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關注我們,一起做有數青年!


七八歲學藝,十二三登臺,不到23歲創立嘻哈包袱鋪……如今已年過而立的高曉攀,在相聲江湖裡摸爬滾打逾數十載,他用“如履薄冰”“年少輕狂”“守正創新”這三個關鍵詞對自己多年的從藝之路進行總結,既學藝也學做人,既從生活中為創作取材,也用創作反哺自己的精神世界。

疫情期間,高曉攀推出“雲相聲”專場,帶領嘻哈包袱鋪成員在各大短視頻平臺進行相聲直播演出,在密集的包袱笑料中為更多的觀眾帶去了歡樂。作為一名曲藝人,他堅守相聲表演的正路,卻也緊跟時代的腳步,用一次又一次的“相聲實驗”,為這片熱土開拓更多可能性。


高曉攀似乎不是一位“討好型”的相聲演員,他對於傳統文化有著無可辯駁的執著和熱愛,《梨之園》《小先生》昭示著他作為一名曲藝人的堅守與傲骨,這樣的創作和表演風格受到了兩極化的評價,有人稱讚“文化氣息濃厚”,也有人表示這樣的作品“不夠好笑”。對於這些關於相聲創作與表演的爭議,他照單全收,不斷地潛心雕琢,打磨自己,創作也愈發勤勉。


【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高曉攀微博

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浪潮席捲而來,我們發現,這位看起來有些“偏執”的傳統曲藝人非但沒有被“拍死在沙灘上”,反而已昂首立在時代潮頭。拿起快板說《驚雷》,用《探清水河》唱“淡黃的長裙”……他時刻緊握著借熱點話題傳播相聲文化的機會。但同時他也坦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這種碎片式的傳播之間充滿了矛盾:“一個是精品創作,一個是快速消費”,互聯網是孕育“眼球文化”的絕佳土壤,在短視頻平臺的“營業”可以迅速吸引更多的粉絲,他選擇順應時代、迎合觀眾——只有活下去才能談發展

提及“流量為王”的行業現狀,他毫不避諱地袒露自己的在意,“ ‘流量’會迅速讓你吸引粉絲”,“ ‘流量’意味著經濟”。在微博、抖音等平臺擁有百萬粉絲的高曉攀也曾吃過許多關於“流量”的虧,而怎樣打造個人IP,如今他已深諳此道,“在互聯網上火的相聲演員,大家除了根植於自己的相聲創作之外,也開始越來越注重自己的‘人設’和另外一面被觀眾知道和喜愛”。

【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高曉攀抖音相聲直播

藉著“流量”的東風,高曉攀將相聲文化玩出了種種新花樣,但他卻未曾忘記相聲的“根”。從面對面的小茶館演出到電臺、電視臺表演,再到如今的互聯網直播,相聲的傳播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愈發豐富,但其中不變的應是作為內核的語言魅力。高曉攀認為,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是對語言最大程度的凝練,怎樣在短時間內營造一個觀眾可以感知的特定語境,並迅速將他們逗樂,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要想完成這樣一個藝術作品,必須“耐得住自己的這份寂寞”,它所帶來的痛苦是無法迴避的,但也正是這樣破繭成蝶式的創作過程才賦予相聲作品經久不息的藝術魅力,才沉澱出嬉笑怒罵背後更深層次的世事洞察。

【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相聲文化是一條長河,從過去流向未來,開拓新的藝術展現形式可以注入活力,讓它流動不息,但無論是面對面的劇場演出,還是線上互動的直播演出,都離不開對這門藝術內核的堅守,這是一種充滿信念感的使命。高曉攀想要做到的究竟是什麼?是隨意拋出幾個包袱就能把觀眾逗笑嗎?還是借“人設”和話題收割“流量”?回顧漫漫數十載的求藝問道之路,他自己所總結的“守正創新”,或許是最好的註解。


  • 歡迎抖音搜索“人民影像”,關注我們的精彩視頻內容。



視頻 | 溫妍

【專訪】高曉攀:相聲文化需要“死”繼承,“活”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