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付亮:茶產業要糾正7個錯誤

謝付亮:茶產業要糾正7個錯誤


謝付亮:茶產業要糾正7個錯誤


成功沒有模板,茶區主管部門或茶企,必須不斷地審時度勢,不斷地糾錯。

錯誤一:盲目爭取政府支持。

茶企的競爭力,最終要體現在市場上,主要依靠政府補貼,甚至將主要精力放在拿補貼,或抱著不合適的目的拿補貼,這些都不能真正提高市場競爭力,企業經營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區的茶企很會爭取政府支持,但是,產品結構、品牌影響力等等,都距離市場要求很遠,競爭力不強,必須趁早改變。

錯誤二:盲目追求標新立異的茶樹種。

稀奇古怪的茶樹種,不等於良種,也不等於高品質,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相信科技和良種都是品質的保障,相信消費者喝茶的感覺。

比如,我曾聽專家說,有些地方的良種率只有20%,需要不斷提高,具體如何提高,我們要找專業的科技人員,尤其是要找務實的科技人員。


謝付亮:茶產業要糾正7個錯誤


錯誤三:抱著發財目的去做茶。

掙錢,誰都想掙,這並不丟人。但是去做一個行業,尤其是做茶,還是不要直奔著錢去,而是要懷著一份責任去做,而掙錢只是順帶的結果,只是對你做好事情的一種回報。這才是做茶葉的正確心理。

錯誤四:我的茶葉最好。

不少茶商不知道哪來的自信,好像天底下的茶葉就他們家最好,這和坐井觀天沒啥兩樣。其實,關鍵是他們沒有走出去,茶葉品種那麼多,消費者那麼多,一部分茶只能適應一部分人,不可能適應所有人。

哪怕是動輒幾千幾萬的西湖龍井或大紅袍,也不可能人人都喜歡喝。這是人性和客觀規律決定的,否則要那麼多茶樹種或那麼多物種幹嘛?

怎麼辦?多出去走走看看。出去之後,就會打開視野,改變封閉落後的“心理認知”,也可以提升加工技術,自然就不會認為只有自己的茶葉才是好茶葉。

錯誤五:忽略龍頭企業的培育。

地方政府還是要營造更適合茶企發展的環境,尤其是努力培植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

現在,各個地方的茶企跟風很厲害,尤其是一些不上規模的企業,忙著當下的生存,沒有獨立思考,更無暇估計未來的發展,什麼茶好銷售,就跟著賣什麼茶,不管質量好不好,這樣很難形成持續的競爭力。


謝付亮:茶產業要糾正7個錯誤


錯誤六:一個樹種,什麼茶都做。

有些地方的茶種,只適合做某一類型的茶,並不適合“六大品類一哄而上”!

例如,有專家說,浙江的一些茶葉樹種,並不是非常適合做紅茶,硬是要去做,品質自然要打折扣。

還有的地方,一些茶企紅茶加工都不會做,還是硬著頭皮去做紅茶,雖然精神可嘉,但是要市場化,必須要認真學、經過錘鍊,才能對得起消費者。

倘若只是特殊情況下做一些給特殊人群喝的紅茶,即使獲得了一些稱讚,沒有生態環境、氣候和品種等因素的匹配,還是很難形成規模效應的,也很難真正“紅起來”,這個要清楚。


錯誤七:全部定位高端!

對一個地方的茶產業來說,高端、中端和低端都要有,當然,對部分茶企,可以只做某一類,但如何生存的問題必須解決好,不能跟風去做!

同時必須注意,賣價很高的茶和售價中低層次的茶,都不要忽悠他人,否則必然好景不長!

而且,大眾化的產品不等於低端產品,大眾化的產品也可以是中端產品,這要看你如何去賣,放在哪裡賣,問題很多,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去市場上走走,多聽聽一線茶商的聲音,不可閉門造車。(資料來源: 謝付亮國學茶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