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為何這麼可怕?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中華大地疫情肆虐,多少中華兒女喪命於此,但好在通過及時控制,疫情初步得到穩定,全國多省市呈現“零新增”態勢。然而,正當我們放下警惕以為疫情馬上就要被控制住之時,殊不知,一場全球性的“戰役”才剛剛打響……

截至2月28日,日本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直逼1000例;韓國後來居上,感染人數突破2000大關;美國、意大利、伊朗等地紛紛展現火箭三級跳形勢,確診人數成倍增長。據環球時報國際報道,目前僅南極洲無病例,全球各大洲共8.17萬人感染,歐洲和中東病例日漸增多。

新冠肺炎已然演變為一場全球性事件,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對病毒也愈發瞭解。那麼,新冠病毒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範圍擴散?為何我們會如此恐慌?它真的有那麼可怕嗎?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下。

1、被冠以“新型”意味著更多的未知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種前所未有“外來物”的橫空出世莫名讓人感到恐慌,因為這是一個很神秘的新發傳染病,大部分人對新發病毒或病原菌都沒有形成免疫力。

而關於新冠病毒的傳染源、宿主,目前也不是十分明朗,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冠病毒在變異,潛伏期延長,由一開始的7天到現在的14天,甚至個別患者潛伏期可能長達24天!這無疑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便利,也是致死率升高的關鍵所在。

另外,有人認為新冠病毒要比SARS和MERS更加狡猾,就傳播指數R0來看(R0反映了每個感染者預期傳播給新的感染者的平均數量,R0 越高,則表示病毒的傳染力越高),在1月24日《柳葉刀》的一篇發文裡預估了新冠病毒的R0值為3.6~4.0,而SARS最初才2.6!

這意味著新冠病毒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平均一個人就能感染3~4個人。


新冠病毒為何這麼可怕?


新冠病毒起病的隱匿性、不確定的潛伏期、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風險、家庭聚集性病例的高發、病毒的變異性都為疫情的治療和防控帶來難度。

2、要人命的“炎症風暴”

當然,除了病毒本身不可捉摸的未知性,還有更可怕的併發症才是索命的要害。

還記得那個“吹哨人”李文亮醫生嗎?從感染到去世也才不過30天,為何原本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會如此之快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這就不得不說道“炎症風暴”的厲害之處了。

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會導致炎症的持續加重,大量彙集的炎症因子,刺激免疫細胞瘋狂攻擊自己的細胞,這些免疫細胞像是殺紅了眼,敵我不分,造成周邊器官的損傷,“炎症風暴”就爆發了。


在新冠病毒治療過程中,最怕的就是失去平衡之後的免疫過激反應,這是“炎症風暴”的導火索,它能讓患者在一夕之間病情急轉直下,引起死亡。

而越是年輕力壯免疫力強的人越易發生炎症風暴,這也是SARS時期導致更多年輕人迅速死亡的重要原因。而SARS時期為了控制炎症風暴採取的極端手段激素治療,卻導致了無數病患的終身後遺症。

3、危重症患者肺部損傷不可逆

儘管躲過了要人命的炎症風暴,對於那些危重症患者來說,肺部纖維化的損傷恐怕也是永久性的。

人體的肺由肺泡組成,在一呼一吸之間完成氣體交換。重症肺炎患者的肺纖維化通常比較嚴重,肺纖維化形成的“瘢痕”會堵塞肺泡,使氣體交換受阻,而這種“瘢痕”會一直存在,長期發展下去會使肺部功能慢慢喪失,最終讓人喪命。

這種肺部的損傷通常是不可逆的,而如果通過激素治療控制病情,恐怕會像SARS時期一樣留下後遺症。

患者在最後一刻的狀態如同溺水,大量的水填滿了肺,氧氣就隔離在外,不可能再進去,只有看著病人聲嘶氣竭,奄奄一息到死,這是非常殘忍也無可奈何的告別方式。

當然,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發展,相比於17年前SARS時期的醫療條件,我們現在可以說提升了許多倍,臨床上對藥物的甄別、激素的使用情況也更為慎重,對副作用較大的藥物儘量少用或不用。

新冠病毒雖可怕,但在全民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的努力下已經初見成效,我們看到了戰鬥在抗疫一線的鐘南山院士臉上久違的笑容,他樂觀的表示,有信心在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現在國內形勢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疫情還沒散去,我們還需繼續努力,做好自我防護,願可怕的病毒早日滅絕,願這個世界早日安寧。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15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