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嘗試改革,不讓土葬了,能接受的了嗎!

農村的風俗習慣“入土為安”,土地就像蒙古族的圖騰一樣,承載著人們的願景,今年傳出農村喪葬改革,可能對人們的衝擊比較大,如果這些政策落實,看看你能接受嗎?

農村喪葬嘗試改革,不讓土葬了,能接受的了嗎!

•土葬改成火葬

農村老人過世基本上都要求要和祖墳一起,基本上每家都有“墳基地”,有的還比較講究風水,會找風水先生放放羅盤,找到位置後,將祖墳牽過來。

為啥農村要推行火葬呢?專家解釋說,是因為土葬有不少弊端,最主要的就是佔用耕地,而火葬則能節約不少土地資源。但在農村,現實中一些人安葬逝者,即便是火葬,也是把骨灰盒裝在棺木裡再進行土葬,佔地跟原來的土葬完全一樣。並且,還多花了很多錢。

提倡公墓安葬,減少佔用耕地、林地以及其它用地。農村的自留地,林地,都會分給農戶使用,走在農村的小路上,你就會看到林地間會有一些墳頭,有的在耕地上也會有墳地,更有甚者,在一些公共設施內也能見到,有一所大學操場上佔用了農戶的地,可能是沒協商好,用戶不願意遷走,所以每次到學校的時候,都能看到遠處有個墳包。

農村喪葬嘗試改革,不讓土葬了,能接受的了嗎!

•提倡“厚養薄葬”,喪事從簡,減少走排場,突“孝順”

有一些地區存在“厚葬”的現象,場面浩大,還有專門請的哭喪團,演藝團,老人出殯那天,吹拉彈唱,弄的聲勢浩大,顯得兒孫很孝順,實際上老人在生前,無人照顧,孤苦伶仃,有的連飯也吃不上,病了也沒人照顧。這種攀比的形式,只是走個形式,向別人證明而已,並沒有傳承和發揚中國的孝道。這種走形式的葬禮,也會慢慢被取消。

思想和觀念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尊重逝者本人的同時,也要記住:子欲養而親不待。

農村喪葬嘗試改革,不讓土葬了,能接受的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