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縣),其先祖於隋朝末年流徙中亞,他就誕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俄羅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親遷居綿州的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從李白自敘青年時代的闊綽生活看來,他的家庭富裕,父親李客原是一個富商。幼年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的文化教育,在青年時曾接近過戴天山的道士和縱橫家趙蕤,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複雜。但總的說了,受縱橫家和道家的思想影響較深。這些思想支配著他的生活,使他沿著一條傳奇式的生活道路,度過了自己光彩照人而又坎坷不平的一生。

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傳奇的人生道路

李白二十五歲時“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上安州裴長史書》)。後來寓居安陸。以後的十年間,又北上太原,西入長安,東至魯郡,結識了不少名人,寫了大量詩文。據傳他初到長安時,賀知章一見,驚歎為“謫仙人”,稱其詩可“泣鬼神”,因而譽滿京師。天寶元年(公元742),主要因玉真公主的推薦,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的禮遇。不過翰林畢竟是個號稱“清秘”而不預實權的職位。老邁而昏聵的玄宗,不過利用李白的敏捷詩才,為他寫點行樂的詞章,並不加以重用。在李白看來,這仍是和“倡優同畜”,他一向所抱“輔弼天下”的願望,當然無法實現。他既不安於充當侍臣,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讒毀,僅在宮廷裡待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在這一時期裡,由於接近了帝王權貴,觀察到宮廷生活的內幕及上層統治集團的荒淫腐朽,使李白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他的一些抨擊現實的詩篇,大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離開長安後,李白便長期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足跡遍及梁宋、齊魯、幽燕,並多次往返於東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亂後,他本想隱居廬山,卻被永王李璘邀請參加了幕府。至德二年(公元757),永王違背唐肅宗的命令東巡,被肅宗擊敗,李白受牽連坐罪,被判長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六十一歲時,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著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遠大的政治理想

唐代開國後的一百多年,由於統一安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生產力大有發展。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加強統治,也大力選拔人才,進入官僚機構。因而一般士大夫有進身的途徑,這使他們對自己對社會都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李白同時代的詩人如岑參、高適、杜甫、李欣等都在作品中表現了不同程度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而在李白的詩裡,這種精神表露的更為昂揚、充沛。他一生到處奔走,希望“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一再表示“何時騰風雲,搏擊申所能”!並斷然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積極、奮發的精神,起著鼓勵人們向上的作用。

雖然自隋朝以來所實行的科舉制度,為下層士大夫開放了仕進之路,但是李白所走的卻是另外一種道路。他既羨慕張良從赤松子遊又為帝王師,也讚歎魯仲連的談笑卻秦軍,欣賞酈食其的片言下齊城。李白曾因道教關係得入翰林,可惜沒有任何機會,使他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直到在永王幕下時,還抱著“為君談笑靜胡沙”的幻想,希望在政治上創造奇蹟。

然而,李白究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他的理想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李白不僅始終如一地關心政治,對當時的政局也很敏感。他對開元、天寶年間掩蓋在繁榮外衣下的政治危機是有認識的,並曾對唐玄宗的荒唐思想和荒謬措施,予以無情的批判。

如《古風》“秦王掃六合”是諷刺玄宗信神求仙,《遠別離》是警告玄宗,奸臣專權將為禍之始,《古風》“胡關饒風沙”和“代馬不思越”,則是對玄宗輕啟邊釁、虐害武將的憤慨。至於外戚、宦官、佞臣的驕橫暴亂,李白更是十分痛恨。如《古風》“大車揚風塵”等詩,直斥“中貴”和“鬥雞者”,給他們以嚴厲的批判和揭露。特別在天寶後期,當朝野驚傳安祿山的叛亂陰謀時,李白曾“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深入幽燕,一窺虛實。然而,“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他在北上及回程的詩中,都曾沉痛地訴說自己的憂憤之情。安史之亂後,他更是關懷國事,如“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贈張相鎬》其二)又說:“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對國家的危亡,人民的災難,表示了深切的憂慮。

李白對泥古而不通今、虛偽而迂腐的儒者是十分厭惡的,曾寫詩嘲笑和譏諷他們,並明確表示,自己和這些儒生絕非同道;對漢代以來以為正宗的儒家的禮教,極為輕蔑、鄙視;對孔孟思想帶給人們的精神束縛,給予有力的反擊。

李白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曾以豪邁的情懷,奔放的詩句,讚頌祖國的壯麗山河。

奔騰咆哮的黃河,崎嶇險阻的蜀道,落自九天的瀑布,無不給以汪洋恣肆的描繪,再現大自然的雄偉形象。他曾憑藉想象,描寫幻夢中的天姥山,展現了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表現了他對自由、光明的渴望與追求。有時寫月,寫山,又極為幽靜安逸,表現了一種恬靜而富哲理的情思。這些詩為人們所傳誦所珍愛,不僅使山河生色,也使人們精神得到了感染與薰陶。

李白一生浪跡於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中間,跟勞動人民比較隔膜。但當他偶然接觸到勞動人民時,對勞動人民的高尚的淳樸的品德,表示了自己由衷的敬愛和讚歎。這從他的《宿五松山荀媼家》等詩可以看出。

李白還以不同的筆調,塑造了各種類型的婦女形象,傾訴了她們的願望和夢想,詠歎了她們美好、純潔的情感。對那些在社會底層受壓迫,被損害的商人婦、徵人婦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李白詩歌的藝術風格

天才橫溢的李白在創作上是一個十分刻苦,向前人學習的詩人。他的文集中至今還保留著模擬前人的詩、賦。他推崇《風》、《雅》,讚美建安風骨,在他的詩歌裡可以找到類似各代詩風的作品,特別是對樂府民歌的學習,最為明顯。正是由於他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自《詩經》、《楚辭》以至六朝詩歌的優秀傳統,產生了他自己的“想落天外”、“橫被六合”的詩歌。在他的詩集中,樂府詩約佔四分之一,汲取了古樂府的健爽、真摯、明朗的特色,又能融和他自己豪邁不羈的性格,從而形成了李白歌行所特有的飄逸、奔放、雄奇、壯麗的藝術風格。如《蜀道難》、《梁甫吟》等,都寫的感情奔放,變化莫測,已完全擺脫古樂府的羈絆,可以看出李白推陳出新的創造力。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聖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感情率真,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範。


李白的生活道路及其詩歌思想內容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他是繼屈原而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象,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注入到所描寫的對象之中,以驚世駭俗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詭的世界,藉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鬱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魑魅醜怪,淋漓盡致,真所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歌中的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最可珍貴的瑰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