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新舊皇權的交替,往往是國家最脆弱的時候,無論內亂還是外患常常在此時發生,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變成滅頂之災。

公元954年正月十七日,後周太祖郭威病逝,正月二十一日,內廷宣告郭威遺詔,晉王柴榮即皇帝位,柴榮以養子的身份成為後周第二位皇帝。郭威是五代君主中很有作為的一位帝王,他城府極深、精通兵法、善撫將士,在郭威的勵精圖治下,五代的戰亂逐步平定,中原地區開始趨於統一。

郭威常年統兵在外,要軍功有軍功,要手段有手段,所以不論是將領還是文臣,對郭威都極其敬畏。柴榮則不同,他既無軍功也無威望,還只是個養子,所以說他很難服眾。三十三歲的柴榮成為皇帝不假,而在他眼前的只有群臣的輕蔑、外敵的威脅,內憂外患之下,柴榮是如何擺脫困局的,他是如何成就偉大功業的?

一、劉崇自立北漢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劉承祐,殺掉郭威全部家人,當時郭威統兵在外,得知消息後,率大軍回攻開封,劉承祐不是對手,死於亂軍之中。政權暫時掌握在了郭威手中,為了贏得更多人的支持,郭威使出緩兵之計,先借口讓徐州節度使劉贇進京準備即位,自己則假意出兵契丹。

等時機一到,郭威馬上回到京師,掌控大權,劉贇的皇帝夢也化為泡影,最後還被郭威所殺。劉贇就是劉崇的兒子,劉崇得知自己的兒子被耍,一氣之下自立為王,在太原稱帝,自立北漢。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於此,劉崇就和後周結下了死仇,劉崇原本是後漢皇帝劉知遠手下大將,統兵作戰很有一套,但以當時北漢的實力,還無法和後周抗衡,所以劉崇選擇委身於契丹,自稱“侄皇帝”。公元954年,劉崇得知郭威剛剛去世,趁柴榮立足未穩之刻,聯合契丹進犯後周,柴榮將面對至暗之時。

二、初登帝位,根基未穩

得知北漢、契丹聯軍大舉南下,柴榮馬上召來群臣商議對策,柴榮可是剛剛即位,眾臣根本就不服這位年輕的皇帝。柴榮表示希望親征北漢,大臣們大多對此等閒視之、不屑一顧,因為柴榮身上缺少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威信。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帝王要統領群臣,很大程度上就需要依靠威信,如果大家都不服管,那麼政令就無法得到貫徹實施,甚至出現反叛,所謂的建功立業也就無從談起。

宰相馮道上奏道:“劉崇的北漢軍隊士氣早已大不如前,臣以為他說南下只是在欺騙我們,先帝剛剛去世,此時不應有大動作,應以穩定為主,陛下可以任命個將領帶兵討伐即可,不用大費干戈。”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馮道效力四朝,是個老奸巨猾之輩,他說這話明顯就是瞧不起柴榮。柴榮回道:“劉崇幸我大喪,聞我新立,自謂良便,必發狂謀,謂天下可取,謂神器可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

柴榮斷定劉崇必定發兵,並決定親征。事實上,無論如何柴榮必須要親征,目前局勢風譎雲詭,他必須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贏得威信,只有這樣他這個皇位才能坐穩。

眾臣繼續上奏反對柴榮親征,柴榮道:“當年唐太宗開創霸業,無不親自征伐,朕又有何畏懼?”馮道笑了:“陛下和唐太宗可無法相提並論。”馮道這明顯對皇帝已有大不敬之嫌,可見當時柴榮的處境有多窘迫。

無論如何,柴榮終究還是發出了親征的命令,後周大軍嚴陣以待。

三、不破敵,毋寧死

劉崇親率三萬大軍,聯合契丹一萬騎兵,北漢聯軍在高平擺開大陣,高平之戰拉開序幕。

柴榮命令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統左軍,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統右軍,史彥超率精兵居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護駕柴榮。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兩方的皇帝都親臨戰陣,所以說輸得一方就可能輸掉全部,劉崇征戰多年,自然瞧不起新皇帝柴榮,北漢軍率先發動了進攻。

後周的這支軍隊,在郭威手下可謂強悍之師,幫助郭威立下無數戰功,人還是那些人,軍隊還是這支軍隊,只是統帥變成了柴榮, 後周軍竟然剛剛接戰就陣腳大亂,這是讓柴榮始料不及的。

樊愛能、何徽統領的右軍直接調頭就跑,大量軍兵直接棄甲投降,勝利的天平馬上偏向了劉崇一方,如果不採取行動,柴榮將一敗塗地。將近半數兵力逃跑、投降,以兵力來講,後周軍已經不佔優勢。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柴榮並不畏懼死亡,但他不能失敗,在如此不利局面下,柴榮選擇孤注一擲,即便他沒有威望,即便他技不如人,即便軍隊全部叛他而去,他也絕不會後退一步。

柴榮一馬當先衝出陣營,向著北漢的中軍衝擊而去,這就是義無反顧、遇強則強、向死而生的柴榮。他以無邊的勇氣衝入劉崇的中軍,他的心中只有一個字:殺!。

將領馬仁瑀看到皇帝都已經拼了命,於是大呼:“主辱臣死!”縱馬奔出,張弓搭箭,接連射殺數十名敵人,後周軍隊士氣大振,大軍隨即跟著皇帝的腳步發起衝鋒。北漢大將張元徽,戰馬突然倒地,即刻被斬殺,斷了劉崇一條臂膀。

人不自助,天難助,後周世宗柴榮:莫欺少年窮

劉崇原本以為勝券在握,轉瞬之間,柴榮衝了過來,局勢瞬間逆轉,劉崇害怕了,北漢軍隊開始全線潰退,劉崇也領先逃走了。後周軍乘勝追擊,與劉詞後軍會合,劉崇被殺得大敗,北漢軍的屍體填滿了山谷,數千北漢軍被俘,所獲輜重、馬匹、裝備不計其數。

柴榮或許想不到能贏,但他不會認命,寧可戰死也絕不後退,這大致就是所謂的“亮劍”精神。面對危局,這就是柴榮的選擇:不破敵,毋寧死!

參考資料:《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