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上的諜戰大劇:艦隊起義撕開長江防線大裂口

今天,我們分享渡江戰役中的一段“諜戰劇”。

1948年秋,解放戰爭到了決定命運的重要時刻。彼時,國民黨反動軍隊主力喪失殆盡,開始重兵部署長江防線,其中就包括以林遵為司令的第二艦隊。解放軍要想突破天險,除了強渡攻堅,還必須佈局奇招。

這步奇招,就是分化和瓦解國民黨軍隊。黨組織決定啟用同為煙臺海軍學校校友的郭壽生,策動林遵起義,配合解放軍渡江南下。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的30艘艦艇、1271名官兵起義,在長江上撕出了一條裂口。

郭壽生是誰?據資料記載,郭壽生,福建省閩侯縣人,1916年被錄取到煙臺海軍學校。正是這一年,煙臺海軍學校第一次全國統一招生,吸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進步學生。

江面上的諜戰大劇:艦隊起義撕開長江防線大裂口

煙臺海軍學校前身是煙臺海軍學堂。甲午戰後,為重整北洋水師,清政府開始著手開設新式海軍學堂。1903年,清政府任命謝葆璋負責籌建煙臺海軍學堂,並將校區暫時設在海軍練營內。1908年,海軍學堂新校落成,謝葆璋任校長。煙臺海軍學校是為近代中國培養海軍人才最多的院校之一,除了郭壽生和林遵,著名的中山艦艦長李之龍,“重慶號”艦長鄧兆祥等均為煙臺海軍學校畢業。而謝葆璋便是現代作家冰心,也是是謝婉瑩的父親。

“五四”運動之前,郭壽生就積極投身愛國運動,參加了學校裡隱蔽的馬克思讀書會。1920年,郭壽生與進步學生李之龍在煙臺海軍學校秘密組織讀書會,傳閱進步書刊《新青年》《資本論》等。不久以通信方式參加李大釗、鄧中夏組織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並與該會負責人鄧中夏、羅章龍等書信來往,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3年上半年,經王荷波、惲代英介紹,郭壽生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煙臺乃至膠東地區第一位共產黨員。1923年下半年,在南京學習結業後,他返回煙臺海軍學校繼續學習,進修艦艇課。根據指示,他一面學習進修艦艇課,一面繼續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秘密進行黨團組織的籌建工作。

江面上的諜戰大劇:艦隊起義撕開長江防線大裂口

時光躍至1987年,煙臺市芝罘區黨史研究室主任王景文,在整理煙臺黨史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一份署名郭壽生撰寫的《最近煙臺報告》複製版文獻,封面上標註書寫時間是“一九二四年二月九號”。

翻開這 本厚厚的複製版資料,開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在述說自己在煙臺海軍學校進修情況。突然,兩個名字躍入眼簾:“王荷波”“仲甫先生”。再看後面寫道,這篇報告是向兩個人彙報煙臺情況。經過查問,這份複製版的《最近煙臺報告》原件,現保存在北京的中央檔案館。

根據以往的黨史資料,煙臺第一個共產黨員,是1925年入黨的宋海庭,他在煙臺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支部。可是,在這份《最近煙臺報告》中,這位署名郭壽生的人,在開始的時候寫道:“剛到這裡數天,就接到上海王荷波先生來信說:‘目前仲甫(陳獨秀)談及煙臺情形全然不知,最好請你詳細調查一下子。’”在後面,甚至還說到了“這裡缺乏的就是沒有同志”。這些話,都將這份報告引到了一個方向:這是一份煙臺地下共產黨員給黨中央寫的彙報信。

原來,1924年,郭壽生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織團員對煙臺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民情等進行全面調查,於2月9日向中央局遞交這份萬餘字的《最近煙臺報告》。也是在那個時期,郭壽生等以社會主義青年團員的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擔任煙臺國民黨黨部執行委員會委員,並以國民黨員的身份,在各中學師生中開展革命宣傳教育和組織發展活動。其間,他介紹曾萬里、葉守楨加入中國共產黨,建立起煙臺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小組,而煙臺海軍學校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煙臺最早開展活動的策源地。

