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符號的溝通分析

美國的精神分析醫生E·柏恩為了讓任何人都能夠理解難懂的精神分析,通過將精神分析的精髓符號化、模式化的方法,創造了“交流分析”。

利用符號的溝通分析

他在來訪者的接觸過程中發現,人有三種心理狀態(自我狀態)。他們分別是父母、成人和孩子狀態,他用他們名字的首字母將其符號化,命名為P.A.C狀態。他又進一步把p分類為批判型父母、養育型父母,將C分類為“自由型孩子”和服從型孩子,一共為五種狀態。

各個自我狀態分別表現為以下側面,cp表現出的側面為“我必須……”的義務感和責任感,NP表現出的側面為“我來給你……”的養護性,A表現出的側面為“我認為……”的客觀判斷能力,FC表現出的側面為“我想……”的自由主張性,AC表現出的側面為“我可以……嗎?”的擔心特性。

利用符號的溝通分析

他認為,在溝通分析中,雖然是用這五種符號進行自我分析,但是某些自我狀態的組合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順暢。例如,對約會遲到的小X,小Y訓斥說“你真行啊”。這個時候,小X說“對不起啊”,兩個人的關係就會變得協調起來。但是,如果小x說“你之前也……”,兩個人就會吵起來。

利用符號的溝通分析

因此,我們認為,要想構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分析自己與對方的自我狀態,接受對方的自我狀態,並一邊注意自己的自我狀態,這樣就可以了。

利用符號的溝通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