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01、原本少數人的美德,現在卻不得不具有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兩千多年前,已“立言立宗”桃李滿天下的孔子,對學習尚且保持如此飢渴和謙遜的心態,難能可貴。

可今天筆者並不是想以此歌頌什麼美德,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社會的發展節奏瞬息萬變,再看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耳熟能詳話,我卻像似聽到一聲哀嘆。

以前,好學僅僅只是一種少數人的優良品質;而現在,只有如飢似渴地學習才有可能不被淘汰。

那被誰淘汰?

是誰在和我們競爭?

我們的敵人在哪裡?

為何80後已現中年危機,90後遭遇前後夾擊,00後異軍突起,職場年輕化的速度之快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筆者經過多番研究,發現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結論:不曾想我們最終的競爭對象不是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02、時代洪流裡,我們別無選擇

農業社會,每一項技能都能傳承幾百上千年,依靠某一手藝代代相傳養活一家子人,只要手藝不斷,子子孫孫就能以此生存。

即使是公元500年前的農人,把他扔到公元1000年的時代,他也一樣能夠依靠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存活。

可是,老天像是看不得人類如此悠哉,偷偷地給這個世界裝上了加速器,什麼東西都越來越快,快到你若不奮力奔跑,就被時代所淘汰。

1760年,英國工業革命之後,這個世界開始步入工業時代,不斷地有新的產業出現替代了原本那些傳承了上千年的行業,比如紡織、鐵匠等等。

那些傳統的紡織藝人和鐵匠藝人,他們怎麼就突然不能夠依靠原來的知識和手藝存活了呢?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被淘汰嗎?

不,他們努力,可是和他們競爭的不是人,而是技術的革命,我們迎來了改變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進入工業社會之後,新的產業、行業開始大量地湧現並且細化,每一種機器的出現都會帶來新的職業類型。

雖然如此,工業革命之後的職業形式,大多數人還是能夠保持著幾十年的職業穩定,工業技術更新換代週期速度只是相對於農業社會時有所加速。

1870年之後至1950年之間,迎來了人類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又一次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誕生了許多新興的行業,

淘汰了許多無法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從業者。

1950之後迎來人類歷史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電子計算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催發職業淘汰速度:

農業時代從業者上千年不被淘汰;

蒸汽機時代上百年;

電氣時代幾十年;

電子計算機時代從最初的技術應用變革20年一個更替,到步入80年代後開始10年一個更替週期;

直至90年代互聯網技術應用的興起,又進一步拉快了行業的更替速度,3—5年就會冒出一個新興的行業,對原有的行業發起衝擊性的競爭。

直至步入了21世紀之後,這種變革的速度一直在加快,因為人類即將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許不能確定是不是5G技術,也不能確定是不是人工智能,但能夠確定它即將到來。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在人工智能時代,沒人知道你到底是不是人。

在即將迎來的變革,很多行業或許即將消失。

2016年5月,世界圍棋頂尖高手李世石,他想過自己的職業生涯裡會面對失敗,也預想過可能會輸給他心裡的勁敵某某某,可是卻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輸給Google的電腦,而且是輸得絕望,因為絕不可能再贏回來。

一個專門下圍棋的機器人,一天二十四小時能夠不停歇不斷進化學習,而且學習的速度超過人類無數倍,這意味著,只要它超過你,你就不可能再追上它,這是何種的絕望。

在美國,使用IBM 的Watson電腦軟體,你能夠在幾秒內,就有90%的準確性的法律顧問,比較起只有70%準確性的人為律師,既便捷又便宜。

原本既體面,又光鮮的社會精英人群——律師,多麼高大上的職業,卻即將面臨著淘汰,這是他們當年夜以繼日、勤勉苦讀時不曾想到過的。

而Watson 也已經能夠幫病人檢驗癌症,而且比醫生正確4 倍。雖然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短期內還不足以淘汰醫生這個行業,可是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傳感器設備技術的不斷髮展,原本高大上的職業“醫生”也必將面臨衝擊。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司機這個行業也將面臨著淘汰。

