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孟子曾經說過,“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孟子·盡心下》)孟子似乎在指出中國歷史的一種週期。而中國歷史上實際存在過三個大混亂週期,並且每次都持續五百年左右的時間,隨後天下都迎來了大一統。

那麼,這三次大混亂週期有什麼異同?為什麼每次都持續500年左右的時間呢?

中國歷史上的三個大混亂週期概況

第一混亂週期:從東周建立到秦統一天下,持續時間549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眾所周知,此時的周王室名存實亡,列國從此不再聽周王號令。東周的前半期,因諸侯爭相稱霸,被稱為春秋時代。而從公元前475年開始,各諸侯國相互征伐加劇,征戰目的已經從爭霸演變為吞併別國,進入了戰國時代。直到最後秦國統一天下。

大致的時間線和時間節點為:

前770年東周遷都--->前475年戰國開始----> 前256年東周滅亡---->前221年秦朝統一天下。

整個大亂持續了549年。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第二混亂週期:從黃巾大起義開始到隋朝統一,持續時間405年。

公元184年,漢末政治腐敗,官僚內鬥、邊疆戰事不斷,再趕上全國大旱,百姓無法生活,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起義導致了漢朝中央失去權威,形成軍閥割據局面,最終導致三國並立。之後經過西晉的表面統一,天下重歸大亂。五胡十六國在北方紛紛登場,晉朝則衣冠南渡。後來南方宋齊梁陳代起,北方則有北魏完成統一。最終,北方政權歸於隋朝,隨後隋朝一舉消滅南陳,統一了天下。

大致的時間線和重要時間節點為:

184年黃巾大起義---->220年進入三國時代---->280年西晉統一---->304年前趙成立,開始五胡十六國時代---->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朝時代---->589年隋朝統一天下。

整個大亂持續了405年。

第三混亂週期: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元朝統一,持續時間524年。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盛世大唐立即陷入戰亂,從此中央權威喪失,之後進入藩鎮割據時代。最終,唐朝於907年被朱溫消滅,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也在907年,草原的遼朝成立。中原的五代十國最終被宋朝終結,宋朝統一了漢地大部分;然而不久党項人建立了西夏。隨後,從東北崛起的女真金朝風捲殘雲般在10幾年時間裡消滅了遼朝和北宋。宋朝南渡長江,建立了南宋。不久草原崛起的蒙古人,以更強烈的力量消滅了西夏、金朝和南宋,中國又歸於一統。

大致的時間線和重要時間節點為: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907年唐朝滅亡,後梁和遼朝同時建立---->960年宋朝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9年元朝滅南宋,統一天下。

整個大亂持續了524年。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每次大混亂原因有何異同?為什麼大混亂要持續五百年之久?

開篇我們提到了孟子的感慨,雖然他出於感性的因素較多,但實際上從中國歷史的三大混亂週期,我們能看出孟子此言不虛。我們結合目前所知的條件,可以得出超越感性的、相對客觀的結論。

第一混亂週期的主因:生產力重大進步推動社會劇烈變革

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隨著它們的應用逐漸普及,遂引發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社會鉅變。

貴族分封制因為鐵器與牛耕的方式解體了,因為平民不需要在貴族莊園裡集體生活,依靠自己單個家庭的能力也能過得不錯。這樣,貴族分封制就失去了基礎,平民獨立生活的方式逐漸成了主流。

這導致整個周朝政治的大變動。國君的力量來源從下級貴族改為眾多平民。國君的力量因此大增。

各國都實力增長野心膨脹,最後比拼的是誰的執行力更強、更有持續性。最終秦國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鐵器與牛耕作為最底層的生產力變化因素,它們發揮影響力有個過程。它們最先傳導到貴族莊園,其次傳導到上級貴族,最終到國君。每一層的傳導都有阻力,新生產方式和舊生產方式在不斷地鬥爭博弈過程中。在先秦時期,促進改變的動力因素比較單一,因此鬥爭反覆持續很長時間。

變革從一國普及到各國、從各國又演變成一個統一中央集權的國家,這個過程就非常漫長。從生產力進步到社會形態改變,因果之間耗費了500多年時間。

第一亂周的特點:

  • 主要是中原內部不同政權間的鬥爭。
  • 鬥爭的劇烈程度和慘烈程度逐漸增加。隨著時間推移,一場戰爭的傷亡人數,從亂世開始時的數十人,到後期演變為數十萬人,鬥爭的劇烈程度和慘烈性都在空前加劇。
  • 最主要特點是:生產力變化,促使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勃興,並一舉奠定了中國後世的文化基因。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此時就已經初步形成。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第二混亂週期的主因:氣溫劇烈下降,激發了階級矛盾和族群矛盾的大爆發。

