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體重230斤的非健身愛好者羅永浩,2個半小時直播賣了500多萬的健身器材。體育帶貨,到底難還是不難?


在多個行業都遭受疫情衝擊正在逐步恢復業務的時候,互聯網領域卻藉此再次加快了發展的腳步。


短視頻、直播行業在近幾年呈現出了一種越來越火的態勢,從單一的短視頻內容分享到後來對接電商平臺開啟直播帶貨風潮。快速的變現模式吸引到了許多領域的從業者紛紛入局。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羅永浩開始搞直播,李佳琦天天登上微博熱搜榜,似乎市場和資本都在證明,當下緊跟主流消費模式的投入,是絕不能錯過的營銷機遇。


對於體育行業來說也是如此,儘管目前國內體育消費市場還未完全成熟,但不管是基礎消費領域、高端消費領域還是曾掀起熱潮的知識付費領域,體育產品在這之中都佔有不可忽視的比重。體育帶貨,潛力巨大。


很多體育人顯然也看到了這裡的商機和無限可能,但現實的結果是,目前在體育帶貨方面做到現象級的品牌、機構或個人,幾乎沒有。體育帶貨,到底還有那些困難?


體育能做出什麼
新媒體內容?


在說體育帶貨之前,先來看看在直播帶貨大浪襲來之前,體育內容創作者都是怎麼在短視頻領域發力的。


現在提到短視頻,很多人腦海裡的第一印象可能會是拙劣的演技、土味的潮流還有讓人慾罷不能的各種洗腦神曲。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確實是各大短視頻平臺最受歡迎也最能引來播放量的主流內容。而這些內容其實也都有著明顯的套路和類型。


按理來說,體育類內容也可以模仿這些套路和類型,迅速在平臺上獲得流量。但目前大多數的體育類短視頻賬號,其實走這些風格的並不多。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或許是因為體育類內容本身比較偏嚴肅向,且更依託於體育明星的個人IP。大多體育類賬號內容多集中於某些精彩比賽瞬間的剪輯、知名球星的花絮或是運動員自己的日常生活內容。


比如西班牙人球隊的官方賬號,在最受歡迎的5條視頻中,其中4條都和武磊有關,而像新英體育這樣的專業體育網站,最受歡迎的則是像張怡寧故意讓球等這些經典比賽短片。儘管不少內容獲得的流量並不少,但整體上,體育類內容的表現形式受侷限性很大。


其實短視頻平臺從誕生之初就是希望每個使用這個平臺的用戶,都能在上面發佈自己的視頻。它不是單純的資訊分享,短視頻內容需要創意、需要段子、需要好的剪輯表現手法。


而這也是為什麼像安踏、李寧、虎撲等專業平臺在短視頻領域表現平平,反而是一些專業表演公司做的好的原因之一。


簡單來說,體育內容如果放下“架子”,摸索出一種新模式能夠融入到大眾中去,或許獲得的市場回饋會更多。而這一道理,其實對於體育產品帶貨也同樣適用。


別忽視KOL的實力


一個人沒有體育運動需求,並不意味著他一定不會購買體育用品。


相較於一般日用品或者化妝品是生活必需品一樣,體育類產品在生活中可有可無的地位決定了它的市場侷限性。大多數體育產品在宣傳時往往更注重功能上的描述,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客戶,宣傳賣點也是針對這些目標客戶的。


THIS WONDERFUL LIFE


但是在直播帶貨的年代,主播們的目標卻不僅僅是固定的人群,他們面對的是所有人,如何讓看到直播的人都對這款產品產生興趣,這是直播帶貨最大的價值也是難點。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目前在淘寶平臺上,其實很多店鋪都有自己的直播間和負責直播的主播。在體育品牌領域,像是阿迪達斯、耐克、安踏、斐樂等店鋪幾乎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開播,有專門負責直播的工作人員向觀眾展示當天的折扣商品或是最新產品。


但這些直播內容就像在短視頻平臺上發的體育類資訊一樣,千篇一律,對於產品沒有太大的爆點或是亮點介紹,形式也非常簡單。所以儘管每天都開播不短的時間,但轉化率、熱度都不是很高,大多數直播每場就3萬人左右觀看。


相比較之下,以“一哥一姐”帶頭的一群知名KOL似乎才是直播帶貨正確的打開方式。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他們大多都非常擅長於某個領域產品的銷售,但在其他領域往往也都有著不小的號召力。而一切出色的銷售成績其實都源於他們“直擊人心”的話語水平和對產品的表現能力。這種能力,正是體育帶貨所需要的。


按照李佳琦對於美妝類產品的帶貨程度,如果體育圈子裡也有一個帶貨一哥的話,那他或許不僅要對球鞋、健身器材、健身裝備、運動知識瞭如指掌,還需要流利的口才,強大的感染能力,對產品的包裝表現力以及個人獨特的魅力等。


有的時候,帶貨KOL的個人魅力甚至比其他能力更深得人心,比如230斤的羅永浩2個半小時能賣出銷售額500多萬的健身器械,為什麼專業健身教練反而不行?直播帶貨已經告訴我們,產品的特點固然重要,KOL的打造或許更為重要。


體育直播帶貨
也得“下沉市場”


從去年李佳琦和馬雲PK直播賣口紅那一刻起,大咖老闆親自出鏡帶貨就成為了一種趨勢。


今年武漢疫情期間,受疫情影響整個物流和商品交易市場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不少區縣的縣長、領導紛紛坐上直播間,推銷當地的特產、農產品,湖北秭歸縣的縣長在拼多多直播間的短暫出鏡,吸引了125萬用戶圍觀,銷售出了農產品6萬多斤。


這種帶貨“新姿勢”其實正表現出,網絡直播帶貨時代,一款產品主要目標人群的形象特點正在變得模糊,反而大眾化才是真正的用戶特點。沒有一個品牌或廠家不想賣出更多的產品。在成交量面前,主流用戶群體永遠是第一位的。


短視頻、直播帶貨當道,體育人也該“下沉”了


體育行業的從業者們此前大多隻聚焦於自己所從事的領域,有著自己的業務體系和流程。對於如何面對大眾營銷或許都不太在行。


如今趁著短視頻、直播的春風,很多人在這個領域蠢蠢欲動,想要分得一杯紅利,幾經嘗試卻都以失敗告終。


其實如今直播帶貨市場已經驗證,只要願意“下沉到”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積極嘗試用戶感興趣的東西,未來的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之前“互聯網+體育”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羅永浩都直播帶貨了,體育圈李佳琦你在哪”就曾探討過體育帶貨的一些可行性。


總的來說,體育圈想要打造出一位現象級帶貨KOL,首先需要有人真的願意大力向這個方向發展,塑造體育直播帶貨的風格和標杆。其次體育行業的整體氛圍、發展趨勢也會起到推動作用。230斤的羅永浩可以直播賣體育器材,但羅永浩只有這一個,體育圈根本上需要的還是專注於這一領域真正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