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有個孩子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夜晚,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趴在他家房樑上,準備等這家人都睡著了好去偷點東西。

結果睡了兩覺醒來,這個孩子還在那兒背呢,背的遍數多了聽的小偷都會背了。最後,小偷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下來,指著這個孩子的鼻子大罵:“你怎麼這麼笨,還讀什麼書?”說著給這個孩子從頭到尾背一遍後揚長而去,留下這個孩子在那發呆。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沒錯,這個孩子就是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他建立湘軍,擊退太平天國軍隊,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曾國藩,天資如此平庸的一個人,如何做出如此大的成就,還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完人”?僅僅是時勢造英雄嗎?我懷著好奇之心讀了張宏傑著的《曾國藩傳》,並且從裡面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張宏傑,百家講壇主講人,是一位知名的歷史學者,他也是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著有《大明王朝的七章面孔》。他著的《曾國藩傳》 詳細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事蹟,重點記述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的過程,是第一部全面評述曾國藩的著作。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通過讀《曾國藩傳》,我心底越發的認為,一個人先天的優勢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做到人生開掛、不斷逆襲,還要靠後天不斷地去精雕細刻。那麼,曾國藩是如何做到從一個最底層的平民成長為一代聲名赫赫的權臣?最主要是他人格上這三點重要的特徵。


一,天資並不聰明的曾國藩的“尚拙”

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勁。”

曾國藩並非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便勤奮好學。他小時候真不是很聰明,外加他父親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是死記硬背,所以一開始曾國藩並不出眾。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但可貴的是,即使曾國藩知道自己的天資並不是很好,他還是勤奮的學習、讀書。這個“比小偷還笨”的人,並沒有因為天性愚鈍而放棄努力。

相反,因為愚鈍,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心血。廢寢忘食、秉燭夜讀是常有的事。據說他有一個獨特的學習方法:如果一行字沒有看懂,絕不讀下一行。別人讀一遍,他要讀十遍,無論用多長時間,都要確保學精、學透。

也正是這樣,曾國藩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為後期的爆發積蓄了大量的力量。

曾國藩說:“人的一生,如同果實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能懈怠。”他也確實是這麼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通觀曾國藩的性格,天生的“拙”是有好處的,第一,笨拙的孩子會知道自己的劣勢,會很虛心,肯付出。第二,抗打壓能力強,逆商高。這也是他不斷地去考取秀才,越挫越勇的根基,也練就了他後來在官場上平常心。第三,做事不留死角。知道自己不聰明,所以才會認真、考慮周到,踏實做事。

所以曾國藩崇尚“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他深得咸豐皇帝的喜歡,其中有一點就是為人老實,不油腔滑調工作,認真做官,盡職盡責,而且還很勤奮。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拙”,換個角度,壞事能變成好事。 勤能補拙這四個字,成了曾國藩人生中最美的註腳。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二、曾國藩的家國責任感 ——立志做聖人,為國家做貢獻

曾國藩說:人的潛力無限大,必須立志。

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個聖人,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比如自我提升,善於反思,會擇友,做事認真等等。

曾國藩之所以被後人所景仰,給予很高的評價,其中一條就是他滿滿的家國責任感。他獨善其身,沒有官僚作風,一心想著是為國效力,即使知道皇帝不作為,他也想著用自己的方式拯救這個國家。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到呢?

第一,本可以老實在家守孝三年,他卻選擇出山。

剛赴江西上任的時候,遭遇了家庭變故,母親離世,按照清朝的傳統,必須在家守孝三年。同時,她又是個文官,從沒有帶過兵,通過和咸豐帝接觸,不被重用的他已經受到了打擊。

這些理由足以讓他安安生生在家修正,但他內心有拯救天下之志,骨子裡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

第二,用鐵腕手段剿匪。

咸豐帝分派給各地團練的人不少,只有曾國藩當真了。其他團練者要麼敷衍了事,圓滑自保,要麼練兵為己,中飽私囊。

只有曾國藩一不要錢,二不要利,只想認認真真團練,盡力剿匪,拯救國家於水火。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第三,做長遠之計:建立湘軍。

他這一步棋是冒著生命危險走的,清朝的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滿漢都有部隊,但士氣低落,軍心渙散。要想拯救清朝,從軍隊裡面正風氣是不可能的,已經形成的官僚之氣讓很多士兵無藥可救, 只能從頭開始。

