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的“老乾媽”去哪兒了?官方迴應要讓人信服

據媒體報道,近日,因為貴州捐贈的12噸“老乾媽”去向問題,湖北鄂州物資分配引發輿論質疑。4月14日,鄂州市防控指揮部生活物資保障專班回應稱,受捐“老乾媽”香辣菜已“全部分配給7家定點醫院及8家援鄂醫護人員入住酒店,未發放給其他單位或個人”。4月15日,最早質疑“老乾媽”去向的微信公眾號“鄂州門戶網”再度發文,稱讚鄂州政府做到了“民有所呼,官有所應”。

捐贈的“老乾媽”去哪兒了?官方回應要讓人信服

通看鄂州市的回覆,既有接收捐贈的時間,也有捐贈單位和捐贈數量,還有具體的發放去向。按說事實應該已經很清楚了,然而恰恰是回覆中提及的“特別說明”,讓人們繼續對關鍵性細節感到困惑。也因此,這份看似詳細的回覆無法完全釋疑。

一是時間,鄂州市公佈的接受捐贈時間是2月22日和3月4日,而貴州方面報道的則是2月24日出發駛向鄂州;再是捐贈數量,貴州方面稱捐贈的是一批12噸“老乾媽”,而鄂州則說是兩批16噸;還有捐贈單位,貴州方面說是老乾媽公司捐贈的,而鄂州則稱是貴州省政府和貴陽廣播電臺捐贈的。這些問題,鄂州官方單列出來作了“特別說明”,但對於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並未作進一步解釋。

疫情期間,各種捐贈紛至沓來,中間出現一些小紕漏、小缺失乃至小錯位並不奇怪。但像此次事件一樣各個細節都“對不上”,卻並不多見。既然是嚴肅地回應質疑,為何不先和捐贈方溝通,調查核實清楚再回復?而聯想到此前部分地區關於捐贈物品發放、領取等方面出現的不諧和現象,人們不免擔心,物資去向是否和回覆中所說的完全一致。

何況,愛心捐贈的數量究竟是多少、捐贈單位又是哪個、什麼時候捐贈的,這些應該是最基本的信息,為何兩方在公開渠道刊登的信息不統一?相關信息的混亂,可能會催生更多質疑。會不會出現捐了沒有登記、或誤登記的“烏龍”?又或者,其中是否存在為回應社會關切而張冠李戴的情形?即這兩筆共16噸的“老乾媽”是真實存在的捐贈,但公眾質疑的12噸“老乾媽”去向其實並沒有得到回應?

凡此種種,都需要更清晰的披露。社會各界共同抗疫,受捐贈地區作為抗疫主戰場,理應善待社會的愛心。無論是捐贈物資還是款項,數量幾何、發往哪裡等,都要清清楚楚。特別是當遭遇公眾質疑時,更要及時、準確回應社會關切,把更細緻的賬目公佈出來,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公眾。惟其如此,才能消弭質疑,重塑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

以此次事件為例,如果確有疑點,不妨先啟動相關調查程序,待事情查清後再回應。如果遇到質疑也回應了,但解釋的同時又拋出新的疑點,非但不能讓人信服,反而會增加疑竇,這不是回應社會關切的正確姿勢。

關心捐贈款物的去向,是人之常情,畢竟把錢款物資送到最需要的人群那裡,是每一個愛心人士、愛心單位最大的期盼。每一筆捐贈都向社會公開,既可以方便人們進行信息交叉驗證,亦能體現出捐贈牽涉各方負責任的態度。政府也好,相關組織也好,能不能做到這一點,不僅關係到是否做到了物盡其用,更關係到公益慈善事業的前景。(斯 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