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近期一直在看同學推薦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300來頁的書,翻了兩百多頁,真正覺得三毛女士的生活態度要比一般男生還要灑脫,有個女同事說這本書影響了她的愛情觀。當時就在發問,這本書有這麼大的魔力嗎?


鑑於此,我刻意去關注三毛筆下自己的丈夫,用三毛的話說是“下嫁”給了荷西。這位先生目前我最欣賞他對愛人說“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講真話、寫真情、繪實景是三毛作品的魅力所在,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中,三毛都在用樸素率真的語言盡情的揮灑自己對文字、對生活、對愛情的熱情。


誠如三毛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走這麼一遭啊!


那麼讀一本好書,也是在用自己的時間去經歷別人經歷過的生命過程。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其實也可以在別人書寫的故事裡,尋找屬於自己的夢。


《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看這本書,除了被裡面的的故事所吸引外,其實更重要的是書中透露出來的情緒和觀點,看著看著,思緒早都票到了書本之外,尤其是那句: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看到這句話後,腦子裡面閃出一個想法: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作風,那又何必生活呢?!


在本書第十章的“死果”裡面,三毛有句話,說:“人,是最怕認識自己的動物。”


小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標籤,但是隨著年歲的成長,真善美一些個性化的東西慢慢被磨平了,取而代之的確實人心險惡的江湖經驗,還謂之曰:成熟。在一個圈子裡面混久了,自己也慢慢的被同化了,看著清一色的外部環境,內心深刻的認識自己,便變得是那麼的可怕。


《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我不是說這個葷素,過去巴黎有群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畫畫,他們叫自己素人畫家。我們週末打魚,所以叫素人漁夫,也不錯!”三毛這麼說,“素人”這本書裡面最大的收穫便是這個詞了。


誰又不是一邊生活一邊夢想嘞,這不就是平日裡上班做事,閒暇時間認真生活的狀態麼。這個世界的節奏太快,很多人給自己一點生活的時間都不給,就算是有時間,也給了工作帶來的壞情緒。


就算依舊如此,我們其實也無需氣餒,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


今後,其實我們完全在“素人”的狀態下,一路狂奔,直到有一天,變得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和生活。


《撒哈拉的故事》你若是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風格,那又何必生活呢?


因為上帝恆久不變的大愛,我就能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三毛說。學習著愛著世界的一草一木一沙,也便能夠熱愛自己的生活了。


願我們不要在生活中迷失自己,保持自己的個性和作風,生活,永遠都是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