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前言:

三國這個紛爭的年代,不光出了很多的能臣武將,還有很多的精彩戰役被後人津津樂道,三大戰役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官渡之戰不用說,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成為最大諸侯,赤壁之戰,周瑜擊敗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夷陵之戰,劉備舉國之力伐東吳,最後戰敗身死!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戰役,它和官渡之戰、赤壁大戰是影響三國曆史走向的經典戰役。有人說劉備的失敗是註定了的,因為他“犯規”了,三國之間本是相互制肘,劉備、孫權相對弱小,聯合起來抵抗曹操,達到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但是在劉備取得漢中後,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劉備的實力連曹操都要避其鋒芒。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夷陵之戰局勢圖

這次的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不但蜀軍東征軍隊大部分被殲,就連才即位沒多久的劉備也因兵敗含恨而死,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為劉備刻畫的匡扶漢室的宏偉藍圖也化為泡影。很多人說如果帶上諸葛亮劉備就不會敗了,今天我們從3個方面的來介紹下,夷陵之戰為何會敗!最大原因就是劉備自己“犯規”了。

如此大的戰役卻不帶上諸葛亮

對於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一般人瞭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不贊成,所以就沒去,其實這是錯誤的,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1、劉備必須給手下一個交代。這場戰爭除了是給關羽報仇外,也是為了安撫手下的這些人,不然會讓人覺得自己兄弟被殺了,都不管,令人寒心。

假如劉備對於此事不理會,不但沒法給屬下一個交待、也會留世人一個笑料。因為劉備標榜的口號就是仁義!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劉備出征

另一方面,荊州是劉備的發家之地,也是諸葛亮隆中對中的必須的戰略要地,所以必須得拿回來,其實劉備也是忍了很久了,從關雲長被殺到劉備發兵,前後大概歷經了三年時間,期內還經歷了劉備稱帝,對於戰事的準備那是相當充足的了,而這些準備基本都出自諸葛亮之手。所以對於伐吳,諸葛亮是心知肚明的。

2、諸葛亮的定位是主管內政。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而且,針對諸葛亮的任用,劉備一直是當作為蕭何在用,並不是當韓信來用的。

《三國志》: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自比管仲蕭何,但是蕭何推薦了韓信,管仲推薦了王子城父,他們都是知道自己並不擅長帶兵作戰,所以找到了一個名將,諸葛亮才能可比他們倆,但是手下卻沒有韓信那樣的名將,所以失敗也是註定的。

赤壁大戰之後,劉備慢慢有了自己的地盤了,從這之後就很少看到諸葛亮來坐鎮前線了,奪取西川的時候,劉備是帶的龐統,諸葛亮是留守荊州大本營的,龐統意外身亡後才想起了諸葛亮。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諸葛亮

再有就是漢中之戰,劉備這會帶的是法正,諸葛亮同樣是留守成都大本營。

在劉備佔領荊州後,

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在劉備取得西川后,“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可以看出,諸葛亮一直都是管內政,坐鎮後方管後勤的。

劉備都帶了哪些將領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相信大家對這一句話是非常熟悉的,這句話很好的反應了蜀漢後期將領的匱乏程度有多嚴重。意思說的是在姜維北伐時,英勇善戰的將軍都已經沒有了,沒有人能用,只有讓現年年邁的廖化做先鋒。

實際上在夷陵之戰時,蜀國的參戰將領陣容也是大不如前的。

歷來大家提到夷陵之戰,都是會認為劉備以怒興師,不聽進諫堅持伐吳,在和吳國僵持過程中被陸遜擊敗的。劉備有責任不假,做為一國之君,一軍之帥,自然要對失敗負責,可是鍋不能讓他一個人背,我們來看一下當時蜀軍的參戰將領陣容就知道了。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廖化

夷陵之戰時,劉備賴以依靠的幾員大將所剩無幾了,關羽、張飛、黃忠都已沒有了,馬超也是得病了,在夷陵之戰後就病死了,就只剩下趙雲還在。

可是趙雲也是反對劉備伐吳的,覺得劉備理應先征討魏國,因此趙子龍也沒有帶。魏延當時是駐守漢中,這個位置動不了,叫得上名號的就這些了。

《三國志》: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使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