企業越來越多開始應用工廠機器人替代人工,不僅節約成本,而且有更高的質量。

甚至收銀員、財會、金融從業人員、房地產、中介等等。

…………

像這樣的實例舉不勝舉,我們體驗最深的可能就是“營銷變革和商業模式變革”,依靠傳統營銷的企業紛紛面臨困境,如娃哈哈等。

而在這些行業內的從業者們,有多少原本是行業內的佼佼者,卻在變革中被淘汰出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們恰逢這樣的時代,無法迴避,無法拒絕,只能面對!

在這樣的時代裡,筆者不得不再強調一個觀點:現代職場很多人以為競爭是人與人的競爭,其實不是,我們要跑贏的是“時代變革”。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從原本錦上添花的美好品質,變成了現代人不得不具有的能力。

無論你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高危人群,還是新入職場的懵懂少年。任何一位想要脫穎而出,並且保持良好的個人競爭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自我提升

可是“自我成長”是門技術活,不得要領的人,越努力越悲傷!

很多人的問題不是不想學習和提升,而是在於盲目和無法堅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而我們又該如何實現自我成長呢?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03、不要噱頭,不要花哨,最切合實際的自我成長步驟和方法

你去書店或者圖書館,可以看到一排排琳琅滿目的學習方法的書籍,不要說學習別的技能,就單單要搞清楚這些學習方法,估計都得費了你半生的心血了,而且學習來的各種理論還不一定適用你。

我們不能否認,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著各種差異,在這裡我就不浪費篇幅來說明有哪些差異了。

就是因為差異本身,本哈才想著寫一篇通俗易用的學習管理的方法,方法一定要利於實踐,才能夠轉化為成效和有價值的東西。

所以今天本哈絕不炫技,絕不故作高深,也絕不故意引用什麼國外理論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

(1)我身處何處?我想去哪裡?

學無止境,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沒有目的地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讀者朋友身處各行各業,所從事的工作也五花八門,可是無論哪種行業?什麼工作?既然你能夠關注學習和提升,那就說明你對自己的未來有所企圖,那就必然要面臨三個類型的問題思考。

第一類型,認同當前行業或者職業的發展前景。我的競爭力如何?若是長期發展,我的職業目標是什麼?

第二類型,不認同當前行業或者職業的發展前景。基於自身的綜合評估,你該為“騎驢找馬”準備什麼?

第三,面對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我們是否都應該有“副業”技能?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01)如何判斷你當前職業的前景

“行業、企業、崗位”這三者存在著這樣的邏輯關係,行業是由企業構成的,企業是由一個個崗位構成的。行業利潤決定企業利潤,企業利潤決定了崗位的收入。

基於這三點,讀者朋友參照下面內容做個自我衡量。

① 行業

學術性地說:

從行業的生命週期判斷

啟蒙階段:新興行業,像新生命一樣,既有無限希望,同時也脆弱不堪,也許迅速成長為大樹,也許轉瞬間就乾枯死掉。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是充滿了活力。

起步階段:企業渡過了萌芽期,正是蓄力勃發的時候,這樣的行業一般都充滿了機會,因為一個行業的發展,除了吸引資本市場的青睞,同時也需要吸引大量的人才進入。

而吸引人才的方式只有兩種:錢和機會。這樣的行業充滿了錢和機會,讀者看著興奮不?

