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在中國有很多老一輩做實業的企業家,他們大部分都是從底層做起來的,經歷過很多磨難才有瞭如今的成就。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個出身貧寒,卻靠賣紅棗闖下一片天企業家的故事。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他從小跟棗打交道,26歲當村長,本想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沒想到卻血本無歸。32歲那年,他重新開始,18年終把大棗賣到了100億,他就是好想你的創始人石聚彬。

一、窮困的生活,磨練出堅強的性格;

1961年9月,石聚彬在河南新鄭孟莊鎮一個棗林中的村子小石莊出生,生下來就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父母怕他養不活,就按風俗起了個女孩的乳名“彬妞”。沒想到,“彬妞”長大後成了村裡最敢想敢幹的大男人。

從記事起,石聚彬的生活就充滿了困苦,一家7口擠在三間破房裡捱日子。孟莊土地貧瘠,遍地荒丘,產糧極少,卻是出棗子的好地方。當地有順口溜唱到:“孟莊孟莊,到處沙崗,糧食不夠,煮棗喝湯。”青黃不接時,“一個紅薯一個饃,離了紅棗沒法活”,鄉親們都靠紅棗充飢活命,視其為“救命果”。沒有饃吃,父親就把熟透的大棗放鍋裡蒸、瓦里煮,“母親吃棗,娃喝湯”。別說,棗湯還真沒白喝,沒有吃過多少糧食的石聚彬不但長得白胖,力氣還特別大。為餬口,自打5歲開始,石聚彬就拎著一個小竹筐,滿村賣饃饃、炸油條、趕驢車、扛貨包、當木匠、販布料……窮困的生活磨礪出他勇猛果敢、敢闖敢拼的堅毅性格,在他看來,最艱難的人生也不過如此。

人人常說,“要想改變命運必須有知識”,石聚彬很小就明白這個道理,他也非常用心讀書。只是天意弄人,1982年,石聚彬高考落榜,成了村裡唯一的高中生。回到村裡的石聚彬盤算著以後的日子裡該做些什麼好呢?看著一望無垠的棗林苦苦思索,他想到村裡那幾顆老棗樹,這可是“自然災害”時被稱為救命樹的啊。“既然棗樹是村裡的人的根,那我就來開棗園賣棗子吧!”發誓要為窮困的家鄉找出致富之路,那就是販棗。很快,他就在村委會的支持下開種了一片棗園,慢慢經營起了賣棗的生意。

二,高考失敗,初次販棗

新鄭遍地是棗,但當時種植水平低,品種差,販棗掙不了幾個錢。要是碰上個大豐收,沒有加工能力又賣不掉,只能爛掉,含淚倒棗。石聚彬也琢磨過把棗子販到大城市賣,但一不瞭解行情變動,二不清楚天氣變化,很容易賠老本。不過,就在第二年秋收之時,趕上十年難遇的暴雨,山體出現滑坡,出村的路全都堵死了,棗子根本運不出去,最後全都爛在筐裡。換上一般人早就轉行了,偏偏石聚彬是個倔強人,第二年他又捲土重來。這回,順利帶著5筐大棗去了鄭州。沒有想到,穀賤傷農,河西北路一條街十個商販八個是賣棗的,他那5框棗根本賣不動。3年下來,錢全扔在路上,最後不但一分錢沒有賺到,還搭上了好幾百快肥料錢,石聚彬很上火。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三、成為萬元戶後被推選為村長

1986年春天,一個遠方親戚前來串門,看見堆滿院子的大棗,無意中嘟囔一句,“這要是在深圳,你就發大財了。”怎麼回事?原來南方為了養生,大夥都愛用紅棗煲湯,滋補身體,“大棗很流行”。那還等什麼?第二天,石聚彬就帶上全部家當兩千塊,扛著10箱大棗坐上了南下的火車。但因為路上顛簸,等到了深圳羅湖,有3筐已經不是很新鮮了。不過,那也難不倒石聚彬,他乾脆來個買一送一,“買一斤送一斤”,結果一週不到,10箱大棗全部賣光。嚐到甜頭後,石聚彬就成了深圳的常客。此後不到一年功夫,他就賺到了2萬多,成了村裡第一個萬元戶。贏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村裡人聽說了這事,馬上一窩蜂湧進石家,盼著石聚彬這樣的大能人就應該當村長,帶領全村人一起致富。年輕氣盛的石聚彬當著全村老少的面發誓,一定要帶著所有人發家致富,讓新鄭紅棗衝出河南、走向全國!於是26歲的石聚彬就當上了村長。

