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只有一駕馬車,是房地產嗎?


中國只有一駕馬車,是房地產嗎?


文 | 鄧曉華

經濟學家張維迎的《經濟學原理》出版了。張維迎教授希望通過這本教科書,讓更多學生理解權利範式,而不是過去的功利範式。他說,很多官員在本科時代就學了一堆以一般均衡、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為政府幹預經濟辯護的思想,他希望能對此有所糾正。

這本書顛覆了很多傳統觀點,這注定會引起學界爭論。之後國發院、理想國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他的同事劉國恩教授就對消費是否能拉動經濟增長表示商榷

張維迎反對主流經濟學界傳統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拉動經濟的說法。劉國恩認為,“如果你的產品不對路,你就死定了。因此,我們真還不能把消費、需求僅僅看作本位。它確實可以客觀的推動經濟增長。因為如果沒有消費,增長就沒地方去。”

劉國恩教授非常支持市場經濟,但就連他也深受“三駕馬車”論的影響。另一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也提“三駕馬車”。每次看到他提“三駕馬車”,我都要在心裡說聲:“可惜。”慨嘆“三駕馬車”謬誤影響之廣。

這兩位優秀的學者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和“三駕馬車”謬論特別相關的一件事,就是官員、學者常常說以消費刺激增長。他們說中國儲蓄率太高,不利經濟發展,應該提高消費的比重。這些說辭已經成了學界和媒體的“常識”。

我沒有細考“三駕馬車”觀念如何發源並流傳如此深廣。我猜測,這可能和GDP的統計方式有關。以支出法計算,GDP = C(消費) + I (投資)+ G(政府購買) +(X-M)(淨出口)。也許學者對照公式,以為只要消費、投資、淨出口增長,GDP就增長,經濟也就增長。

先不談GDP統計是否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僅就這個公式而論,消費其實還是來源於投資(當然,政府採購、淨出口也是)。它是對投資的結果的消耗。沒有高效的投資,消費的增長必然使得下一步投資減少,經濟增長下滑。所以,消費可能短期拉高GDP,但它並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我理解,人們已經厭倦政府投資短期拉動經濟的“刺激經濟”舉措,但如果走到另一極端——呼籲以消費來拉動經濟,那其實和政府投資驅動還是同一範式。

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只是一體兩面,都是對資本品的浪費。政府投資錯並不在投資,而是投資太低效,其回報無法彌補資本品的消耗。

這裡介紹一下薩伊定理。薩伊定理常被概括為“供給創造需求”,並被凱恩斯曲解為產品只要生產出來,消費者就一定會對之有需求。經過曲解的“薩伊定理”當然是錯的。

但其實,薩伊的原話是:“一種產品一經產出,從那時刻起就給價值與其相當的其他產品開闢了銷路。”(見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商務印書館版)。

薩伊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地說,甲生產了A產品,就為乙的B產品創造了需求。經濟學要區分“需要”和“需求”。“需要”是慾望上想要,“需求”則不僅有慾望,還要有購買能力。甲如果不事生產,則他對乙的B產品只是“需要”,還沒有成為“需求”。

只有當甲有生產能力,能賺到錢來支付(或實物交換),他對乙的B產品的“需要”才能變成“需求”;反過來,乙對甲也是如此,這才是“供給創造需求”的原意。

這當然不是說甲、乙可以不管市場,只要埋頭生產就行。供給並不僅看量,還要看價值。實際上,他們生產的產品越是市場需求旺盛的,就越能賺錢,對別人的產品的需求就越強。如果他們生產了一堆滯銷產品,那麼,他們也為其他人的產品創造了需求,只不過那需求太可憐。

以中國來說,當中國企業的供給能力越來越強時,國人對外國產品的需求也就非常強勁了,這就是供給創造需求的例子。沿海發達地區供給能力強,所以需求旺盛。城市越發展,農產品的市場就越廣闊。薩伊定理還有很多奇妙的應用,這裡就不多說了。

從薩伊定理更可以清晰地看出,需求完全來自於投資。沒有高效的生產,人們相互之間,就只有“需要”,沒有“需求”。如果發生所謂的“需求不足”,那一定是資源配置有問題,投資太低效。

政府如果不減少干預,消除投資障礙,而是人為地提高消費的比重,其實是刺激人們浪費資本品,意味著人們的生產效率進一步被削弱,真實需求愈加下降。

聰明的你會說了,如果大家都不提高消費,企業生產的產品賣給誰?那不是造成普遍的過剩危機嗎?這是主流經濟學界灌輸給你的謬論,聽起來很有道理,對不對?