東漢末年,因為人口激增,再加上政治的腐敗,底層人民生活艱難。此時又恰逢中國氣候急劇變冷。終於催生了黃巾大起義,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率先爆發。

因為氣候變冷,草原民族的生存也變得非常艱難,這促使他們走向中原。本來他們只是中原漢族地主的僱傭兵。但隨著地主階級的日趨墮落(談玄、鬥富、盲目征戰等),草原胡族僱傭兵的野心被勾起,他們也趁機建立政權,開始在中原爭霸。

隨著胡族力量先後進入中原,北方胡族政權如走馬燈似的迅速變換。直到最終北方定於北魏,南方定於南朝,整個中國才從洶湧亂斗的狀態進入南北對峙狀態。最終北方政權歸於隋朝,隋朝帶著胡漢四百年混血的基因,一舉統一了全國。

氣候變遷導致階級矛盾、族群矛盾交替爆發,胡漢之間的融合與鬥爭,最終達成新的平衡狀態,此過程也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從因到果耗費了400多年的時間。

第二亂周特點:

  • 胡族力量空前崛起。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鮮卑族紛紛建立政權,在北中國大地上紛爭。
  • 北方混亂程度空前劇烈。130年左右的時間內,先後存在過數十個政權。
  • 最主要特點是:胡漢民族融合程度大大加深。胡漢融合在這個時期達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廣度,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第三混亂週期的主因:氣候因素、族群競爭、制度競爭的綜合影響。

安史之亂的爆發,其實質也是胡族難以生存,因此向中原進發。此時恰逢氣候從隋唐時期的溫暖週期向寒冷週期過渡。人口增加、氣溫降低,直接影響了胡族在北方的生存。

之後的藩鎮割據與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認為與戰國中後期的形勢非常類似。但此時新的影響因素是:塞外胡族力量大大增強。平定安史要依靠回紇,想坐穩帝位要依靠契丹,這種局面在以前歷史上是沒有的。這也可見中原武力不振、尚武精神的衰頹。

等到宋遼夏金並立時期,發生了一個對後世影響重大的變化:江南逐漸成了中國的新重心。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江南的財富和人口都是佔大部分比例的。從此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就不可逆轉地遷移到了南方。

這個階段各族群競爭的態勢,最終比拼的是制度。

草原胡族的制度是部落聯盟、全民皆兵;而中原的兩宋始終是分權牽制、募兵制。最終,胡族制度的效率和效能都明顯高於中原。從財富總量、人口總量等方面看,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胡族是無法與兩宋相比的;但是,中原分權牽制的制度導致資源使用效率和效能都極低。最終,高效率、高效能的胡族戰勝了低效、低能的中原,天下統一於元朝。

第三亂周的特點:

  • 陸續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一個比一個強。遼朝,佔據幽雲十六州;西夏,割據漢地一小塊;金朝則佔領了秦嶺淮河以北,蒙古人(元朝)則統一了全國。
  • 中原漢民族的戰鬥力持續減弱。受制於制度因素、政治導向的影響,漢人的戰鬥力急劇衰退。
  • 最主要特點:在文明差距沒有形成代差(如工業與農業的代差)時,不同族群間的政權競爭時,組織制度因素往往發揮主要作用。資源多但效率低,一樣會失敗。後來的明朝依然是這個問題。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結束語

結合氣候學家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的這張圖來看,如果考慮底層的不可抗力因素,我們發現混亂週期與氣溫變冷是同步的。

為何說五百年有王者興?從中國歷史三大混亂週期中找規律

中國三個混亂週期與氣候的對應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混亂週期都發生在氣候變化劇烈的時間內。

第一亂週期內氣溫下降,第二亂週期內氣溫劇烈下降,之後又緩慢上升;第三亂周內氣溫長期下降,隨後迅速回升。

在底層氣候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大地上不同政權、不同族群、不同制度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結合史實來看,各項影響因素疊加在一起,大致需要50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形成新的平衡,達成一個階段性的結果;這個結果就是大一統。

最終,中國不是大一統,就是在走向大一統的路上。

還有一個結論:從第二、第三混亂週期對比來看,漢族政權的綜合實力是越來越趨向衰弱的。第二週期時,南北還能對峙262年(東晉+南朝);到第三週期時,對抗了152年;而後來到了南明時期,竟然只能對抗不到40年(南明+明鄭)。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