四、成萬元戶後卻虧得血本無歸

1988年,又是個紅棗豐收年。鄉親們把20噸紅棗交給石聚彬,堅信他能帶回紅棗大賣的好消息。結果車隊一路上遭遇連綿雨水,紅棗嚴重受潮,沒到深圳就開始發黴。心急火燎的石聚彬本想趁一絲晴天攤開曬乾、挽回損失,結果又突遭暴雨,棗子被衝得七零八落,他的希望也被衝得蕩然無存。鉅虧5萬的石聚彬悽慘落魄,只敢趁天黑進村,回來後一斤白酒下肚才敢跟老婆說起生意慘虧,夫妻二人不由得抱頭痛哭。怎麼面對村裡的百姓?走到村口,石聚彬就不敢邁步了,他徘徊了一下午,最後去鎮裡買了一斤二鍋頭,喝得爛醉如泥後,才敢趁著天黑摸回家。後半夜,石聚彬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村委會,遞上一份辭職信,“還不上大夥的錢,我永遠不進村!”他辭掉村長,身背鉅債,悄然外出打工。不過,這個堅強的男人並沒有被挫折打垮,“雖然離開了,但我知道,我肯定還會回來”。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五、捲土重來

1989年春節過後,石聚彬去了鄭州的一家印刷廠,開始打工生涯。5年期間,他從一個搬運工一路幹到了副廠長。那5年,他沒買過一件新衣服,沒吃過一頓肉,存摺裡也攢出8萬塊存款。1993年,等石聚彬再次回到村裡,他挨家挨戶把所欠的5萬塊錢逐一還上。不過,村裡還跟五年前一樣,有好棗,沒人買。“能否接著帶領大夥一起幹?”村支書一席話又把石聚彬的幹勁給激發起來。於是1993年夏天,石聚彬毅然辭掉了副廠長的職務,返回孟莊,成立“奧星”乾鮮果食品加工廠,也就是後來的“好想你”棗業前身。

石聚彬花整整了4個月的時間,跑遍全國北京、上海、新疆等10多個城市,並總結出三點心得:

①、必須有品牌。由於紅棗種植範圍廣,在全國20多個省市都可以種植,尤其黃河以北遍地都是,所以產品附加值不高,“沒有強有力的品牌,很難形成規模。”

②、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市面上產品很單一,全都是沒加工過的棗,每噸只能賣1000塊錢,勉強保本就算不錯。“要想贏得市場,必須在產品上創新。”

③、必須在銷售模式突破。如果僅靠種植戶拉著一車一車大棗去市場上叫賣,碰上天氣不好,就會賠本,“要想銷量穩定,就得有一支精幹的銷售隊伍和一個好的銷售模式。”

五、多元化發展保持企業活力

有了豐富的經驗以後,石聚彬心裡有了譜。

1993年底,他一口氣租了500畝地,並招了50位老鄉,“每人負責10畝”。因為南方人注重養生,石聚彬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叫“雞心人參棗”。“別人用糖煮棗,我們就用人參煮棗”。針對南方人精緻小巧的個性,產品包裝上也拋棄了粗狂的大包裝,改成100克的小袋包裝,並把15公斤內的黃色包裝箱換成了5公斤的白色箱子。結果“雞心人參棗”一經投放到廣州、深圳等地,3個月不到,銷售額就突破30萬。石聚彬信心大增,他扭頭從信用社借了100萬,買下14畝地建廠房。