快速增長階段:這個階段的行業一切都已經開始比較健全了,同時大量的紅利會吸引來大量的行業經營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除了要爭奪市場,同時也要爭奪人才。作為從業者來說,這個時候進入行業,也會獲得大量的機會。

平緩增長階段或者飽和期:這個時候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行業間的排序也基本穩定,從業者人群大多各就各位,對於新進人員也不再有熱情。

下滑期:所謂夕陽產業,漸漸聽到一個行業落寞的鐘聲。

籠統地說:

以當前的的行業特點來說,輕資產行業,或者高技術、或壟斷行業,普遍性的利潤會比較高,從而也會決定這樣的行業工資待遇會比較高。

新興行業、個性化服務行業、創造性工作性質行業、文化行業、內容創作行業等等,收入會比較良好,發展前景也正處於上升期。

貿易流通行業、製造業尤其是輕工業、快消品行業、終端銷售行業等等,收入一般會偏低,而且工作強度也會比較大。

大多數的重複性勞動、技術門檻低、能夠被自動化替代的行業等等,待遇不高,而且即將面臨被淘汰。

② 企業

同樣的行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待遇也千差萬別,甚至你所跟隨的領導如何,也非常重要。

對於你所在企業的思考,不僅僅是這家公司待遇的差別,還有企業文化的差別。你接受什麼樣的企業文化,你接觸什麼樣的人,對於你未來的成就有著重大的影響。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您不會懶惰;

和積極的人在一起,您不會消沉

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

與高人為伍,您能登上巔峰;

什麼樣的企業,就決定你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③ 崗位

崗位決定你現在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以及你將來的職業升級通路是什麼樣的軌跡。

從職業成長的角度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除非是自己的愛好驅使,否則不建議過久停留在兩種類型的崗位上。

一類是容易入門,沒有什麼技術門檻;

另一類是沒有太多成長性空間的工作崗位。

02) 如何權衡那些美好的職業理想

什麼是美好的職業理想?聽一聽以下耳熟能詳的話語。

“我想找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我希望工作所佔時間能夠與生活平衡起來。”

“我希望公司的工作氛圍是愉悅的。”

“公司應該足夠人性化,以人為本。”

“我希望公司不要論資排輩官僚主義,希望充滿活力,能夠多給年輕人機會。”

…………

不同的人,有著自己不同的職業理想,對於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企業,內心有著各種期盼。

先不說現實和理想究竟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迴歸理性來說,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來確定自己對於工作的期盼:

我是否瞭解這份工作,和我希望從事的工作內容是否存在過大的差異?

我是否能夠從這份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成長,是否能夠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

這份工作吸引我的是什麼?薪酬?成長?興趣愛好?體面?發展前景?

這份工作的能夠滿足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的設想嗎?

我的直接領導有沒有哪些吸引我的魅力,比如能力,比如性格為人,比如可以為我指引方向。

…………

可以一直這樣追問下去,慢慢地,自己對於當前的工作、未來的前景就會逐漸地清晰,現實和理想也就慢慢統一。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2)心裡有了想去的“詩和遠方”,那又該怎麼走?

01)做好職業規劃

① 職業規劃的作用

職業規劃的作用是讓你在到達每一個節點時確認自己的成就,明確自己下一步的節奏,以及作為堅持下去時再次咬牙前行的動力。

一個有效的職業規劃,一定是在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工作經驗之後做出來的,而且在階段性推進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做出合理調整。

無論你是要立足當前的行業,謀慮長遠發展。

還是你只是把當前行業作為跳板,志不在此,正在“騎驢找馬”,計劃著行業和職業的再選擇。

或者是你心生憂患的意識,心裡思量著“副業”或許是現代的職場人的“剛需”,在滿足當前工作發展需要之餘,還要積極地掌握一門可以創造額外收入的“副業”。

無論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為自己制定一份計劃有度的“職業規劃書”。

② 職業規劃的關鍵

職業規劃的第一步是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大多數人的個人職業願景和他的個人能力價值不相匹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找出這些差距,做理性客觀的分析,看是否能夠通過個人努力,去彌補這些差距。

舉一個職場生活裡的例子:比如一位長期在小公司從事普通崗位的人,他的工作願景是“希望通過自己努力和提高,將來可以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做著自己現在喜歡的工作”。

