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馬邊:易地扶貧移民搬遷聚焦“決戰決勝”實施與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李平貴報道

馬邊彝族自治縣是位於四川西南邊緣小涼山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和中紀委、省紀委定點幫扶縣。

近年來,認真貫徹上級決策部署,精準鎖定“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聚合幫扶資源,全力脫貧攻堅,努力打造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示範縣。

乐山马边: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聚焦“决战决胜”实施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2016年,全縣累計投入23.6億元,大力實施“十大扶貧工程”,完成16個貧困村退出,易地扶貧搬遷4520人,其中集中安置631戶2482人,分散安置468戶2038人,佔目標任務107.4%,脫貧攻堅實現“首戰首勝”。2017年馬邊“緊鑼密鼓”聚焦 “決戰決勝”,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與旅遊融合發展戰略,確保“十三五”佔全市任務46%的19522人易地扶貧搬遷全面落實。

抓點帶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緊扣“挪窮窩、換窮業、斷窮根”,整合投入資金2.6億元,統籌推進“四位一體”戰略,推動傳統彝家山寨向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轉變,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全域的扶貧帶動效應。一是在定位上突出特色。堅持把特色塑造作為切入點,立足村情民俗、自然生態,突出“一戶一景”“一家一園”,統一設計住房戶型圖3類18種,統籌推進“四個特色品牌創建工程”,培育發展主題鄉村旅遊,造點成珠、串珠成鏈,推進全域旅遊。建成“靈秀無雙”兩河口等一批特色村落聚居點,啟動永樂光輝特色小鎮規劃,著力建設雪口山溫泉漂流“千戶彝寨”。二是在推進上掛圖作戰。落實書記、縣長“雙牽頭”,36名副縣級領導全覆蓋掛聯項目村,整合“五個一”駐村幫扶力量,凝聚工作合力。建立《進度臺賬》《問題臺賬》《問題協調落實情況臺賬》“三本臺賬”,創新“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支隊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推進機制,倒排工期,掛圖作戰,2016年建成36個村46個聚居點,完成搬遷1212戶4207人。三是在管理上依靠群眾。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創新項目管理模式,通過群眾自主推薦代表組建質量監督小組、理財小組和工程協調小組,推行項目群眾審、調地群眾議、戶型群眾選、監理群眾管,凝聚強大共識,加快項目進度。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1267戶5554人已全面啟動,實施建設集中安置點19個563戶,分散建設704戶,目前集中點已動工14個389戶,佔任務的73.68%、69.1%,散建點全面動工建設,預計6月底前完成主體工程、年底前全部搬遷入住。

立足實際整合生態旅遊開發。圍繞“山水彝鄉、秀美馬邊”總體定位,以創建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堅決有力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四個著力”“三篇文章”總體部署,立足縣情實際,精心做好規劃、配套、特色“三篇本土文章”,全力打造以旅遊為主導的經濟新增長極。2016年實現旅遊收入6.66億元,旅遊接待人數達125.8萬人次,分別增長11.8%和27%。一是規劃引領,促進高點起步。圍繞“山水彝鄉、秀美馬邊”總體定位,立足“一點多極”戰略,依託彝家新寨建設,在項目佈局上,突出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靛蘭壩丹霞地貌、石樑大佛等旅遊資源,集中優勢、重點打造,構建以縣城為核心,以煙峰、民主、榮丁等鄉鎮為支點的彝家風情、苗族文化、漢區庭園新寨旅遊長廊。高起點編制《馬邊旅遊發展總體規劃》1個、新寨旅遊規劃12個,形成以總體規劃為龍頭,集單體規劃、詳細規劃、景點控制規劃為一體的規劃體系。二是多元配套,夯實旅遊基礎。按照“出門即旅遊”理念,大力實施“新寨+”戰略,對新寨周邊、通村公路沿線,因村制宜配套茶葉、核桃、青梅等觀光生態農業,實現與新寨旅遊互補發展。目前,全縣建成彝家新寨163個1.2萬戶,初步形成全省最大的彝寨集群,擁有樂山市唯一的苗家新寨——瑪瑙苗寨,和全省最大的彝寨——煙峰彝家新寨。三是政策扶持,加快產業發展。強化資金支持,出臺旅遊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每年安排縣財政收入的2%支持鄉村旅遊發展,以旅遊扶貧示範村為重點,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鼓勵企業開發鄉村旅遊產品、完善服務設施配套、宣傳營銷等,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並採取流轉、入股等形式靈活解決用地問題,優先保障旅遊項目用地。與高校簽訂“校地合作”協議,搭建調查研究、學術交流平臺,為旅遊扶貧提供智力支撐。四是錯位發展,塑造特色主題。堅持旅遊為體、文化為魂,加快打造“霧裡蓮花”“雲霄蘆笙”等民俗村落及民族歌舞、祭祀等文化品牌,啟動明王寺、石樑大佛等歷史古蹟修復與開發,並以“住農家、吃農飯、賞農景”為主題,探索發展“彝家樂”、鄉村主題客棧、民族風情連鎖飯店,配套研發民族服飾、刺繡等旅遊產品。充分考慮地理位置、自然稟賦、特色文化等因素,差異化打造特色主題旅遊。按照“一寨一景”“一村一品”思路,聘請專業策劃機構,在優化空間佈局基礎上,著力對已具備旅遊條件的村寨進行策劃包裝,著重在旅遊線路設計、活動體驗、產品開發上做文章。加快大風頂秘境旅遊開發、大王山森林康養基地、茶文化體驗博覽園、煙峰4A級景區等項目建設。推進文旅融合,打響“彝族火把節暨小涼山風情狂歡節”“苗族花山節”等節慶品牌,為助推全縣旅遊發展搭建有效載體。

培育持續增收加快特色產業。瞄準綠色有機農業資源和自然山水、民族文化等旅遊資源,按每個退出村27萬元、脫貧戶6000元的標準投入幫扶資金,因地制宜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富民產業。一是培育生態農業增收。定位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厚植綠色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圍繞茶葉、竹筍、青梅三大優勢資源,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47家,建成綠色有機茶葉原料基地15.8萬畝,茶園面積達22.5萬畝,農民人均擁有茶園1.5畝,實現茶葉綜合產值16億元。推行參股經營、合作聯辦、自建託管、注資參股、借養還養“五大產業扶貧模式”,促農人均增收700元以上。二是推動農旅融合擴收。按照茶文化體驗區、林竹康養旅遊區、彝族文化旅遊區、高山探險旅遊區“四區佈局”,優先發展鄉村旅遊、民俗風情遊等休閒度假業態,擴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建成“煙雨高峰”煙峰、“雲上苗嶺”瑪瑙2A級景區。注重傳承創新,搭建平臺載體,引領地方特色鄉村文化旅遊深入開展,旅遊收入增長25%。三是創新聯結機制保收。創新“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三方利益聯結機制,結合群眾意願,將貸款注入發展前景好的專合社或企業,實行定率定時還本還息,在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同時,兜底保障因災、因病等特殊貧困群眾期內年均穩定增收20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