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導語

長路漫漫,給身邊一份溫暖;風雨人生,給自己一個微笑。生活,從來都是在逆境與不足中尋找快樂的,不要因為暫時的得到而失去未來的擁有,更不要因為短暫的失意,失去欣賞世界的勇氣。而這種對生活的釋然與灑脫與佛教思想的空,無慾無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份對過去的釋然,對明天的灑脫是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尋常百姓的最求,只不過我們今天在追尋這種生活的道路上,由於太多的原因而望而卻步了,但是在古人的世界中,卻不乏有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半緣修道半緣君"的元稹。

元稹作為文學家中對佛教研究有著自己獨到見解的唐代才子,可以說他的灑脫與自由是受佛教影響的結果。不過作為典型的文人代表他的人生中自然也有對功名利祿的追求,但是現實給與了他沉痛的一擊。功利無果的他,看透世態炎涼的他走上了對佛教的探尋之路,他的人生的後半程中,佛教成為了他內心之中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一、 文人致士,元稹的一生

出生於多朝東都洛陽的元稹,從一出生便接受了命運給與他的一個巨大玩笑,在元稹出生沒多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作為洛陽書香門第,北魏皇族後裔,決定了元稹比其他人學習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它承載著家族巨大的希望。對於這樣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元稹,能夠在十五歲參加科舉考試,並且明經及第,元稹身上所具有的堅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精神,堪稱一個時代裡讀書人的楷模。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一,元稹畫像

在唐憲宗元和初,有資格參加任命官員的及第學子,參加應制測試,元稹一舉奪得了第一。在脫穎而出之後他被任命為左拾遺,之後調任為監察御史等許多職務。元稹為官初期一帆風順但因不忍與官場腐敗分子同流合汙,所以劾奏劍南東川節度使嚴礪,在奏章之中明確的陳列了嚴礪的種種罪狀。不過由於朝廷中的貴族勢力隻手遮天,得罪權貴的元稹被貶謫為江陵士曹參軍。現實的打擊教會了元稹收起銳氣,得到皇帝賞識後,元稹也因此成為了一朝宰相,不過不久再度又被外調任職,最終死在了任職途中,客死他鄉。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二,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中白居易所做文集

元稹為官作為好與壞,我們不加以評價。在文學上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白居易之間有著極為深厚的友誼。他提倡杜甫"即事名篇,無復倚傍"的精神,為此自己還對新樂府做出了一些新的發展,自己帶頭創作了一些推動了新樂府運動的發展。在他的詩歌中大多是借古諷今,諷刺當時社會中怪異的社會現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所寫的悼亡詩同樣言淺情深,具有很高的成就,對後世蘇軾,歐陽修等影響深遠。

二、從世俗到無我,元稹的思想轉變

元稹的經歷體現出來的是多種思想不斷作用的結果,從經世致用到灑脫自由到了然無塵,是元稹人生不同歷程中內心最迫切的渴望,更為重要的這是元稹一生中的心路歷程,是他對生活的看法與態度,是對自我的一種探尋。

1、書生有淚無揮處

從小飽讀詩書的元稹,早就在骨子裡埋下了儒家文人的風骨,不論是志向上修身齊家治國,還是個人上君子善養浩然正氣,元稹都在對這些的踐行中成長。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國家一蹶不振,而作為這種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文人,自然將重整山河的遠大理想當做了自身的理想。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百姓懼怕再起戰火,他們的眼神裡傳遞出的是對和平,中興的熱切期盼。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三,安史之亂皇帝逃亡圖

"安人活國,致君堯舜,致身伊皋"。元稹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媲美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賢臣,輔佐偉大的帝王。可以說這種恢宏遠大的志向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結果,也是科舉制為封建王朝吸引來的一批有志之士。盛唐時的房謀杜斷,江湖中的李白杜甫都是這樣的典型,可以說他們是元稹自小追逐的目標。在位極人臣之後,元稹就回憶年輕時的志向說:"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達則濟億兆,窮亦濟毫釐。濟人無大小,誓不空濟私。"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四,被貶官的元稹

