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魯迅先生曾經對課本上的名篇《范進中舉》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很多普通平民一躍成為達官貴人的唯一方式,也是朝廷從民間選拔人才的最佳之策,所以很多文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的路上摸爬滾打著前行。

《儒林外史》一書中的《范進中舉》被選進多本中學語文課本當中,他的故事展現了古代文人一味追求功名利祿的悲哀,對當今社會也有著很強的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

范進中舉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全書五十六回,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表達了對於吏治腐敗、科舉迂腐的諷刺和批判,同時也讚頌了在時代洪流中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的高尚人格。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范進中舉》是其中的名篇,這個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多年考取功名明而不得的窮酸秀才在年過半百之時才成功中舉,但換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得了失心瘋。

此篇中的重點並不在於講述范進中舉的艱辛過程,而是把大部分的篇幅放在了描寫范進中舉後的心理變化和周圍鄰里親戚對他的態度,寥寥幾筆展現出唯利是圖的世間百態,人情冷暖,一看便知,吳敬梓以此來批判科舉制度的迂腐以及那些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祿的書呆子,更是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社會的不滿。

事實上,范進的“瘋”在前期早有鋪墊,他最終的結局離不開自己數十年如一日的固執呆板,更離不開當時那個社會對他的洗腦和剝削。他的“瘋”是黑暗時代的必然產物,他本人自然也成為官場腐敗的陪葬品,那麼,他究竟為何而瘋?

沒有希望 就沒有失望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古代科舉考試製度森嚴,從最初級的童生再到秀才、舉人,直至最高級的狀元、榜眼、探花一級,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備考和不斷的嘗試,有的人終其一生為之而努力奮鬥,范進也是其中之一,“寒窗苦讀十年”

,需要的不僅是過人的耐力和毅力,從現實情況上考慮,也需要大量的物質基礎來作為鋪墊,所以才會有“寒門難出貴子”一說。

范進在成功中了秀才之後,對自己有了更多的信心,他愈發開始潛心苦讀,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功中舉,從一屆平民一躍成為人上人,獲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但科舉考試製度森嚴,涉及門類廣泛,接下來的考試中,他屢次不第,一番折騰下來,時光不等人,按照平常人的道理,這時就該放棄去尋找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娶妻生子,養家餬口。

但范進並沒有放棄科舉之路,只要有機會參加考試,他哪怕是典當盡家中所有的物品也要報名參加,長此以往,范進凡考不中,家裡卻是越掏越空,他的妻子和丈人都對他有了很大的看法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他長期受到別人的白眼和嘲諷,丈人胡屠戶也對他惡語相向,所以在范進迎來中舉的那一天,他才會因此高興到發了瘋,他的期望值過大,所以在願望真正實現的那一天卻難以接受了,樂極生悲,如此是矣

榮華富貴的誘惑

古代科舉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朝廷要依靠這項制度從民間選拔真正有才的大臣,不少出身窮苦的文人也想憑藉著科舉來改變命運,後者就與中舉後能享受到的福利待遇有很大的關係。對於范進來說,在沒有中舉之前,他不過是個窮酸的秀才,在鄰里鄉親之間總是抬不起頭來,想要讓家人吃飽飯,就要厚著臉皮去老丈人那裡借些糧食,每每上京趕考也要低頭彎腰跟別人借錢。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但是在成功中舉之後,范進的境遇在短短時間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放在現代社會來看,一個預備公務人員轉變成了正式的公務人員,工資待遇都有大幅提升,拿不穩的工作更是變成了“鐵飯碗”

曾經奚落他的鄰居和岳父都對他高看一眼,百般奉承巴結;原來看都不肯看他一眼的鄉紳和官員也對他做出恭敬的樣子,前半生都在對人點頭哈腰中度過的范進遇到這樣的待遇怎麼能夠不瘋呢?

如果按照現代的制度來計算的話,舉人相當於省級機關招考的公務員,一旦獲得這樣的憑證之後,不出意外,你就成為了國家公務機關當中人員,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和更高水平的薪資,更重要的是,有一個更大的平臺,能夠為實現自身更大的目標而努力,離自己所追尋的夢想更進一步。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瘋的背後是清醒

范進中舉的故事讀來可笑,但同時也引人深思。作為《儒林外史》中的名篇,范進一人物是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

事實上,作者想諷刺的並不是范進一人,而是像他一樣固執刻板,迂腐不化的文人,正是由於這些文人對於科舉的盲目執著才導致科舉制度在後期出現了偏差,這項

原本用於選拔人才的制度變成了官場中人獲取利益的籌碼和手段,使得朝堂烏煙瘴氣,賣官鬻爵的現象大量發生,清末朝堂的沒落也與此有著很大的關係。

清朝吳敬梓所撰寫的《儒林外史》,全書56章回中,每一回都是獨立的寓言故事,以平實詼諧的筆調生動地描述出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對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看法,千百年來,無數文人為功名利祿前赴後繼,死而後已,但真正所獲卻並無多少能夠流傳至今,可見其虛無與浮躁。

范進中舉後為啥就瘋了?他的官如果放到現代,是真的“鐵飯碗”

這本書一反常態,並沒有對社會現象一味地歌功頌德,而是深刻又獨立地批判了作者所認為的社會惡象,跳出以往過程中孔孟儒學主導的歷史常態,具有強烈的批判意義,是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最高峰,揭露社會現象中醜惡的一面,給世人以深思,連文學大家魯迅先生也對此評論到“秉持公心,指摘時弊”,這樣的寫實作品是世界文學史上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不斷反思對人生的追求和對社會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