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一場創業項目的開展,說大了,是對自我價值的充分發揮,也是促成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說小了,這就是一個創業者對一個“正確結論”的驗證過程。在這場漫長的”驗證“旅途中,也許會出現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有悖於“正確結論”的因素,是選擇忽視掉還是該重新進行思考和驗證以調整結論?當然,如果這麼問,絕大部分人應該都會說“當然是不能忽視呀!”,而事實上,很多人都會選擇自動屏蔽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這其中有對成功的渴望、有對自我否定的恐懼、也有可能是初衷的變形。

如果說國內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創業初衷是什麼,身為一個普通互聯網醫療產品的用戶、一個初涉醫療信息行業的編輯,在我看來,那一定是解決我國“看病難、看病貴”、醫療資源不均衡等諸多現實的問題。如何能便捷的掛到我需要的號?身體反覆出現的小毛病如何能更簡單直接的進行合理治療?家裡老人怎麼才能最輕鬆不折騰的進行安全的護理等服務?父母逐年增長的退休金該怎麼花才能合理的提高晚年生活質量?鋪天蓋地的健康指導我怎麼才能辨別真偽?...

這些問題不光困擾著我們這些有健康服務需求的人,同時也給互聯網醫療帶來了存在的理由。診前的掛號服務、診中的在線問診、視頻醫生、在線開藥、診後的預約上門護理服務、家庭病床的開展、各個內容平臺出現的醫生博主,這些無一不是為了解決就醫“痛點”而出現的。而在業務開展的過程中,不論站在開發者、投資者、政府或者普通用戶的角度看,總會有諸多問題出現。而對於開發者來說,萬萬不能忽視的問題又有哪些呢?

近期由於工作的需要,在區域範圍內進行了關於“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相關調研,而對於是否能順利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我認為以下三點因素非常重要。

一: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盲目的解決痛點,容易違規

「應瞭解政策、順應政策」


醫療科技形態的多元化以及醫改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企業經營中的違規風險日益加大,如何正確高效地解讀相關政策,已經成為醫療科技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如果產品不貼合和順應政策,盲目而又痛快的去解決“痛點”,後面很有可能一個相關政策的出臺就從解決“痛點”變成了自己就是痛點!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這些近年出臺的政策意在降低醫療風險、保護醫療數據。醫療風險方面,如上門提供護理服務的“護士”是否專業、護理流程是否嚴謹、護理項目設置是否合規、“護士”上門後的人身安全是否能有保障,針對“網約護士”陸續出現的諸多問題,國家衛健委在2019年2月發佈的《關於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服務的通知》中規定,上門服務的護理人員不能以個人身份提供服務,必須通過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的方式進行,並要求提供服務的機構需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這就意味著上門護理服務的提供方已經不能是單純的互聯網公司了,需要和實體醫療機構合作開展服務或是開發自己的線下護理站進行實體醫療機構的註冊方能繼續開展服務,而純線上的app如果無法緊跟政策,那麼很快就會止步於此了。

在院外護理的過程中,院內數據對院外服務的支撐也很重要,早期僅僅通過患者口述病史、病狀,會增加醫療風險發生的幾率,而院外服務患者產生的醫療數據無法同步到院內,也是一種浪費。《試點》政策中指出,上門服務機構在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前需要對申請者進行首診,對其疾病情況、健康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符合評估要求的,才可派出具備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護士提供相關服務,而院內患者的醫療數據同步於院外正是可以作為評估的依據從而準確高效的開展院外護理服務,這也是院內院外同質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而院內醫療數據價值極高,平臺技術及網絡方案的缺陷都可能會導致醫療數據的洩露,使醫院、患者造成重大損失,從醫院的角度來說,自然會選擇具有成熟案例的第三方技術服務供應商進行合作來降低數據洩露的風險。

總而言之,開展互聯網醫療業務最好事先做好政策相關風險分析,否則面臨政策監管風險並喪失業務發展中的主動權,好一點的被政策拖著走,實力較弱的就直接提早結束戰鬥了。

二:調查問卷看出用戶心聲

「醫療安全的重要性遠遠高於便捷的重要性」

在近期的工作中對深圳地區的長住居民進行了診後上門護理服務認可度的相關調研,參與問卷的人群中,由於地區的特殊性,年齡普遍偏年輕化。在他們有護理需求時,是如何選擇護理機構,又都是基於什麼原因,在以下數據內可以清楚的得到答案。

(參與此次調研的共有506人,平均年齡30-35歲,收入集中在10000-20000之間)

1:如果家人或自己有傷口換藥、產後催乳、更換導尿管、需要推拿按摩等需求,會選擇以下哪種護理途徑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2:選擇去實體機構的原因(上題選擇實體醫療機構的跳到此題,多選)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3:選擇上門服務的原因(上題中如果選擇上門護理則直接跳到此題,多選)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4:更傾向於的養老方式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5:對於上門護理服務優先考慮的因素(多選題)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網約護士”業務的開展,最早由互聯網公司發起,“護士”平臺註冊進行上門護理服務,患者平臺預約接受上門服務。對於有需求的患者來說非常方便,同時也給護士群體帶來了更多的執業選擇,提高了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醫療資源,在這裡“便捷”這一詞成為了主角。