實際上,人們當前消費比重下降,意味著人們希望積累更多的資本品,增加迂迴生產的手段,以提高未來的效率。農民張三存錢,想把鐮刀換成收割機;快遞員李四存錢,想把自行車換成摩托車。

當大家存錢,資本利率下降,市場接收到信號,自然不會一味生產消費品,而是會調整生產,多製造收割機、摩托車等資本品。當張三存夠錢買到收割機,能多收糧食,李四買到摩托車,能多送快遞,他們對對方產品的需求更強了。

他們以比過去更低的成本,卻可以比過去消費得更多,這使得他們可以進一步積累資本,未來效率更高。

所以,不要擔心人們消費不高導致生產過剩。劉國恩教授說“如果沒有消費,增長就沒地方去”,完全是多慮。人們既可以為他人生產消費品,也可以為他人生產資本品。市場將根據價格信號,在今天和明天之間做精妙的安排。它不僅安排這一代人,也在代際間進行安排。

今天的人們的後代一出生,就比今天的人們效率要高。為什麼?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有很多汽車、電器、互聯網絡、更好的學校環境等等資本品。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理所當然就應該是這樣的,但其實那是今天的人們投資的結果。如果今天的人們習慣高消費,比如,將90%收入用於消費,後代還會有這些東西嗎?

高效的投資是降低稀缺性,而提高消費比重是增加稀缺性。增加稀缺性當然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而是阻力。原始社會消費比重最高,今天的獵物基本今天就吃完,那能拉動經濟增長嗎?工業社會儲蓄率比原始社會高得多,難道發展動力不比原始社會強得多?

經濟越發展,人們效率越高,消費成本越低,越可以積累資本,然後憑藉積累進一步提高效率。

經濟發展的結果就是不斷降低消費比重。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拉動經濟增長的只有一架馬車,那就是高效的投資。提高消費和低效投資都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而是把經濟增長拉倒退的馬車。

當然,這不是說政府壓制消費、強迫儲蓄就是對的。因為,壓制消費會使得人們失去生產的方向,也就無法為他人產品創造強需求。

計劃經濟時代儘管消費很低,但因為積累的資本品盲目投資,所以,人們的需求還是很低。因此,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都應該讓市場來決定,讓民營企業和消費者自己決定。

有種說法,說在驢的眼前掛個蘿蔔,可以誘使驢不斷往前走,拉動車、磨。消費就像蘿蔔,投資才是那頭驢。拉車拉磨的永遠是驢,而不是蘿蔔。短期或者長期的消費引導投資,但高效投資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所謂發展經濟,就是為了實現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消費。消費是人們發展經濟的目的,而不是手段。把目的當成手段,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劉國恩教授以為張維迎教授主張“企業家到市場上去,發現不均衡,然後還可以創造不均衡……不均衡是指供方和需方的不均衡,需方可能是消費”是在說消費拉動,自相矛盾。其實這是劉教授的誤解。張維迎教授說的其實還是消費是目的,高效投資才是動力。

在那次研討會上,張維迎教授還說到,主流經濟學喜歡搞數學模型,但常常搞對了數量,卻搞錯了邏輯。主流經濟學界以為提高消費比重可以拉動經濟發展,費盡心機想降低人們儲蓄率,就是因果倒置的例子之一。

中國曾經在一個時期內,同時試過投資、消費雙拉動,那就是大躍進時代。

一方面,公社食堂刺激人們放開肚皮吃,消費空前繁榮。餘華小說《活著》中的隊長說,“這日子過得比二流子還舒坦”。另一方面,大鍊鋼鐵,“投資”也空前地大。結果麼,就不用多說了。

它證明了一件事:無論是刺激消費,還是低效投資驅動,都是對薩伊定理的背離,都不可能拉動經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