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茶行一路,講的是緣深緣淺的故事

洪漠如:茶行一路,講的是緣深緣淺的故事

洪漠如:茶行一路,講的是緣深緣淺的故事

2016年攝於成都寬窄巷子


記憶的重啟,也需要緣分的牽引,2014年4月份的那個午後,我在成都會展中心的展位上第一次見到安化黑茶。那一眼,就讓我兜兜轉轉了這麼些年。
從會計師事務所辭職,改行做茶,在銷售一線當一個普通業務員。成都很大,市場潛力很大,但那都是理論分析。在外人眼裡,成都是一座休閒城市,茶文化濃郁。你在百度地圖上輸入一個“茶”字,就如同一碗茶湯潑在了成都的街區一樣,密集的小紅點你數都數不過來。
在這個茶網密集的城市,我有無數次與無數種茶邂逅,最後緣分最深的還是安化。當時對於一個跨界過來的愛茶人而言,願意接納,以及耐心和認真的對待茶,就能迸發出迷人的魅力。那段記憶,彷彿成了一面鏡子,我時常在內心返照自己的初心。黑茶的氣質就是返璞歸真,如何在繁華世界堅持一種返璞歸真的理想,這需要對未來有清晰的路徑規劃,對現實的誘惑保持十足的定力。
成都,是一個消費型城市。茶文化歷史悠久,中國茶最早成為商品就是在距這裡不遠處的武陽,王褒《童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賣茶”就已經從側面反映了那個時代茶事商業化的面貌。成都有很多以茶為業者,但成都人很少講茶故事,也幾乎聽不到有誰因為茶發了財。在成都談茶,談的不是財富故事,而是生活。


我不知道成都有多少個茶館,更無法知曉成都有多少茶葉從業者。成都茶人泡在茶裡,放下了個人英雄主義,沒有誰到處炫耀自己因茶累積的財富故事。有一部分人都不常在圈子裡活動,但是靠著茶,買了房,生了二胎,小日子過得很精緻。
從成都去往雅安,出城不久,你就能看到連片的茶園,全程高速,綿延不絕。消耗掉這些茶葉的,就是川西平原上老百姓嫻靜的日常。川人喜歡喝茶,川茶產業的規模也是漸進式發展起來的。從整體規模來看,川茶並不遜色,但是缺少安化黑茶產業裡的英雄故事。
回到成都,就有老師邀約,要我對比安化與川茶談談自己的看法。就宏觀上對比來看,這裡面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回顧過去十年的發展,川茶是在產業高度飽和的狀態下穩步推進。而安化是從一個歷史低谷發生了井噴式增長。對比過去十年兩個產業的增長線條,安化確實要顯得奪目一些。但四川的消費容量要比湖南大,因為安化黑茶在四川也已經開始佔據了一定的消費比重,但是川茶在湖南依然是蜻蜓點水般的存在。這裡也存在兩地人性格上的差異,在成都有很多湖南人在盡心盡力的推廣自己家鄉的產品。而談及川人,大家時常說“小富即安”。我在外面奔波這些年,就有成都的朋友說:“一個在成都畢業的大學生,找份穩定的工作,家裡拿點錢付個房子的首付,就開始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了,誰會向你那樣在外面去折騰啊!”

我最後其實才理解,我是被飽和的川茶產業溢出的人力資源,因為在業已成熟的川茶秩序裡,沒有我的位置。正好,在我想要做茶的時候,高速增長的安化黑茶給了我更多的機會。
到達成都,開始籌備接下來的行程,其中包括“茶馬古道甘青線”“絲綢之路”“中蒙俄萬里茶道”部分路段。第一次聽茶馬古道的講座是在雅安,當時四川的專家,雲南的專家,北京的專家濟濟一堂,沒想到多年以後,送我踏上西部“甘青線”考察的竟然是安化。
緣分就是這樣,2014年4月,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