公年221年7月,劉備調遣精兵伐吳,我們可以從這段記載中看出,有吳班,陳式、馬良、黃權、張南馮習領銜,還有輔匡、廖淳、傅肜等將領,其實知道三國的看這名字就知道,能叫上名號的真沒幾個,大將就更是談不上了。

而且這裡面的很多將領都死在了夷陵之戰,可以說是把蜀國僅有的一點兵馬都給敗光了。

劉備“惡意犯規”

三大戰役只有夷陵之戰是強行發動的,所以它是不合理的,我們來看官渡之戰,那是袁紹發動的,想要滅掉曹操,曹操必須得上。赤壁之戰,也是曹操南征,想要滅掉孫劉兩家,統一天下,所以孫劉必須得上,而夷陵之戰呢?它完全可以不打的,是劉備“犯規”了。

其實從赤壁大戰之前就可以看得出,劉備的勢力是根本無法和曹操抗衡的。但是在赤壁大戰後,劉備的勢力獲得了大幅度的提高。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夷陵之戰

從而我們可以看得出,實際上,三國最終的產生,之間的均衡是很弱的,由於,不論是蜀國還是吳國,其勢力都難及長江北岸,更何況北方地區了,而曹操的也由於後勤補給太遠而不能連續作戰。

三國之間的的均衡的確是太弱了,因為,很可能哪一個國家忽然間實力提高,例如糧食大豐收,人口翻了幾倍,地盤又增大了等等,都很可能讓一個國家想要產生打破均衡的想法,事實上魏最後能滅掉蜀吳,便是由於魏國的後期實力迅速地提高,吳蜀卻每況愈下,此消彼長,最終被滅掉了。

而再回到夷陵之戰,在這個階段三國之間並沒有上述事情發生,而劉備在這個時候選擇發動對吳之戰實屬不智。劉備在擁有荊州、西川、漢中時,實力遠強於東吳,這讓東吳寢食難安,東吳奪下荊州後,三國重歸平衡。

其實這就好比一場三方較量的足球賽,三方實力都互相奈何不了誰,距離比賽結束還有10分鐘了,吳國被逼得,犯了一次規,奪了荊州,被黃牌警告了!

結果劉備在這個時候不幹了,他也犯規,惡意打人,好吧,直接被紅牌罰下,這下好了,三方平衡被打破了,蜀國自食其果,只剩下一個守門員(諸葛亮),和一群老將,所以率先被魏國給滅掉了,而吳國後面也緊隨其後,被滅掉了。

夷陵之戰之敗,不能全怪劉備,看看他都帶了些什麼人

劉備身死

所以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劉備的失敗,因為劉備不遵守比賽規則啊,自己把自己給坑了,還有一層原因前面也說過了,夷陵之戰的這些將領,多是川將,西川本來就沒有經歷過多少戰爭,所以經驗是個大問題,而並沒有一個名義的高級將領,東吳就派了一個陸遜這樣的高級將領,就把劉備給攔住並打敗了。這也是夷陵之戰蜀國大敗的一個不可忽略的緣故。

《三國志》: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先主大悅,以化為宜都太守。

最後說一句,有人說廖化並沒有參加夷陵之戰,因為關羽死後,廖化就到了吳國,實際上並不是,從記載可以看出,廖化是在劉備東征的途中碰上的,廖化用詐死之計重歸蜀國,被三國劉備授為宜都太守。

結語:

孫權決定奪荊州的時候,孫劉聯盟就已經有名無實。原本存在的孫劉聯盟抵抗曹軍的戰略,從此分崩離析,但是卻讓三國之間的平衡得到了加強。夷陵之戰失敗就是有這3點原因:

1、劉備缺少一個真正的前線指揮官

2、陣中缺少一個位統帥級別的將領

3、荊州已丟,平衡之勢形成,貿然“犯規”,滿盤皆輸

劉備悍然發動東征,讓得平衡被徹底打破,蜀國由極盛轉入極衰,而這樣的結果最大的贏家無疑是魏國,荊州一個彈丸之地居然變成三國均衡的核心地區區,倒確實令人另眼相看,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