從調查問卷看,目前為止,在發生護理需求的場景下,依然有接近73%的人群選擇了去醫院進行護理。試想如果能讓這73%的人,扭轉觀念,選擇手機預約上門護理,這對於院外護理服務商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而之所以絕大部分人依然選則去實體醫療機構進行護理,從下一題的數據中可以找到答案:在選擇去實體醫療機構進行護理服務的人群中,83%的人群認為實體醫療機構更加安全可靠,反而“習慣了”、“認為方便”、“醫保能報銷”這些因素只佔比35%左右。是否能換句話說,如果提供預約上門護理服務的平臺或機構,能有和醫院內一樣的標準、一樣的安全保障,這73%選擇去醫院護理的人群很可能接受到家護理服務。通過最後一題可以看出,本是平臺服務重要因素的“便捷”,其實在用戶心中的還無法排在醫療安全之上。醫療服務平臺還是要格外的區別於“外賣平臺”“打車平臺”等可以借鑑的互聯網生活產品,儘管有相似之處,但是服務對象的安全風險可不是賠錢就能買單的。對於提供診後護理服務的平臺,“便捷”是最基本的屬性,而如果無法保障醫療安全,用戶寧可選擇“麻煩”,也不會享受“搶單”。

在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如果低估了醫療安全的重要性,也許短時間內不會有過大的影響,但是後面的路一定會走的越發艱難直至出現重大問題而終止。


二:產品口碑的重要保障

「互聯網醫療平臺運營能力」

近期翻看了很多互聯網醫療app的在商城內的評價,主要是線上問診、診前掛號、互聯網醫院等app,明顯可以看出app在商城內的好評大部分來自於對接診醫生的好評,“有耐心”、“專業”、“回覆及時”等等,而很多刺眼的差評都來自於對平臺運營和產品的描述“出錯,約不到”、“手機解綁不了”、“掛號後才知道醫生停診”、“語音驗證碼非常難用”、“客服如同虛設”,“不好用、卸載”。

看到這,不論是app還是小程序,這不是明顯“工具不好用”了嗎?互聯網醫療app歸根到底就是用來解放醫療資源方便就醫流程的工具,對於患者、用戶來說不會替你想是不是正在轉型中、公司是否遇到困難、是否人手不足又或是平臺是不是醫療機構自己搭建所以缺乏運營能力。用戶只能直觀的感受到“好用”還是“不好用”。如果平臺內資源相似,但使用感受不好,那用戶就直接卸載選擇另一款軟件了。平臺的運營能力就像一把刻刀,它能把普通的材料雕刻的栩栩如生增加價值,也能把珍貴的材料刻壞了,失去原本的光彩。入駐平臺醫生的業務能力還沒發揮出來,就因為運營不到位得到差評,實在是得不償失。

在線掛號、在線就診、在線開藥、上門護理最初都是為了方便大家,不用出門、不用排隊、不用走冗長的就醫流程,如果平臺在整個服務環節中依然不暢通、頻頻出現問題、產品設計不夠人性化,那還不如直接去醫院掛號看病。平臺運營能力的缺失也會讓很多合作醫院失去信心從而流失醫院資源。

醫院自建平臺對於醫院來說患者資源、醫療數據等等自己可以一手掌控,清楚的瞭解自身需求可以量身定製,儘可能滿足自身個性化需求。而醫院向來不是“互聯網公司”,平臺的運營能力弱,服務系統的更新、業務板塊的增加、客服的設置、患者的回訪工作如何解決都是問題。自建平臺是否能達到更好的服務院外患者,提高醫院滿意度的目的?如果可以,那需要有強大的信息人才隊伍做支撐,但這是目前大部分醫院都很難做到的。與第三方互聯網公司合作開發平臺是目前醫院主流的選擇,而對於純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支撐,優點在於部署快,缺點在於後續階段服務很難跟上,醫院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同時產品升級受制於合作廠商,可能會需要醫院支付額外的升級購買費用。而也有醫院選擇了具有醫療信息背景的互聯網公司,這類公司瞭解就醫具體流程、懂得醫護工作流程、給無數醫院提供過信息醫療產品和解決方案,在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搭建過程中自然會有更好更合理的建議,也能提前規避一些後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在合作中起到正面的引領作用,更能讓醫院節省精力。

總之在互聯網醫療平臺後期口碑的維持、合作方或是用戶好感度的建立上,平臺的運營能力也很重要,同樣不該被小看。



在大家開展互聯網醫療事業的過程中,如果想從中持續獲利,一定要做好政策相關風險的分析,並足夠重視醫療安全的影響,同時儘可能的提高平臺運營能力從而保障口碑。

而目前,很多互聯網公司還面臨著如何打破行業壁壘的問題,不懂就醫具體流程、不懂醫護工作流程,跨行應該如何下手?商業模式不清晰,投資人看不到清楚的回報路徑,還有一些app處於不賺錢就走不下去,賺錢就背離初衷的處境,還有如何和相關政策進行完美的融合,從而更好更高效的開展業務?...

“互聯網+護理服務”業務發展中不該輕視的三個影響因素!


我們都期待著在互聯網醫療行業能出現更多更好用的更安全的便民工具,“互聯網+醫療”也能隨著企業的逐步規範而深入人心,就像“微信”“支付寶”的出現,改變我們,甚至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