理想是遠大的,可現實總會給予你迎面一擊。元稹為了興利除弊,治理天下,在自己管轄的範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使得他發現了當時社會中存在的許多問題,為了緩解百姓的生活壓力,他減免賦稅,治理管轄之地經常欺壓對百姓的貴族,重新梳理市場,構建一個相對穩定與平和的經濟關係。不過改革終歸沒有強有力的人支持,元稹觸及到了許多利益集團的利益,最終被罷黜。像歷史長河中星星點點的文人一樣,,恢宏遠大的志向最終在現實面前止步。

2、上善若水,鋒芒盡收

如果說仕途失意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底色的話,那麼學會自我派遣是另一種底色。元稹在遭遇貶謫之後,思想開始出現極大的變化,佛道思想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極具上升。生活的諸多不順,與人生的前途渺茫都是歸結於自己希望的太多。佛道的出世思想望恰巧是解決人生苦悶的方法。

不過元稹身上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他不能徹底放下對官場的眷戀,所以他在貶謫之後,多次尋求再度入朝的機會,而每次入朝皆因為自己不巴結權貴,獻媚他人,而連續被貶官,內心彷徨苦悶。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五,元稹遊歷所做畫作

為了從佛、道說教中尋找精神寄託,元稹讀《老子》、《莊子》,開始研習道教的煉服丹藥之法。另一方面,他還頻繁與高僧往來,尋佛問道,從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元稹的這些舉措都是為了讓自己遠離生活的喧囂,解脫內心的苦悶。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元稹也對官場爾虞我詐的生活變得隨心所欲,貶官外調也變得沒有那麼苦悶。

三、生活詩中的佛教信仰

1、愛情中的佛教給予的信念支撐

詩是作者內心的一種表達,元稹也是如此,他內心對於佛教的不斷靠攏,變現在了他的許多詩歌之中。元稹一生詩歌大約有百餘首詩歌,而在這些詩歌中佔有大量比重的是元稹對於自己佛性的表達。元稹最喜愛直接表露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於是關於自己的佛教信仰寫出了《離思》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從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千古名詩。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六,元稹和他的妻子

這首詩以自己的回憶為點,引出了佛教思想對於元稹的影響。元稹有一個賢惠漂亮的妻子名叫韋叢。韋從詩一個大家閨秀,是當朝太子太保的女兒。雖然元稹寫過"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句子,但是他與他妻子的愛情可謂是可歌可泣。韋叢沒有因為元稹的貧寒而嫌棄他,反而在元稹最窮困的時候,嫁給元稹。兩人在翹首以盼之中,終於迎來了元稹的飛黃騰達,本以為可以相濡以沫直到終老的兩人,卻接二連三的遭遇不幸。先是韋叢年僅二十七歲即英年早逝。後來元稹又接連遭遇貶官,《離思》表達就是元稹對早逝妻子的懷念之情。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七,元稹的詩歌

元稹與韋叢愛情生活的美好、難以割捨的感情就像遇見滄海之後,其他的水都是平平無奇,看見了巫山雲之後,再也不覺得其他的雲漂亮。即使韋叢去世的早,但元稹再也沒有斷絃再續,這種對愛情的忠貞,自古男性少有,而支撐他走下去的是"半緣修道半緣君"的佛教思想。

2、自我派遣中的佛教思想

元稹的一生,五十餘年裡從少年入仕開始就在官場的道路中顛沛流離,起起伏伏,這是對於一個人心智與性情的極大考驗,而支撐他走下來的便是對佛教的信仰。在元稹被貶通州之後就在《遣病》中表明瞭自己"況我早師佛,屋宅此身形"的信仰。這也才有了後來元稹在被貶之後,喜歡遊山玩水,探訪古寺,有了《定僧》中:"落魄閒行不著家,遍尋春寺賞年華。野僧偶向花前定,滿樹狂風滿樹花。"的閒情雅緻。生活就像一把刀,總在不經意間給與你看似致命的打擊,有的人選擇就此逝去,而有的人則包好傷口,從新前行。元稹的選擇是在自己苦悶之餘,欣賞寺院中春光燦爛的春景。

