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为静,人生静好

最舒适的体验不是绚烂多姿,而在静美之中。

很多人向往有一处庭院,或独处,或约三五好友品茗闲谈。

闲看一处花开,一处云落。说到底都为的一个静字。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听起来玄之又玄,也就是说要我们回归本真。

在静处,才最容易返璞归真。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喧嚣中的,每天奔走在车水马龙里,工作在人群中。

大美为静,人生静好

静不下,也找不到静的好处。仿佛只有折腾起来,动起来才算没有白费了人生。

当某一日,午后的阳光隔着纱帘撒在花盆上,时空突然安静了下来。

窗外的汽车声还在,身旁的音乐声还在,手边的文稿也还在,只是听不到心里烦躁的呼喊。

心静了,世界便宽阔了。

择一物,爱之。

我们要工作,要去关注柴米油盐,要面对鸡毛蒜皮。

静,只属于文艺青年的美好向往,属于不愁吃喝的悠闲自在的人生,我们没有办法像文人侠士那样享受自然之乐。

静心的世界就离凡人远去了吗?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差寸许的距离。

没办法去大自然中体会,那不如在喧闹的世界里置上方寸的净土,寄情于物,细细品位静待的美感。

物是有情的,情在我们心中,心是什么样子的,看见的就是会是什么样子。用美好事物陶冶情操,就是要用美好的事物引导我们找到那个舒适的心灵。

当你能够体会一件水盘,一块苔藓的静美时,便是内心平静的时刻,没有过不去的事,没有解不开的结。

大美为静,人生静好

这就是一件器物的巨大魅力,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它们蕴藏着无穷的哲学智慧。

这也是中国式的审美,中国式的哲学。

“虚”和“静”,就藏在你热爱的任何器物里。

一汪浅水,一棵菖蒲,看似不动,其实每天都在变化着。

菖蒲的叶片细胞在悄悄生长,偶然发现细长的叶子中间露出了尖角,三五天便长成了窈窕的样子。从远处看,这一丛还是原来那一丛,似乎没什么变化,但它确确实实比原来丰满了。

苔藓的孢子悄悄地落在有些风化的石头上,肉眼看不见它们,可我却眼见着绿莹莹的苔藓厚实了起来,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诞生了。

水盘中的水慢慢地蒸发到了空气中,只有从湿度计上看到这个变化,一切都在静悄悄中发生着,每天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甚至,紫砂盘不知什么时候磕掉了一角。

这个世界的本真是无常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我们体会到的静,其实是接纳,接纳变化,接纳幸和不幸。

大美为静,人生静好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虚者无欲,静者无为。虚和静说的都是人心性的空明宁静,以虚极静笃的心,看万物的无常之变。

这是中国人的古老哲学,也渗透在中国人的审美中,一幅画皴擦点染,就看起来就觉得舒适宁神,静是骨子里需要的精神。

那些能让人感觉到静的器物其实不需要作任何解释,观者自然会有感知。

当我看这一件水盘,便觉心思宁静,心头的那么多欲望就像天空中的云彩,飘着飘着就走远了。万物都有它生长的规律,万事都是无常的,安下心来领会这一规律,没有什么打不开的结。

世人常以静为美,美在视觉,也美在心境。

我们常常以为物体的存在是没有感情的,可它却能熏陶人的情感。

草木是低等生物,扎根在哪里,它就在哪里静静的生长,它们就在大自然里静静悄悄地迎接四季的来临。

从自然中最能找到静美的感觉,从眼中传递到心中,再到每一个呼吸,在静待中生命在缓慢地流淌着。

大美为静,人生静好

一件物体的静美,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样貌,原色的陶土,原色的家具,贴近自然本真的色彩会让人感受到舒适的感觉。

美的事物可以不够大,只有方寸的空间也可以陶冶心性,从小处着眼,学会体验慢生活,慢生活其实就在细节里,细细炖煮一道美食,轻轻剪掉盆景里多生出来枝条。

没有做什么大事情,也不需要大肆宣讲什么,美是在不言不语中感染世人的,潜移默化中成为你的一部分。

心境越是宽阔,越是能够体会到静的美,越是能从静美中找到人生哲学。

事物的美和人的心境是相互作用的,看见美的事物心也会开朗宁静,当心思平静,便能够客观看待生命的真相,也能够看到生命中被我们忽略的美。

大美不言,方寸间也有宽阔的心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