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洋河酒的前世今生

說到洋河酒,不得不提洋河鎮。早在2300年前,洋河就是泗水國的釀酒重鎮。所釀的洋河酒,除朝貢帝都長安外,還暢銷於吳楚等各諸侯國,泗水國也因此被時人譽為“天然糧倉,大漢酒國”。

話說洋河酒的前世今生

洋河古鎮因河而名,白洋河上通汴水,下達黃河,是溝通黃、淮、苄、泗的黃金水道,據史書記載:洋河“京東、西、南數州郡及蠻幫出行入貢往來所必經之境,官舟使榜撾鼓而弭節者,日無慮十艘,桅檣修纖,執樸嚴程者動無慮數百夫”。水陸交通要衝的洋河鎮,南來北往的車馬舟楫,熙熙攘攘的差役商賈,繁榮的街市,帶動了當地的酒業蓬勃發展,洋河鎮上美酒飄香,往來不息的各色人丁也同時將洋河酒帶到了全國各地,從而贏得了“一鎮堪將天下醉,神州無處不銷魂”的美譽。

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桃園縣誌》記載,明隆慶4年,為治理黃、淮、運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潘季馴在洋河鎮陸續居住了10年。跟隨潘季馴多年的羅洪林,為緩解潘季馴操勞堤防河工的辛苦,將高粱酒釀造方法和黃酒的釀造技藝結合起來,用糙米、玉米、高粱為釀酒原料,用小麥、大麥、豌豆做曲,釀出了甜綿軟淨香的羅家釀,受到浙江、蘇州的一代酒商的熱捧,名噪一時。

明萬曆八年春,潘季馴回京任兵部尚書,留下羅洪林在洋河繼續開酒坊,並囑咐他把釀出的好酒送南京作為皇家御用酒。從那時起,羅家釀的洋河大麴酒就聲名鵲起,羅家花園也遠近聞名。早在600多年前,羅家釀的洋河大麴就為今天洋河首創的綿柔型白酒植入了綿柔基因,被如今的洋河釀酒人尊為洋河酒業發展史上的一代宗師。

羅家釀酒業世代相傳,延續了數百年。如今的洋河酒廠老廠區,就是建在當年羅家酒坊坊址上,羅家當年使用過的藏酒窖和部分發酵池,至今仍然被洋河酒廠使用著,為非遺的傳承、優秀傳統白酒文化的迴歸獻出了一份綿薄之力。

洋河鎮自古水網密佈,交通發達,聚集著南來北往客,四面八方人,買賣興隆,市井繁華,積澱了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

話說洋河酒的前世今生

明清時期,洋河鎮已成為釀酒中心,槽坊(釀酒)業十分發達,“廣泉聚”“廣全泰”“廣慶德”“廣豐源”“祥泰”“全泰”“康泰”等釀酒槽坊林立,酒幌飄展,四季酒香繚繞不絕,一時文人騷客詩酒流連,吟詠不絕。明代詩人鄒緝在《詠白洋河》中寫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清代大家曹雪芹信筆直書“清風明月酒一船”,“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成龍”也是洋河酒在當時的真實寫照。

到清雍正年間,洋河鎮釀酒業空前繁榮,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佔江淮第一家”之譽,並被列為清皇室貢品。據《江蘇地名溯源》中介紹,清康熙皇帝在第五次南巡時,曾兩次在洋河酒坊駐驊。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在宿遷建有行宮,留住7日,品嚐了洋河酒後,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讚語。

洋河鎮作為自古繁華地,芬芳釀酒鄉,千百年來,卻一直不堪黃淮水患之苦。明正德14年(1519年)以後,白洋河的地區連罹5洑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白洋河、於家崗一帶數十里因無堤壩,地面浸灘四散,水不歸槽;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淮河、中河、黃河相繼漲水漫溢,洋河地區大部田地被淹沒;三十五年,黃河驟漲,巨浪滔天,奇水漫溢白洋河,洋河鎮上的倉庫、官舍、民居盡遭蕩洗;四十二年(1703年)大水;四十四年(1705年)五月,大雨六晝夜不息,淮、泗、汴異漲,房舍漂流,秋禾盡淹;雍正三年(1725年),邳州朱家口決堤,白洋河、馬牙湖、體歸集一帶田地皆淹。

一條美麗的白洋河就是在千百年來的水漲水退、潮起潮落中消失,但慶幸的是,洋河這個千年古鎮仍然秀美,洋河美酒仍然一脈傳香。當時志書記載:“大麴酒各地皆有出產,而洋河大麴獨馳名於長江下游各省。凡通商各埠及城邑,以致村鎮集市,凡有酒家,無不掛此招牌”。

1915年,洋河酒在全國名酒展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同年,參加“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又獲金質獎章;1923年,在南洋國際名酒賽會上又榮獲“國際名酒”稱號,這讓當時處於積貧積弱的國人為之振奮,也讓中國傳統的民族工業品牌在世界列強面前一展雄風,這是中國白酒香染世界的開始,沒有一個民族,不為它的民族品牌感到驕傲和自豪。

洋河大麴這一傳統佳品,在解放前因戰爭連年而生產凋蔽,奄奄一息。新中國成立後的1949年7月,淮海貿易第三分公司在洋河鎮北灘釀酒槽坊等幾家私營酒坊的基礎上,組建成“淮海貿易三分公司洋河槽坊”;1951年9月,改名為“蘇北行政公署專賣公司洋河酒廠”;1953年4月更名為“地方國營洋河酒廠”;1986年月改稱為“江蘇洋河酒廠”;2006年12月改製為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

話說洋河酒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洋河更是築起了酒業帝國,成為白酒前三甲,美酒也是香飄海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