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極端環境下 日本40%的糧食自給率能否確保糧食安全?

引子

糧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以農立國,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通過統購統銷、建立糧食儲備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了國內的糧食供應和價格的穩定。

但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以及我國國內糧食產量的連年豐收,導致糧食庫存逐年增加,數目較多的糧食存在著超期存儲、存儲環境不佳等狀況,在糧食生產 究竟能不能算經濟賬方面,出現了一些爭議。

比如,截止目前為止我國還有2012年、2013年的陳糧,部分高價收購的糧食最終只能用作飼料、深加工領域,糧食價格的長期平穩又造成種糧效益面臨下滑等問題……

但對於擁有14億人口的國家而言,糧食問題畢竟是涉及到生存的問題,即便有質疑,我們也無法或者說不敢去未經實踐就指責是對或錯,直到這次疫情的出現。

北美糧食供產銷全被打亂

當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仍十分嚴峻,截止每日糧油發稿之時,海外確診病例342.7萬例,其中美國更是確診超過110萬人次。

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美國每年向全球供應約1.5億噸的糧食出口數量。其中,大豆出口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37%,玉米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47%,小麥佔全世界出口總額的22%,這是一組非常驚人的數字。

同時,它還是全球最大的肉類出口國——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最高效的農業體,其每年還會浪費掉5000萬噸左右的農產品,這就是美國的農業。

但今年,這些情況或許會發生一些變化。

觀察:極端環境下 日本40%的糧食自給率能否確保糧食安全?

據悉,美國在繁忙的春季需要大量的臨時勞動力,去年在北卡羅萊納州,將近22000名移民工人,主要來自墨西哥,和其他人一起在農場收割菸草、紅薯和黃瓜等作物。但今年,作為全球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農場活動受到限制,收益更是暴跌。

根據美國最大的農產品貿易組織——農業聯合會提供的數據,當前美國農產品加工日產量減少了超過1/3,豬肉加工更加嚴重,接近50%。

目前,我們看到從農場到食品加工、食品運輸和零售商,都因疫情爆發而寸步難行。一方面是疫情防控造成穀物、牛奶、豬肉、牛肉等消費下降,農場出現積壓現象,而另一方面,由於供應短缺,一些超市主食的批發價格暴漲。

據悉,多家農場在線直播將玉米土豆碾碎了埋掉……

此前,曾有媒體指出“如果美國不出口糧食,全球糧食供應會怎樣”,現在看來,如果美國未來糧食出口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對全球糧食貿易市場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糧食自給率40%的日本未來會如何

每日糧油此前曾就日本的糧食供應做過一些簡短的介紹(詳見: ),作為一個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國家,日本在糧食供應方面一直做的很好。

在日本同樣確立的是主糧安全原則,一切糧食供應僅僅圍繞大米進行,大米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同時,為了確保大米產量的穩定,與我國的穩糧價不同,日本對糧食生產保持著一種“高價”政策,通過價格的提升抑制消費的浪費。

伴隨著這種高糧價,日本在農產品品質方面也做到了卓越 ,以日本大米為主的日本料理在全球都被認可。

當然,這種以大米為主,同時受耕地限制,日本糧食的整體自給率是非常低的,其飼料用糧幾乎全部來自進口,其大豆、玉米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特別是與美國的農產品貿易關聯密切,其國內大型糧商均在美國本土設有種植、貿易和加工企業,並且逐漸培育出丸紅、全農、三井等大型跨國糧商,在全球範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觀察:極端環境下 日本40%的糧食自給率能否確保糧食安全?

由於主糧自給、國際貿易利用充分,在日本糧食安全強調的是,在遇到緊急情況下,依舊能夠保證國內糧食供應,而不用長期花費大量財政去維持高產的糧食。所以日本在糧食儲備方面並沒有花太大的成本,糧食儲備只保留1-2個月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農產品單產水平並不高,但在特殊時期,其單產可以實現產量翻倍。

但任何好的東西都怕遇到極端情況,比如今年的疫情。

早在4月中旬,隨著全球部分國家宣佈限制農產品出口後,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代表柴田明夫就指出,美國已經愈發難以確保有足夠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日本媒體也報道稱,一旦那些日本高度依賴的國家開始限制出口,可能導致日本國內食品價格飛漲。

我國的糧食保障體系是好還是壞?

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我國的糧食供需局面更像是美國和日本的綜合體:我們學不了美國,因為人口太多,也學不了日本,同樣是人口太多,唯一一個人口、資源有些對等的印度,更不是一個好的借鑑對象。

在我國的糧食安全中, 最顯著的一個特徵是“讓絕大部分人都能吃飽飯”,這也是我們一直要求糧食價格穩定的邏輯思維;其次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強調自己加強儲備,從國家到地方,從企業到農戶,存糧、囤糧早已成為習慣——所以,這次疫情期間,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不一樣的地方,相對於國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囤積糧油食品和防疫物資。

在這兩種思維模式下,一是我們的生活中,食品開支佔比這些年一直呈下降趨勢;二是我們的糧食儲備體系出現大量的無效支出——也就出來了我們前文提到的關於糧食安全的經濟賬問題。

觀察:極端環境下 日本40%的糧食自給率能否確保糧食安全?

以小麥為例,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在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看到,2013年產的小麥還在糧庫中等待拍賣,先不說當時的收購價格,按照一噸年保管費80元(具體標準參照財政部相關文件,本文僅做舉例推測)計算,7年的保管費就達到560元,再加上2.5分左右的收購費,就是610元,而這些還不帶銀行的利息費用。

可以肯定的是,這保管7年的小麥絕對賣不到其收購時的價格,甚至有可能會直接被當做飼料或者深加工原料處理,這部分糧食其實已經對糧食安全沒有太多的益處,反而是在削弱財政對糧食生產的扶持作用——要知道,這610元如果用在糧食生產上,就能讓糧食價格每斤提高3毛錢的收益。

顯然,自2015年曝出玉米高庫存問題之後,近幾年來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糧食超期存儲和高庫存問題——但好的方面是,在這個極端的時間裡,我們確確實實有大量的庫存糧食,能夠確保國內整體糧食供應情況不出現問題。

當然,問題的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前面提到“如果美國糧食不出口,全球糧食貿易會如何”,其實後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如果我國糧食減產全球糧食貿易會如何”——顯然,我國糧食的供需形勢也直接影響這全球糧食貿易方向的發展。

注:本文僅代表每日糧油個體意見,未經許可緊張轉載或引用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