大家是不是也看出來,這個例子裡存在一個無論通過什麼樣的努力,都極難改變的條件,就是他的工作經歷背景,那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而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對於選人有一些硬性的指標,比如工作經歷和成就。我們通過學習可以改變未來,但是無法改變過去。

這就是“個人價值和願景存在匹配差異”。

職業規劃要遵循個人現有價值和未來成長可能性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切合實際,才能一步步實現。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③ 適當諮詢職業顧問的職業意見

職業規劃除了自己基於自身綜合評估,以及結合自身的職業願景之後,進行的自我成長規劃外,還可以適當地考慮一些職業顧問的意見。

第一,對於職業顧問的意見,有一個原則:僅做參考。

職業規劃影響的不僅僅是你未來的職業走向,更是你人生,包括你的生活會因此而改變。

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怎麼可能被一個並不充分了解你的人所決定,因為職業顧問不是所有行業都瞭解,甚至連相關的崗位能力需求都不一定了解地足夠深入。

他們的意見可以幫你理清問題,這才是他們的價值。

第二,對於諮詢職業顧問要注意幾個問題

明確自己所困惑的地方,而不是為了吐槽;

不要把職業顧問當成朋友看待;

要提切合實際的問題,不要脫離實際過分誇大;

有了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之後,就是制定應對當前工作需要以及未來成長需要的學習計劃。

02) 成長計劃的制定及管理

① 自我優劣勢綜合評估

所謂優劣勢是基於當前的工作要求,以及未來要實現的職業願景。

對於當前以及未來工作,你有什麼樣的優勢,有哪些不足,如:

專業能力?

職場溝通能力?

公司內部人脈資源強弱?

公司外部關係的信息資源?

…………

通過自我評估之後,才能查缺補漏地制定自己的成長計劃。

② 突出重點

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所有計劃都要有重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所謂重點要用“輕、重、緩、急”四句訣來判斷。

當前工作急需的技能,是為“急”,作為重點。

對當前工作及未來工作極其重要的技能,是為“重”,一樣是重點。

當“急”和“重”在學習時間上存在衝突時,當先照顧“急”項,只要你心裡有“輕、重、緩、急”四句訣,就一定能夠權衡得當。

③ 切合實際

制定計劃不要脫離實際,基於現有的能力和知識水平出發,以及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

即使再完美的計劃,若是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現,那一切也都是幻影。

是否切合實際,參照兩個條件:

第一,當前能力條件。

不能說你語言天賦平平,卻計劃著一年之內精通三國語言。或者你對數學一竅不通,卻想要重新學習“智能算法”,因為算法科學家工資高。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還是不要了。

第二,時間條件。

A:現有工作強度能夠讓你協調出多少的空餘時間來。如果空餘時間多,計劃裡可以多安排事項,如果空餘時間少,可以依據自身情況,制定自己能夠執行得了的計劃。

B:計劃事項所需的時間長短。有些事項是長計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完成。有些事項是短計劃,短期內就可以完成。計劃的事項要符合事項對時長要求的條件。

④ 計劃不要太滿,要留有餘地

把計劃變成現實,需要經過一個努力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

一個好的計劃都不應該是太滿的計劃,要為突發情況留出調整的空間。

如果客觀條件出現了變化,計劃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提前、挪後、增加、刪減等等。

⑤ 長短計劃相結合

長計劃可以使具體計劃有明確的目的;

短計劃是為了使長計劃被逐步實現。

計劃裡有長項目,也必須有短項目。因為我們無法否定人類的心理缺陷,在艱難、枯燥的學習過程中,若是沒有時不時的成就感,逐漸地會陷入一種疲態,極度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短期項目有利於我們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自我鼓勵。

看得見的目標會讓人激發鬥志,而太過長遠看不見的目標,會讓人心生絕望。

所以長短計劃相結合是必須的。

03) 時間管理

① 碎片化時間管理

我們一天的時間可以分為整塊學習時間和碎片化時間,整塊時間的重要性不用多說,那是我們學習的主陣地,但碎片化時間卻往往不被我們所重視,。

你早上起床坐在馬桶上的五分鐘時間可以用來幹嘛?

