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代的录音机

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睡意迟迟不来,打开手机播放一曲轻音乐,乐声悠扬婉转。这个场景无比熟悉,把我带回了少年时期。

记不起哪岁哪时,也许也是是一个温暖的春夜吧,我躺在原来老楼上自己的房间里,床边摆着书桌,桌上有一台双卡录音机,那是属于我的“高科技”。睡不着,挑了一盒当时最喜欢的磁带放进翻开卡盒里,推上门,按下顺数的第二个按键,磁带带着微微的电流声转动起来,一会儿熟悉的歌声按照熟悉的顺序播放出来。我记得里面有一首苏有朋的《背包》很抒情,很温馨。我喜欢很多电视剧的金曲,《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少年包青天》《康熙大帝》,还有很多其他当时流行的歌曲。磁带盒都有一张封面纸,上面排着歌曲名,背面还会附带歌词,当时我还跟着上面的歌词,听着磁带,学习第一首英文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学的结结巴巴。现在每次去ktv唱歌,我基本上都会点这首歌,感觉唱的还可以,都是那些夜晚对着磁带、录音机练出来呢。

录音机是爸爸买的,初见它时,惊为天人,中间的播放主机加上两边并排的音箱,差不多一米长,厚度大约二十厘米,是个大家伙。但提起来并不重。机顶上除了提手,还有根银色的天线,可以当收音机用。两个卡盒上当中间录音机的点睛之笔,在透明的塑料层后面是一个缩小版的舞厅,用反光材料做成的地板和天花板极有透视效果,正中间立着一个多面体镜面拼出球,球体外还围绕着一个圆环,“舞厅”四周安装了五颜六色的小灯,一打开录音机,灯光就闪烁起来,镜面球体也缓缓转动起来,灯光在它身上旋转反射,真有种灯红酒绿、如梦似幻的场景感。

爸爸那时喜欢听一些“靡靡之音”例如《舞女泪》《美酒加咖啡》,听的我耳朵起茧,妈妈做家务有时也放点背景音乐,但她没表现出特别的音乐爱好,等我有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时,便征用了录音机,放自己喜欢歌。

这录音机还曾见过大场面,被我带到学校操场作为六一儿童节汇演的唯一音响设备,我还用它配备的塑料话筒清唱了一首歌,不知那时哪来有胆量,明明技术不怎么样,还敢当众唱歌。我也曾用它配乐来编舞跳舞。没错,在那个艺术细胞匮乏的农村,我曾是班上的编舞,和舞蹈主角。还奉班主任的法旨,拿着树枝“教训”那些不听话的“舞蹈演员”。拥有这样的特权,恐怕还是少不了家里录音机的加持吧。

后来我有了单放机,也买了mp3、mp4,再后来就简化为一部手机,听音乐更加随意自在,我不是音乐发烧友,也不懂音响质量,但少年时的那台录音机伴我走了很久,那时的悲伤、欢乐、期待、彷徨最终都留在那些歌曲里、那些不见踪影的磁带里。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现在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模样了,只留下一些渡了一层暖色调的朦胧回忆。录音机现在去哪了呢?搬家时可能都当破烂卖了,如果留着它,说不定许多年后能成为收藏品!

歌曲悠扬,仿佛少年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