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文 | 掌上非遺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也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祭祀祖先、遙寄哀思已成為華夏民族慎終追遠的一種方式。這個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的節日,早已成為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記憶和凝結民族力量的標誌。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禮俗。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2006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還有三項獨立於清明節的非遺民俗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一:溱潼會船節

溱潼會船節是一種古老的清明傳統民俗活動,源於宋代。

相傳山東義民張榮、賈虎曾於溱潼村阻擊金兵,溱潼百姓助葬陣亡將士,並於每年清明節撐篙子船,爭先掃墓,祭奠英魂,久而久之,形成撐會船的習俗。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溱潼會船主要分佈在裡下河水鄉,縱橫數百平方公里。會船通常分為篙船、划船、花船、貢船、拐婦船等五種類型,寄寓了民眾的美好願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壽年豐。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溱潼會船節一年一度,日起在清明節的第二天,被國家旅遊局定名為中國溱潼會船節。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旅遊項目。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民俗二:介休寒食清明習俗

相傳,介子推曾輔佐晉公子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奉君。十六年後,重耳回國當上了晉文公遍封群臣,獨忘介子推。介子推功不言祿,偕母隱居故鄉介休綿山。晉文公求賢燒山,介子推不願出山,抱樹焚身而死,於是晉文公葬其屍於綿山,改山名為介山,並下令介子推亡日禁火寒食。

寒食節由此而來。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寒食節在千百年的歷史傳承中,不斷融入民間關於介子推的地方風物傳說和寒食節習俗,最終在唐宋之際,三節合流,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包括寒食習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的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介休清明習俗主要包括:禁菸、吃冷食、祭祀、掃墓、插柳、踏春、踢蹴鞠、盪鞦韆、放風箏、鬥雞、賞花、詠詩等一系列傳統活動,以及發黑豆芽、採柳芽、蒸麵塑、戴柳圈、掃房頂、唱大戲、文化交流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活動。

習俗三:茅山會船

茅山、顧莊、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明朝嘉靖33年,倭寇從海上入侵沿海地區,騷擾百姓,茅山人組織船隻,以竹篙為槍,配合官兵抗倭,殲敵千餘名,此舉得到朝廷嘉獎,御賜“五彩金龍旗”四面。

茅山人以此為榮,年年懸掛此旗、賽船,逐漸形成茅山會船這種民俗活動。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每年清明節,茅山周邊地區自發組織會船活動。

三更集合,五更祭祀,會船雲集,遊客如潮。水面上,旗幡如海,篙槳如林,會船如梭,鑼鳴鼓響,萬眾歡騰,熱鬧非凡,堪稱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一絕。

盤點清明節三大國家級非遺民俗

歷史更迭,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大量的民間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發展至今,清明已經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為保護清明習俗,號召大家感念先祖,回鄉祭祀。由於疫情影響,

今年的清明節大家還是少去人多的地方,身體安康,便是對先祖最好的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