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716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詳解

考研真題詳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716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詳解_才聰學習網


第一部分 考研真題精選

一、名詞解釋

1文物[南京大學2014年研]

答:文物是指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蹟和遺物。也可以說,文物是歷史上人們創造的或與創造活動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2文化景觀[北京大學2011年研]

答:文化景觀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體的自然環境基礎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態的地理複合體。它是歷史時期以來人類活動所塑造並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景觀。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準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

3金石學[吉林大學2014年研]

答: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以傳世或零星出土的銅器、石刻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它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用以證經補史。金石學形成於北宋,至清代興盛,研究對象為古代的銅器、石刻、甲骨、簡牘、封泥、印章、瓦當等。其資料多靠傳世或未經科學發掘出土獲得,侷限於對器物的考證和考據。考古學在中國確立後,金石學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4王國維[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研]

答:王國維(1877~1927)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在哲學、文學、史學、美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他字靜安,號觀堂,1877年生於浙江海寧,1927年於北京跳湖自盡。他是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在歷史研究方面,將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結合,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他對甲骨文也有深入的研究,觀堂是“甲骨四堂”之一。梁啟超先生稱其為“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世界所有之學人”。著作有:《人間詞話》《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古史新證》等。

5文物鑑定[中山大學2014年研]

答:文物鑑定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辨識文物的年代、真偽、質地、用途、價值等,為文物研究或其他學科利用文物研究某一問題(或專門史)打下基礎。同時,研究文物鑑定又是一門專門學問,文物鑑定學是文物學的分支學科之一。文物鑑定的主要對象可分為:可移動文物與部分不可移動文物;文物鑑定的主要內容包括:辨別文物真偽,判明文物年代,評定文物價值等。它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在鑑定過程中,應辨證對待,不可將它們孤立起來;文物鑑定方法主要分為:傳統與現代科學方法兩種。

6贗品[復旦大學2011年研]

答:贗品本義指工藝精湛的仿真品,價值和價格可以緊隨為仿品,現在通常指工藝拙劣的仿冒品。贗品是古董及書畫市場的交易中以假亂真的行貨。由於這些物品並非原創,是臨摹、仿製或複製的,而持有者、販賣者卻誆稱是原作,所以把這些物品稱為贗品。

7古錢幣[中山大學2014年研]

中國社會科學院《716考古學基礎》考研真題詳解_才聰學習網

答:古錢幣是中國古代使用的實物貨幣、鑄造貨幣和紙幣的統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中國古代古錢幣分為金屬鑄幣和紙幣兩種。金屬幣有銅幣、鐵幣、鉛幣、金幣、銀幣。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最初以貝幣作為交換單位),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曆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北宋。古錢幣是古代經濟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8毛公鼎[浙江大學2014年研]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相傳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岐山縣。其通高53.8釐米、口徑47.9釐米,腹內有銘文32行499字,為現存最長銘文的青銅器。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它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資料,現藏臺灣省臺北市。

9芒口[南京大學2012年研]

答:芒口是一種燒造的工藝缺陷。為了增加燒造產量,窯工發明了口對口燒造,即芒口覆燒法,製作燒造過程中造成口沿無釉露出胎骨,稱之芒口,見於北宋的定窯,景德鎮的湖田窯等。後因芒口覆燒法易留下粗糙的芒口,影響瓷器的美觀,南宋後期漸被淘汰。

10司母戊鼎[四川大學2011年研]

答:司母戊鼎(現今學術界將其糾正為“後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銅器,1939年於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內壁鑄“司母戊”而得名。該鼎造型莊嚴雄偉,長方形腹,每週四邊及足上部飾有獸面紋。雙耳、外側則飾雙虎噬人獸紋。四足中空,用陶範鑄做,鼎體混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11蠔蠣啄[西北大學2011年研]

答:蠔蠣啄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打製石器,常出現在濱海地區的貝丘遺址中,是一種用於在海灘上挖蠔的典型工具。這種器形的製作均採用兩面交互打擊法,兩個在尖端相交的刃緣修理的比較精細。

12文人畫[復旦大學2011年研]

答:文人畫是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蘭、竹、菊、高山、漁隱之類。文人畫由於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方面各有追求,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文人畫的特點是:學養深厚、言之有物、格調高雅。文人畫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在創作上強調個性表現和詩、書、畫、印等多種藝術的結合。

13《歷代名畫記》[北京大學2011年研]

答:《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著作,唐代張彥遠著。全書共十卷,可分為對繪畫歷史發展的評述與繪畫理論的闡述、有關鑑識收藏方面的敘述、370餘名畫家傳記三部分,具有當時繪畫“百科全書”的性質,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承先啟後的里程碑意義。

14鹿石[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鹿石是指經過人工雕刻加工而成的一種碑狀石刻,因雕刻有鹿的圖案而得名。一般面東而立,反映了對太陽的崇拜。它分佈極其廣泛,從內蒙古呼倫貝爾橫跨蒙古高原、俄羅斯圖瓦和南西伯利亞、我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經過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黑海,直到歐洲的德國和保加利亞等地,幾乎遍及整個歐亞草原。它主要有三種類型:①具圖案化鹿形象的;②具寫實性靜態動物形象的;③上部僅刻圓圈及點線紋、下部有兵器圖案的。

15居延漢簡[中山大學2013年研]

答:居延漢簡是內蒙古和甘肅交界的居延峰燧遺址出土的漢代簡牘。漢代居延、肩水兩都尉府所轄城郭和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統稱居延漢簡。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發現1萬餘枚,現藏臺灣省臺北中央研究院。1972~1976年甘肅居延考古隊發現約2萬枚,藏甘肅省博物館。居廷簡形制種類繁多,有簡、牘、觚、楬、封檢等。內容主要是官私文書,少量典籍、歷譜等。官文書中,一類是詔書律令、司法文書、品約以及處理各類事務的文書;另一類是各式簿籍。私人文書主要是買賣契約和來往書信。古籍有《算術書》《九九術》《倉頡篇》《急就篇》《論語》等,多為殘篇。此外,還有歷譜、醫藥方等。它真實地反映了漢代邊塞屯戍生活,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對研究漢代邊塞屯戍歷史有重要意義。

16侯馬盟書[山東大學2012年研]

答:侯馬盟書又稱“載書”,是指春秋晚期晉國世卿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在山西省侯馬晉城遺址發現,並進行了挖掘。侯馬盟書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5類: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和卜巫類。它記載了春秋末期晉國趙鞅參與晉國內部,由六卿內爭至四卿並立的一場激烈政治鬥爭。正是這場政治鬥爭,拉開了作為標誌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馬盟書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晉國曆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