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認真投資,和時間做朋友


過去二十年,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寬鬆的貨幣環境和信用環境為資產價格的暴漲帶來充足的資金供給;進入商品房時代後,住房剛需、改善性需求及政策推動的棚改是房價上漲的需求端支撐。

展望未來,經濟增速下行已是長期趨勢。從人口結構變化、政策方向及資金供給角度來看,房地產市場整體暴漲現象將一去不復返。

自2018年起,發改委不再公佈M2同比政府預期目標,並且對經濟增速的預期從具體數值變為區間值。“保增長”已經不再是主要的政策目標,中國經濟步入“存量時代”,對增長速度的追求讓位於發展質量,增速下行成為長期趨勢。作為週期之母,房地產已經不再負有推動經濟增長的使命。

經濟增速下行伴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疊加高速增長的居民槓桿率,使得居民的購房意願將有所下滑。長期來看,中國新增人口較少、老齡化加劇的趨勢下,購房及換房需求相對前二十年有所下滑,同時前期城鎮化、棚改已提前透支部分需求,未來房地產行業整體出現暴漲行情的概率較小。

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價快速增長地區的限購、限價及部分地區銀行上調房貸利率等措施抑制了對住房的投機性需求;境外舉債、房地產信託等各種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收緊,限制定向寬鬆的貨幣再次流入房地產市場。

無論企業還是居民個人,靠房地產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終結。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漸開放,海外資金入市規模不斷加大,機構投資者佔比的持續增加促使資本市場投資行為趨向理性。

由於我國IPO制度的特殊性,資本市場退市機制形同虛設,加上個人投資者佔比較高,市場很多時候被投機性情緒所驅動,估值波動相對較大。大部分人熱衷於“從波動中賺錢”使得市場的投機性較強。

從流通市值佔比來看,2007年至2019年,個人投資者的佔比從76.7%降至40.9%,但個人投資者仍貢獻了高達80%以上的交易量,高換手率後面的情緒化交易給中國資本市場創造了一些“一夜暴富”的投機性機會。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漸開放,海外資金入市規模不斷加大,機構投資者佔比的持續增加將促使資本市場投資行為趨向理性。同時隨著註冊制的推廣,退市機制的逐漸完善,圍繞併購重組,買殼賣殼的投機性收益預期將會降低,能夠持續盈利的優質資產才能獲得資金青睞。

“長期主義”將從投資理念轉變為投資實踐,“一夜暴富”的機會也將因此大幅減少。

經濟增速換擋時代,降低收益預期,減少投機行為,無論個人理財還是機構資產配置都應該轉向“長期主義”,以穩定的長期收益作為資產管理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