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央行的錢流不進企業,去哪兒了?

還記得18年12月份三個熱詞嗎?

易綱+人民日報+影子銀行。18年初,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標題很猛——影子銀行是資金脫實向虛的罪魁禍首;差不多要一年過去,央行行長易綱論斷,“影子銀行是金融市場的必要補充,但要依法規範經營”。

這在整個資管行業掀起了巨浪,悲觀的人認為這個大浪會拍打死不少信託經理。資管新規對影子銀行有致命的打擊,而信託行業正是影子銀行的代表


「解密」央行的錢流不進企業,去哪兒了?


像信託等這類公司行使通道之便,銀行理財資金投向監管所不容許的行業公司領域。這時,信託公司就像一個能發放貸款的銀行,便成了銀行的影子。影子銀行的存在無疑加速了貨幣的流通速度和供應量,本質屬於貨幣創造的關鍵一環。

資管新規打擊的對象之一就是影子銀行,影子銀行業務開展遇阻,結果就是各類存款賬戶擴張速度下降,也就是M2的增速下滑。

隨著M2同比增速來到有數據以來的歷史新低,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速幾近腰斬。

寬貨幣帶不來寬信用,簡單解釋,就是央行留給商業銀行資產端的錢很足,但是這部分錢從銀行到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或者居民這條路走得不是很順暢。

資本充足率的壓力山大,這很大程度決定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

銀行的信貸投放受到監管多個層面的限制,主要包括資本金限制、流動性限制、MPA考核和信貸額度限制。


「解密」央行的錢流不進企業,去哪兒了?


標準法下信貸資產相較同業資產、國債等風險權重較高,因此資本充足率對銀行信貸資產配置能力起到非常大的約束作用。資本充足率低、高風險權重資產佔比高的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就較弱。

而時至2018,在“金融去槓桿、去通道、表外回表內”等多任務疊加期,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捉襟見肘;面對國常會一遍又一遍“銀行業要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喊話,商業銀行也無力迴天。

我們看到,臨近18年底,至今在A股上市的銀行中,陸陸續續已經有十二家銀行發佈了發行可轉債、二級資本債等公告。

銀行此舉同樣也不是新鮮事兒,目的就是為了增厚資本的充足率,完成監管層定下的到2019年的過渡期指標,進而增強自身投放信貸能力和風險抵禦能力。

可轉債雖融資成本較低,但是轉股前計入資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轉股的主動權在債券人手中,目前使用的頻率在逐年上升且普遍都選擇了轉股。


「解密」央行的錢流不進企業,去哪兒了?


相比之下,二級資本債的發行更具有可操作性,各銀行可依據自身情況發行,適用性更廣,但無法解決銀行一級資本短缺問題。由此可見,資本補充工具的缺乏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長足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際上增強了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中國銀保監對銀行業更是制定了帶有過度期的資本充足率目標。而這直接制約了銀行投放信貸的能力,當然信貸意願還在,意願情緒總要找到一個宣洩口,銀行理財憑藉影子銀行可以逃避約束指標、監管未打通的漏洞,順利的流向了監管所不容許的領域,這時寬貨幣到寬信用還是順暢的,不過泡沫甚至危機也就潛伏在此,因為大量銀行表外資產沒有受到監管,誰也搞不清楚這當中的水有多深。

迴歸到投資,銀行業新動向,無論永續債還是壞賬率容忍度上升,都是對銀行股股價的利空因素,但是不這樣做寬貨幣到寬信用就缺了一項必要條件。當然即將到來的必要條件還會很多,比如中小銀行的同業負債佔比在什麼時間、在多大程度上做出讓步,銀行理財子公司如何化解影子銀行的風險,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