會出門散步,回家的時候經過花園商業中心,就進去買點食物和日常用品。“就生活設施方面,我們村跟城市幾乎沒有差別,而且村裡的綠化做得特別好,到了秋季,我每天晚上都枕著桂花香入眠。”邵清華說。

邵清華一家四口和父母住在一起,除了自住的樓層,其他樓層,邵清華都用來出租,一樓開了家店鋪,其他房間則租給了紅木傢俱行業從業人員。“我父母每月都能領取一筆退休金,日常開銷無需我們子女承擔。父親還在家附近開墾了一塊菜地,全家人平時吃的綠色蔬菜都不用上菜市場買。”邵清華說,依靠房屋出租,他每年至少能收租金10多萬元,因而生活十分安逸和舒適。

邵清華的女兒在花園幼兒園上學,學校離家只有幾分鐘路程,平時都由他母親步行接送。“兒子已經上初中了,我希望他能考上花園外國語高中,不僅教育質量好,而且離家近,我們照顧起來方便。”

在花園村,像邵清華一樣生活無憂、家庭幸福的人還有很多。得益於村莊的發展和建設,他們從農民搖身一變成為工人、商人、創業者、企業家,在這片充滿奇蹟的土地上經營著自己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