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中年女性,45歲,單位職員。

王女士從40歲左右開始間斷出現心悸、氣促、胸悶、呼吸困難,有時候會有瀕死感。

發作時沒有什麼規律,每次發作都到醫院就醫。這幾年做了3次冠脈造影都沒問題,可還是不能打消她對“患心臟病”的擔心和焦慮。

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很多疾病,都是第一次看病時扣錯了帽子

5年前,王女士因為有一段時間工作緊張勞累,略有胸悶症狀,去醫院做了心電圖發現心率偏慢(50-60次/分),有輕度T波改變。

當時醫生給患者的診斷是不除外心肌炎或冠心病,並囑咐患者不要多活動,因為有猝死的危險。

患者非常擔心,夜不能寐、食無甘味。

在做過冠脈造影、食道調博、心臟彩超、動態心電圖、運動踏板實驗、肌鈣蛋白等檢查後,仍然沒有發現病因。

但因為患者心電圖有T波改變和反覆發作的胸悶症狀,接診醫生診斷為“冠脈痙攣”處方給了硝酸酯類、阿司匹林、調脂類的等等,並告訴患者冠脈造影正常不等於正常,也可能有危險。並囑咐患者一旦感覺不舒服,及時來就診。

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醫生墨守成規的醫學認知和解說,是患者精神決堤的導火索

從此以後,王女士胸悶、心悸、氣促就更加明顯了,甚至有了瀕死感。

從間斷髮生到持續發生,漸漸不能工作,無法應對日常生活,不敢出門,不敢一個人待著,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躺在床上,思前想後,對生活感到無望,最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我第一次接診患者的時候是她打了120,我去她家的時候她一動不敢動,痛哭流涕,問我她得了什麼病,還能活多久……

把她接到醫院後我又仔細詢問了她的病史,查看了她之前做的檢查和造影資料,又重新給她做了一次心電圖後,很肯定的告訴她沒有心臟病,並給出了我的解釋,鼓勵她恢復正常的活動,並且還是多外出活動。

取得患者的信任後,她開始按照我的囑咐,配合抗抑鬱治療,嘗試著做做家務,出門活動,最後還制定了鍛鍊的計劃,胸悶次數不僅減少、也減輕了。大約1個月的時間,患者恢復正常工作生活。

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有胸痛,找心內”這話沒毛病,但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的診斷思維要不得

胸悶、胸痛、心悸等症狀是主觀感受,並不是非常具有特異性病因的臨床症狀。不僅可以見於冠心病,也可見於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胸壁神經痛、神經精神症狀等。所以胸痛的診斷需要做很多的鑑別。

在本次病例中,臨床醫生把“不除外心臟病”等同於“心臟病”,進而直接跳到了極少發生的嚴重情況——“猝死”,並把這些主觀推測告訴給患者,使患者壓力倍增。

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有三:

學藝不精、墨守陳規或過度自我保護。

總會有一些心內科醫生在給胸痛病人做診療的過程中,一旦認定是心臟病,就不願拋棄心臟病的診斷,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種思想。

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如何確定自己不是冠心病?

就本病歷而言,冠心病完全可以排除。

第一,主訴上來說,患者胸悶持續時間很長,與活動沒有直接關係,這點並不符合冠心病心絞痛的症狀特點。

第二,因為患者有胸悶,心電圖有T波倒置,臨床醫生退而求其次診斷為“冠脈痙攣”,總之跟心臟脫不了關係。然而,如果是冠脈痙攣,心電圖一定有動態改變,而患者胸痛時心電圖並沒有動態改變,這點與冠脈痙攣不符合,所以診斷也不合理。

第三,肌鈣蛋白,冠脈造影都做過為陰性,除了心電圖上那個T波倒置都沒問題,其實就已經可以排除,只是臨床醫生對T波的倒置還存在疑問。

有大夫會問我,那請你解釋下為何T波倒置?

從病例中探索那些假冠心病:你是否也這樣擔心過自己患了冠心病?

關於T波的問題

在心電圖上,T波代表了心室的復極。

講人話就是心室肌細胞收縮後休息的過程。這個過程,V₁—V₃導聯T波可以雙向,也可以倒置,V₄—V₆導聯直立。

之前我說過,心電圖是對心肌細胞活動的大概預測,我們分析心電圖,不能拿所有的異常現象來證實就是問題。心電圖的T波倒置必須有演變才有意義,有些人天生就T波倒置,有些人T波一直都是異常的,但以此來確定冠心病、或者說不除外冠心病的說法是很牽強的。


冠心病判定總結:

①與活動沒有關係的胸部症狀,不像冠心病。

②發作時心電圖沒有動態演變的異常不能叫異常,更不能扣上冠心病的帽子。

③如果造影結果沒問題,考慮微循環病變時,要有動態心電圖的支持,否則,過於主觀的猜測診斷是對患者的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