而寺中閉目打坐的高僧與自然地寂靜融合在了一起,令元稹好生羨慕。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八,元稹羨慕的僧人

為了排遣苦悶元稹還經常拜訪高僧,與其交談來盪滌自己內心中的雜質。所以元稹還寫了很多讚頌高僧的詩歌,其中後就有他在求佛路上所認識的道友,並且元稹還與他們結成了摯友。在《悟禪三首寄胡果》中

"近聞胡隱士,潛認得心王。"胡隱士就是同元稹一起潛心修道之人,而胡隱士能做到心無雜物,一塵不染,而元稹則有著太多的牽絆。胡隱士算的上一位看破人生的人,元稹的詩大多都是對於這種精神的讚美。

而這樣的詩,元稹做一首也罷,他卻為胡果做了整整三首詩。他將自己對胡果兒的尊敬,與自己對於佛教的理解都融入到了其中。"百年都幾日,何事苦囂然。晚歲倦為學,閒心易到禪。"對"靜"的追求是修禪的一大要求,從對"靜"的追求中實現自己閒靜自在的人生理想。

四,在詩詞的創作上喜歡運用佛教術語 

元稹喜歡佛教還體現在了詩詞字詞的運用上來,其中他就十分的喜歡用佛教術語穿插在自己的詩句中。《杏園》中"門前本是虛空界,何事栽花誤世人。"空門在佛教中有遁入空門的說法,講究人做到四大皆空,無慾無求。而詩人在詩中引用空門,是說長安不僅是紅塵深處,而且有萬丈紅塵,自己要走出這紅塵之地,尋找自己內心的淨土。在《智度師二首》中又描述智度師由戰將投歸佛門的事蹟。其中

"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禪衣不僅出現在了這一句中,還在後面反覆出現多次。從一個踩著皚皚白骨成長起來的將軍,到一個皈依佛門一心向善的佛徒,只不過是一念之間。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圖九,智度禪師

智度禪師的這一轉變,是厭倦了世俗的功名利祿,看透了世界的風雲變化。一切的一切就像過眼雲煙一般消散。而

元稹內心的情感也就是這樣的,官場的浮沉給與過他太多的傷痛,而無法解脫帶來的是無盡的痛苦,所以只有放下才是解脫。除此之外元稹的佛性還變現在他對眾生平等與普度眾生上有著自己的執著,佛教希望善待眾生,元稹對這種思想的踐行,表現在了對魚兒的護生上。在《修龜山魚池示眾僧》中:"勸爾諸僧好護持,不須垂釣引青絲。雲山莫厭看經坐,便是浮生得道時"上天有好生之德,對生命的敬畏就是對自己做好的一種修行。

結束語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這是佛教中對於人生態度的一種詮釋。元稹的一生荊棘無數,為了實現自己報效國家的宏偉志向,他在社會風氣,官場利益中逆風而行,可惜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有志之士最終都將歸向淡然灑脫,這是順其自然的事。不過對於元稹而言他的淡然灑脫,他對佛教的信仰,來的過於早,這是封建時代下的悲哀。

元稹對於佛教的信奉,體現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一個詩人,他最出色的詩作之中自然也有這種思想的體現。逆水行舟,總有被急流衝退的一天,在抑鬱苦悶之時,學會且退一步,或許就是下一個海闊天空。


1、《全唐詩》

2、《元稹的佛教師》

3、趙緲緲,《他生緣會此生休--試論元稹詩歌與佛教》

4、楊君,《元稹編年集》

5、《金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