但清朝是不允許地方有軍事力量的,即使是在特殊時期。那麼曾國藩立下的大志讓他偏偏選擇最危險的路去走。

建立湘軍除了對清朝軍隊的失望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太平軍不是普通的敵人,他們創立拜上帝會,對於祖宗的孔廟無視。所以出現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的文化遭到破壞的現象。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太平軍違祖道人心,毀祖廟書籍,如果國家掌握在他們手中,國家將陷入巨大的矇昧。

曾國藩做的事情,為什麼能夠置自己的生命度外?因為他想拯救的是整個國家,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因為心中有大志,所以曾國藩也變得能屈能伸,有勇有謀。

正是這種家國責任感,曾國藩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愛國,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轟轟烈烈地做一番事業,留名千古。

三、禍福相依——曾國藩強大的抗挫能力與反思能力

曾國藩和他父親雙雙去趕考,經歷了六次痛苦的科舉考試,除了面對自己考試失利的失落外,還要承受別人異樣的眼光,這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相比同時代的洪秀全,我們更能看到面對挫折時的堅強與倔強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

洪秀全比曾國藩小三歲,都是普通的農民家庭,同樣的是全家人也全力以赴的供他,但他的抗打擊能力顯然不如曾國藩。

他考秀才三次落榜之後,就受到嚴重刺激暈倒在地,做那個昇天的夢,夢到了上帝。第四次失利後,就放棄了科舉,創立了拜上帝教,走上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由此可見,抗挫能力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它反映了你能不能接納自己的缺點,有沒有勇氣正視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只有敗不餒,只有捲土重來,一切才有希望。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這也是我們喜歡曾國藩的原因,出身平民,天資並不聰明,且越挫越勇。而且這種勇敢不是莽勇,他的善於總結和思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是他成功的關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都說反思是成功之母,曾國藩第七次考試終於中了秀才,這是他不斷反思自己的讀書和考試方法和積累的結果。

曾國藩把反思能力用到了極致,更體現在他在團練上,也因此打造出了一種所向披靡的湘軍。

湘軍的崛起對於拯救大清王朝是一個轉折點,曾國藩之所以能夠練就出這一支精銳的部隊,除了和他越挫越勇、百折不撓的性格有關,更在於他的反思能力。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在他的反思能力中,有一點就是逆向思考,這種思考方式讓曾國藩多次從逆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獲得力量,真正的脫胎換骨,真正的達成奇蹟般的目標。

他沒有想著怎樣建立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而是分析綠營兵為什麼沒有戰鬥力?找到綠營兵的弱點後,他反著來建立相應的制度去督促湘軍的凝聚力。

比如說,綠營兵之所以沒有戰鬥力,歸根結底是因為軍隊的低餉制,那麼曾國藩對自己的軍隊採用厚餉原則。

軍隊去打仗時,是有皇帝臨時選的陌生的將領搭班,彼此不認識,更談不上默契,這是中央集中軍權的表現,那麼曾國藩給將領一定的權利,將必親選,兵必自募,“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樣大大的提高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綠營和八旗軍隊裡面的軍心渙散,士氣低落,風氣極壞,那麼曾國藩認為選擇將士不一定非得用身強力壯的。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為了能夠凝聚軍心,他認為精神的力量大於身體的力量,於是不走尋常路啟用文人,淳樸農民,尤其是山農,且拒絕收當過兵的。

思維決定行動,曾國藩的逆向思維註定會打造一支有信仰的部隊,也就是這支部隊扭轉了太平軍所向披靡之勢,給大清朝的國運帶來了轉機。

雨果曾說:“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敢於自己動手揭下面具的人沒有幾個。揭下面具就意味著正視自己,隨之而來的是對自我的反思和剖析,需要極大的勇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的人。

寫在最後:

從歷史上第一笨人到古今第一完人,曾國藩用自己紮實的基本功做事、通過立志而更理性地去愛國愛家,通過反思告別了平庸的人生,開啟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曾國藩傳》:一個底層平民的逆襲,離不開這三個人格特點

我們無法複製他的成功,卻能借鑑他的思維模式,不論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踏實認真,有情懷地去做事,把每一次的挫折當成反思的禮物,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越來越接近自己的目標。

張宏傑著的這本《曾國藩傳》給我們講述了曾國藩一生經歷的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他心理的轉變,也是他智慧做事方式體現。讀著曾國藩的人生的進階故事,也讓我越來越明白:人無完人立志做聖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需要不斷踐行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