刷牙的三分鐘或許可以讓你記住一些需要記憶的內容。

出門去上班等電梯、去車庫或者地鐵站、從家裡到公司的路途中等等這類的碎片化時間,捋一捋會發現好多時間,只是被我們浪費了。

在外面吃飯等著上菜時……

等朋友到來前的無聊時光……

甚至工作時間內也會有很多空隙的時間……

把碎片化時間捋出來加起來,或許會發現比你專門留出來大段的成塊時間還要多,充分利用起來,你不僅會感覺充實,而且學習效率也會有顯著的提升。

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產生在業餘時間。”善於學習的人都重視碎片化時間的利用。

② 找準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時間

這一點是針對每天預留的“大段時間”而言。人的學習最佳時間點確實會存在差異。

有些人早上的時候記憶力最好,學什麼都記得快。

有人晚上學習的時候記得牢,學習一遍就不會忘了。

筆者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之前看牙時認識的一位牙醫朋友,在資格考試時,需要複習大量的課程,可是白天又要上班。

為了應付考試,她每天晚上都不得不復習到很晚,有一次她恰巧失眠,就一直複習到凌晨三點,第二天起來後發現,後半夜複習的內容她記得特別牢,前半夜記的內容卻都模糊了。

第二天就繼續做實驗,果然又驗證了她的猜測,晚上過了十二點到凌晨三點那段時間,她是過目不忘。每天就是依靠那三個小時的黃金複習時間,順利通過資格考試。

像她這麼骨骼精奇的人很少見,但是每個人最佳學習時間段確實存在差異,大家根據自己情況,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最佳時間點,在頭腦最清醒的時間用來背誦、記憶、創造,其他的時間用來瀏覽、整理資料、查詢之類的事情。

通過自我認知,合理安排時間,將會極大提高你的學習效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③ 張弛有度

頭腦和肌肉一樣,若是一直緊繃著,很快就會呈現出疲態來,會迅速降低學習效率。一張一弛,才是學習之道。

列寧在寫給他妹妹伊里奇.烏里揚諾娃的信中說:“我勸你正確分配學習的時間,使學習內容多樣化。寫作之後改做體操,看完有分量的書之後改看小說是非常有益的。”

列寧叮囑和指導他妹妹在學習上應該張弛有度,才能夠更有效率,這是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學習如同練武,不急不緩,一張一弛,從容有致,勞逸結合。

就好像我們上學時,第一節上語文,第二節上英語,大學時期最多也只是兩節連課一個多小時,學校這麼設計課程安排,就是基於頭腦接受信息的特點。

④ 制定時間進度表

制定時間進度表最大的目的和意義是:克服惰性和倦怠。

製作學習時間表能把你的時間劃分得很具體,讓你每天的時間都井然有序。

並且每一個事項被打上時間的卡尺之後,會自然而然驅使你去推動它(完成部分打鉤標識),有利於學習計劃地推動,克服惰性和倦怠。

時間管理看似是在管理時間,其實是自我管理,養成自律的習慣後,你會發現同樣是一天,你的時間卻比別人多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哀嘆:跑不贏職場年輕化速度你就出局了

04、結語

我們恰逢這樣的時代,瞬息萬變,日新月異,既無法迴避,也無法拒絕。

在這樣的時代裡,競爭不再是簡單地人與人的競爭。

80後的中年危機,90後的腹背受敵,00後的異軍突起,職場的年輕化,僅是因為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有些人沒有跑贏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變革”而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筆者讀出了深深的焦慮,試著依據上面的步驟和方法,用“自我成長”去對抗正在發生的“職業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