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個朋友圈還要惦記著讓99%的人喜歡 ?

01

這幾天頸椎病發作,基本是臥床,刷手機。

翻看朋友圈,微商依舊是霸屏模式,秀娃的、曬日常的、旅行的、加班的,慷慨激昂的、淺吟低唱的、吐槽的、還有依舊高冷的一條不發的……

越看越開心,感覺特別生動,一種人間煙火的真實,忽然想起了《清明上河圖》的市井百態。我甚至想寫一篇文章,感謝朋友圈那些真實鮮活的存在。

然後,我就看到了一篇《這樣發朋友圈,99%的人都會喜歡你》的公號文。

順著這篇公號文,又找出了那篇《你的朋友圈已估值千萬》的公號文。說實話,這兩位號主,都是我喜歡的大咖,對她們的才華勤奮和成績都很羨慕。但是,我覺得,這兩篇文,只適合一小部分人借鑑,不適合普羅大眾,比如我。


發個朋友圈還要惦記著讓99%的人喜歡 ?


對大多數人來說,朋友圈首先是愉悅自己的。是每個人的自己的小天地,隨手記錄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心情感悟,分享一些好文章,和自己的花花草草,溫馨時刻,多年以後,可以翻回來,回憶自己的點滴歲月,成長曆程,屬於公開的日記一類。

也許,那些在別人眼裡毫無意義的吃喝玩樂,正是一個人最珍貴的記憶,不需要對別人有用,或者有多麼高遠的意義。有位名人說過,有意思比有意義更有意義。

在愉悅自己的同時,朋友圈客觀上才是愉悅別人的。而這種愉悅,大多是無意識的。越無意識,其實越容易被悅納。比如分享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自家開得正旺的花朵,中午做得色香味俱佳的一道菜,衣食住行,真實,是最具美感的。旅行的照片不必專業,每天的情緒不必都昂揚,偶爾低落,才是正常。

偶爾展示一下小設計、小精心,也好,但是如果天天在發朋友圈之前,考慮一下讓99%的喜歡,還是不發了吧。就像一個人再好,也會被所有人都喜歡。


發個朋友圈還要惦記著讓99%的人喜歡 ?

02

我30歲的時候,第一次親耳聽到有個同事在背後說我的八卦,而這個同事平時看起來和我關係還不錯。

我當時很受傷害,回家的時候,和父親說起來,還委屈得想掉淚。

父親告訴我:“你別指望身邊的人都喜歡你,尤其是一個存在競爭關係的職場。有1/3人喜歡你,1/3人不喜歡你,1/3的人對你無感,才是正常。”從那以後,我不再追求人人都喜歡我。

至於想通過發發朋友圈,就能引起老闆上司注意或者欣賞的,我勸一句,不如把這心思用在努力工作和提升自己能力上。

想想,一個單位,能夠走上領導崗位的,基本都是些能力不凡,或者在某方面有專業特長人,恨不能後背都長著眼睛。

而且,TA每天在單位已經夠忙,面對的又是比你更廣闊的朋友圈,哪有時間一條條翻看朋友圈去研究你?!除非有啥想法,想去研究你的。

其實,一個職場人是什麼素質脾性,自己的直接領導基本是瞭解的,你在單位做了多少工作,有多大能力,領導甚至比你自己都有數。


發個朋友圈還要惦記著讓99%的人喜歡 ?


講兩個真實的例子:

1、侄子小強剛參加工作,工作積極努力,每天忙得腳打後腦勺。辦公室有兩位同事經常把自己手裡的活也推給他做,他做完了,同事再當成自己做的,拿著去找領導彙報。

年終評先進的時候,領導把科室先進給了小強。

小強自己也很意外,他說:“我替倆同事幹得活,領導都不知道啊!”怎麼會不知道,領導心裡明白著呢。主要是看這位領導願不願意明白罷了。


2、閨蜜是一個單位的中層,手底下有幾十個人。

有一次去她辦公室找她,坐了一會兒,期間有兩個科員來找她簽字。

第一個,她看都沒看,痛快地簽了,第二個,她仔細地審閱了每張單子,然後讓那小姑娘回去檢查一下。我問她為什麼同樣的下屬,不一樣待遇。

她笑笑,因為這倆人性格不一樣。第一個小姑娘勤懇敬業,做什麼都實實在在,特別靠譜。後面這個孩子特別機靈,也很會表現自己,可是做人不踏實。

所以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特比好: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領導都知道。如此,還用得著在朋友圈示好領導嗎?

03

至於偶然機會加上幾個行業大咖,就想通過朋友圈套近乎、引起大咖注意的,相當於鄧文迪遇到默多克,全世界只有一個,而且最後也分道揚鑣,一別兩寬,不具有模仿價值。

發個朋友圈還要惦記著讓99%的人喜歡 ?


還有微商,要推廣自己的商品,真的應該好好看看那兩篇文章,學習一下,用心把文案做得漂亮點,少霸屏,讓大家賞心悅目,自願花錢買單,是皆大歡喜的事兒。

朋友圈的朋友,大多數是因為某種聯繫才加了好友,無非是熟人、親戚、同學、朋友,多少有一些瞭解:

明明是個南瓜臉,非要P成網紅臉,大家不會相信你天生麗質;

明明是個工薪層,發幾個奢侈品包包、秀幾張國外照片,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是土豪;

天天發勵志雞湯,自己卻一事無成,只會浪費時間。

所以,作為一名普通群眾,發朋友圈,最好還是先讓自己喜歡,再想那99%。當然,我說的是在法律和道德框架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