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洗碗效應"----解氣,打擊,還是打氣?

洗碗效應"就是指經常洗碗的人難免偶爾失手將碗打破,在自責之餘,旁邊不幹活的人也不依不饒。當事人幹半天活卻因為小失誤落埋怨、受責備,常常出現好人費力不落好、懶漢落好不費力的現象,這種現象在逐漸被人們歸結為"洗碗效應"。

工作中,任何一個人出現失誤、任何一個地方出現紕漏都是難免的。其實只要找得出失誤的原因,讓人主動反省,吸取了教訓,即可因利勢導,這樣才會使得人員在工作中不斷成長、發展,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

可惜,因為管理者採取的處理方式不一樣,往往會有不內的效果。

突破


解氣,簡單情緒化處理,進一步放大了"洗碗效應"。

有的領導急於扭轉局勢,立刻要將壓力傳遞下去,讓心中的憤怒爆發、噴湧而出,當面訓斥、責怪當事人,想給人以最深刻的教訓。其實自己也知道,這樣做與事無補,只不過是讓自己一時解氣,讓所有人知道,在管理上對失誤處理就是一種斬釘截鐵的強硬態度而已。雖然發洩了情緒,卻暴露了內心的軟弱,往往損傷了動力,降低了威信。

突破

打擊,損傷戰鬥力的方式,直接將"洗碗效應"轉化為負面結局。

有的領導心胸不夠寬容,口不擇言,語言尖刻,動不動一頓"笨蛋"、"傻瓜"進行斥責,或是用一些人格攻擊的詞語,極易造成當事人自尊心傷害。或是從此以後不管大會、小會,從此遇事便講起當事人,不是批評就是反面典型,很容易讓當事人喪失信心和對領導的忠誠。讓有闖勁的人員往往望而卻步,不取先行一步。

突破

打氣,理性的修復方式,化解"洗碗效應"的影響。

失誤或是失敗,是一種不可改變的事實。面對即成事實的失敗,首先認識到,這樣的情況是一部門或團隊共同面對的困難,不應該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問題。

認識到這一點,作為一個領導,不應該急於去釋放自己的沮喪。愛迪生曾經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因此,出現挫敗不一定說是壞事,特別是不影響整個事情進展時。能夠在挫敗面前想到這一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想辦法給整個團隊打氣,將人員的內心壓力從失敗的陰影中解脫出來。讓當事人有信心,慎重審視出現的問題,儘快利用經驗,真正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繼續做好今後的工作,才是理性、有效的應對方法。

出現問題並不可怕,正如常說的,摔倒了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相同的地方第二次摔倒。作為一個團隊或集團,要正視出現的問題,鼓勵所有人員共同對失敗之處進行討論,摸清問題的癥結的所在,還原事情的真相,用教訓讓所有人員都受到教育,才是最好的方式。出現問題,不敢說,不願說,不面對,就不會形成會做事、做正確事的團隊。記得有位哲人說過:一次失敗,只是證明我們成功的決心還不夠堅強。

打氣就要敢於說事,把事兒說清楚,講明白,一定讓大家理解,雖然出現了不利的局面,但我們還是有信心做好的,這才是最重要的。在關鍵時期,及時給部屬打氣的領導,一定有一個博大的胸懷,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長期受其感染,這樣的團隊就會有強勁的動力。

打氣,就是通過正向的引導激發團隊的信心及時回升,突破"洗碗效應"的陰影,引導團隊的合力到預定的方向上來。這種處理方式對當事人來說意義重大,通過鼓勵而不斷地克服困難,從失敗的中重新站立起來,而且這樣做,相信對整個部門來說意義和作用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