1925年,郭壽生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在國民黨部隊中主編海軍月刊。在上海的革命工作中,郭壽生與周恩來也曾親密共事,可以說,郭壽生是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革命火種。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與組織多年未能取得聯繫,成了一名打入國民黨內部的一枚“閒子”。但就是這枚“閒子”,成為日後策動第二艦隊起義的關鍵人物。

1948年秋,解放戰爭已經到了決定命運的重要時刻。雙方交戰主戰場上,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開始逐步展開。三大戰役使國民黨軍主力喪失殆盡,再也沒有戰鬥力強的機動兵團可用,但國民黨不願承認失敗,在淮海戰役進行的同時就開始佈置長江防線。

上千公里的長江防線上,重點在下游,因為這裡臨近國民黨統治區的心臟地帶。國民黨在這裡屯兵70萬,還將海軍120餘艘艦艇部署於江防,形成了防守長江天險的一道盾牌,其中就有以林遵為司令的第二艦隊。

1948年,垂死掙扎的國民黨內,早就有一些不願再參與戰爭的人士。當時,駐防在南京笆斗山江面的林遵就是其中之一。一直苦於尋找突破口的地下組織,正是此時想到了曾經在上海參與過武裝起義的郭壽生,他與林遵同為煙臺海軍學校學生。如果能讓郭壽生策反林遵,爭取他率第二艦隊起義,那麼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又多了一份勝算。

江面上的諜戰大劇:艦隊起義撕開長江防線大裂口

但此時的郭壽生已多年處於組織視線之外,這期間他的工作和思想變化也不在組織掌握之中。這樣做是否有些冒險?經多方打探得知,郭壽生依然在國民黨的海軍月刊社中從事普通文職工作。地下黨把尋找、啟用郭壽生的意見,彙報給了周恩來。

周恩來回想起當年與郭壽生共事的情景,認為郭壽生是一個值得信任的黨員,便決定安排地下黨員去尋找郭壽生,傳達指示。1948年,中央社會部上海負責人吳克堅,指示中共地下黨員林亨元聯繫郭壽生。林亨元到上海後,通過另一位同志安排,約見了郭壽生,見面地點就安排在郭壽生家。

在郭壽生家裡,林亨元說:“我的任務,就是傳達周恩來先生的一句話:你應該歸隊了。”一句話,郭壽生激動得淚流滿面。

激動之餘,郭壽生立刻請求分配任務。林亨元便開始詳細介紹了自己的來意,希望郭壽生能夠執行黨組織指示,策動煙臺海軍學校同學、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林遵起義,配合解放軍渡江南下的任務。

郭壽生回憶起在煙臺海軍學校的日子,林遵是比他小兩屆的同學,學生時期兩個人並沒有太多交集,但是兩人都是“新海軍社”的成員,對進步思想有所共識。經過深思熟慮,郭壽生接受了這項重要任務。

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郭壽生與林遵多次見面,暢談國內形勢,逐漸消除了隔閡。林遵表示,他早已對國民黨的腐敗與專制十分不滿,對反動軍隊的敗局早已心知肚明。郭壽生見時機已成熟,便將黨組織的委託和盤托出,動員林遵起義。

林遵思考再三,同意起義。其間的詳細過程我們不得而知,其間的腥風血雨我們無法體會,但是垂死之際的國民黨定是採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撓防線部隊起義,只是他們失敗了。

江面上的諜戰大劇:艦隊起義撕開長江防線大裂口

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的30艘艦艇、1271名官兵起義,在長江上撕開了一條裂口。當日,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攻克南京。對這次起義,毛澤東、朱德在給起義官兵的賀電中,稱之為:“南京江面上的壯舉。”同時,這一天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人民海軍成立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