1994年春天,石聚彬去鄭州跟客戶吃飯,席間客戶愛吃水煮魚裡的紅棗,“要是沒有棗核就好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時市面上所有的大棗都是帶核的,石聚彬一下找到了靈感,“幹嘛不做無核大紅棗呢?”此後,石聚彬召集全廠10個技術員進行開發。一個月後,一款類似縫紉機的半自動去核器誕生,“可以把棗核打出來”。那年4月,石聚彬拿著2箱樣品去了廣交會,結果當場就被新加坡三和貿易公司相中了,一口氣下了2噸的訂單。“全力生產無核棗”,結果那邊三和那2噸棗還沒有出廠,這邊200多家全國批發商已經擠爆了石聚彬的辦公室,“每噸2.6萬,是普通棗的近10倍”,石聚彬也賺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0萬。你知道的,聽說無核棗好賣,同行馬上跟風就上,市面上一下子出現30多款“無核棗”,短短一個時間就無核棗的價格炒到每噸7000元。別的廠家心花怒放,石聚彬卻坐不住了,“必須另尋他路”。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1995年十一,石聚彬去了北京。他在天安門廣場周圍,發現遍地都是口香糖,突發奇想,“能否把紅棗做成口香糖?既能吞嚥還記很環保。”一個月後,第三條生產線組裝完畢,“棗片做成長條形狀,放在類似煙盒的包裝裡”。這一次,石聚彬決定換個玩法,不賣先送。他組織100人的地推隊伍,專門去新鄭機場、鄭州火車站、大商場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免費送”。等到兩週後正式投放市場,結果引來市民的瘋狂搶購。此後,石聚彬便迷上了新產品的研發。

1996年一年,他先後往返北京、上海69次,經常在北京圖書館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時候,為了見上專家一面,他可以等一週時間。功夫不負有心人。4年間,石聚彬相繼開發出棗幹、棗片、棗粉、棗醋等16個系列,200多種單品,申請了近400項專利。“贏者就是變者,變者就是勝者。”正是靠著大棗的“72變”,石聚彬開始在全國數千家棗類企業中嶄露頭角。

六、市場擴展

不過,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好產品,如何擴大市場規模呢?

按照常理,應該把售終端定在超市,不過石聚彬卻覺得超市不是最優方案,因為超市都是以日用品為主,“除非搞促銷,否則走量很慢”,這是其一。其二就是回報率低,一般超市的結算費都是按照季度甚至年計算,“資金沒法回籠,就沒錢更新換代新產品。”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怎麼辦呢?石聚彬一咬牙,“自己開店!”於是,2000年春天,他在鄭州緯二路開了第一家直營店,面積140平方米,並還別出心裁的給店面取了個名字,“好想你”。不過,很快麻煩又來了,“真想你”、“想念你”、“好相你”紛紛登場,甚至有些店面比真店開的還大。石聚彬火了,“打假打到底”,隨即成立了專門的打假組,哪裡有冒牌,哪裡就有石聚彬的身影。雖說在這場沒有休止的打假戰役中,石聚彬失去了小部分市場,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真是假一吃便知”。這一點,沒有人比石聚彬更有信心,他隨便抓起一顆棗,就能說出棗的品名、產地和特性,“一看、二摸、三品嚐”,石聚彬就能估摸出有多大比例是特級棗。

七、好想你品牌坐實“天下第一棗”的美稱

“做產業,做的是良心,做產品,做的是道德。”這是石聚彬始終堅持的信條。為了保證棗的質量,他決定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農戶種棗,公司收棗”。不過,很多農戶為了省錢,會摻雜部分質量差的種苗,施肥管理也不及時,導致收的大棗口味不一,甚至還會出現殘留物超標,質量亮起了紅燈,“這可不是兒戲”,石聚彬一時犯了愁。

怎麼辦?工藝和源頭是重中之重,這兩環節缺一不可。石聚彬決定首先從工藝抓起,他斥資1000多萬,從以色列引進了一條大棗生產線。

在生產車間,光每顆棗的清洗工序就有5道,還要機選2次,人選2次,再用高溫臭氧殺菌,前前後後一共要經歷20道完整的工序,才能包裝出廠。

搞定了工藝,就剩貨源了。2001年春天,石聚彬琢磨出了新模式——“公司+基地+農戶”。

首先,建立起上千畝的無公害生產基地,在基地裡培育優良棗樹,等棗樹成形後再包給農戶,並簽訂一個保底收購協議,“讓農戶放心”。隨後,石聚彬在河南新鄭、河北滄州、陝西大荔、新疆阿克蘇建立了4個“好想你”貨源種植基地。

其次,為了科學種植,石聚彬每年花掉300多萬,定期邀請農業大學等專家為農戶做培訓,“把剪枝、清園、深耕、施肥、灌溉、防凍的技術全教一遍”。為了再次確保食品安全,石聚彬還特意成立了一個研製配方肥的部門,“禁用化學農藥,只用生物農藥”。

最後,制定嚴苛的檢測機制。公司收棗時,採購員在農殘、水分等方面取樣檢測,一經發現農殘超標,就永久性解除合作關係。

工藝和貨源都搞定了,大棗還愁賣不出去?就這樣,短短2年時間,好想你就成了紅棗加工技術的領頭羊,連免洗紅棗的國家標準,都是石聚彬主持制訂的。此後3年,“好想你”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遍地開花。

2007年,南水北調工程穿過河南新鄭,剛好有一處600多年曆史的古棗園,石聚彬聽說了此事,當即決定收購那些古棗樹,他將那600棵棗樹全部移栽到好想你的種植園,並請來能工巧匠,將廢棄的老棗樹雕刻成佛像,打造出一個全部由棗樹組成的“萬佛園”。

不久後,石聚彬又建起了一箇中華棗文化博物館,80008顆紅棗,3.96米高,組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大紅棗,佇立在博物館的正中央。一時間“紅棗旅遊文化”異常火爆,好想你坐實了“天下第一棗”的美稱。

到了2010年,“好想你”的年產量突破了1.6萬噸,石聚彬也在全國500多個城市和地區開設了2000多家直營專賣店,“紅棗教父”的稱號響徹大江南北。

2011年5月,好想你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一舉成為“中國棗業第一股”,市值最高超過110億,石聚彬專注賣棗25年,終於成為人生的贏家。


貧窮逼他創業,一介“農夫”是怎樣變成身價上百億的老總


八、轉型佈局電商

好想你的知名度、美譽度高了,但石聚彬卻認為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也面臨著企業成長的新瓶頸、新煩惱。好想你雖是當地口碑最好的企業,但新鄭在全國只算五線城市,很難招到獻身三農的高端人才。於是,他改制前就拿出34%的股份搞股權激勵,上市後又啟動員工持股計劃和合夥人計劃,希望用一系列創新激勵機制來促進成長。

然而,大趨勢卻驟然改變。

好想你以前走的是高端路線,並隨著消費升級異軍突起。但中央“八項規定”一出臺,禮品市場日漸萎縮,業績成長開始遭遇瓶頸。石聚彬感受到市場變化,迅速採取措施,大量關閉線下門店,並逐步把休閒化、去核化、電商化,確立為新戰略。

為搶佔大眾休閒消費市場,好想你在不斷嘗試中,推出小包裝的即食無核棗,很快贏得了“吃貨”們的青睞。梳理資料顯示,2015年“雙十一”電商大戰,好想你的120克即食無核棗賣成爆款,全年電商渠道營收實現1.17億,年銷售總額達11.13億,轉型戰略初見成效。

但石聚彬覺得,這樣的力度,顯然還遠遠不夠。

2016年8月18日,好想你以9.6億的高價,正式併購“百草味”這一國內知名網上休閒零食品牌,以期強力拉動在互聯網平臺的銷售。就這樣,好想你從“紅棗第一股”,變身為休閒食品的大電商。資本市場對石聚彬的大手筆極為看好。按協議,百草味在未來三年內將完成最高30.41億的銷售額,否則將補償好想你。這一對賭協議極為有利,好想你的股價應聲而起,公司市值迅速突破百億。人們顯然期盼著線上線下兩大知名品牌結合,能創造出新的行業奇蹟。

而對這個鍾愛紅色、一生愛棗的“紅棗教父”來說,企業市值上不上百億都不重要,他最大的心願仍然是,讓中國每個家庭都能吃上好紅棗,讓所有人都享受紅棗帶來的大健康,這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