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實施基層組織建設“二三三”工程阜平縣凝心聚力抓黨建促脫貧保小康

本報訊 “縣委實施基層組織建設‘二三三’工程以來,我們依託黨建陣地,開展創業就業服務,讓群眾在陣地開展插花等就業活動,既有工資拿,又豐富了業餘生活。”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說,“我們還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讓黨員帶頭髮展產業,創辦駱駝灣實業有限公司,帶領群眾積極參與,黨組織威信越來越高,大夥兒奔小康勁頭越來越足!”

阜平縣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扶貧工作第一站,是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聯繫點。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阜平縣委始終牢記囑託,在認真系統總結抓黨建促脫貧經驗做法,全面思考鞏固脫貧成果基礎上,提出了基層組織建設“二三三”工程,即堅持“兩個感受到”(讓黨員感受到組織溫暖、讓群眾感受到黨建溫度)工作理念,以深化“三個走出去、三個領進來”( 讓黨員走到群眾中去、走到產業中去、走到急難險重任務中去,把群眾領到黨建陣地中來、領到致富產業中來、領到黨組織中來)為抓手,以高質量黨建工作促脫貧保小康。2019年,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54.4%下降到0.46%,順利通過國家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

“實踐證明,‘二三三’工程是轉變黨員幹部作風的有效載體,是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措施,是凝聚黨群合力、密切黨群關係的有效抓手,是不斷夯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的有益探索。”阜平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盧鳳合說。

讓黨員走到群眾中去,把群眾領到黨建陣地中來。阜平縣建立服務機制,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堅持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黨員四支隊伍固定包聯貧困戶,架起黨員群眾連心橋。探索建立黨支部、網格、黨小組“1+1+N”黨建模式,推動兩委班子成員管網格、在職黨員進網格、志願服務隊駐網格、兩新組織聯網格,提升服務群眾水平。打造服務陣地,在省、市委組織部直接支持下,遵循以人為本理念,持續推進“五區十帶百點”全域黨建示範區創建。堅持“十五個一”標準,強化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打造吸引群眾、聯繫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的主陣地。該縣豐富服務內涵,在各基層黨支部推廣黨員政治生日,喚醒黨員榮譽意識和責任意識。依託陣地,強化兩個代辦、就業服務、文體活動等功能,開展“5+N”黨員活動日,實現了群眾身邊有黨員、辦事有組織、活動有陣地。

讓黨員走到產業中去,把群眾領到致富產業中來。該縣強化教育管理,建立並完善黨員積分制管理模式,堅持因村制宜,圍繞參加組織生活、志願服務、發展產業等方面,制定黨員量化評價標準,激勵黨員主動作為。加強黨內關愛資金管理,開展黨內關懷幫扶,定期走訪慰問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讓黨員時刻感受組織溫暖。強化精準培訓,組織開展“學先進、明思路、鼓幹勁、快發展”主題培訓,覆蓋209個村全體幹部、部分後備幹部和黨員,通過在縣域內觀摩產業園區、項目點,堅定了黨員發展產業的信心和決心。根據農村產業發展人才需求,該縣以群眾為對象,開展技能培訓,培育有專業知識的新型農民。強化示範引領,在產業發展主戰場,黨員率先流轉土地、率先學習技術、率先承包經營,全縣湧現出800餘名黨員致富帶頭人。通過黨員幹部帶動,貧困群眾由“揣著手等”到“甩開手幹”,現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藥材、規模養殖、家庭手工、生態旅遊等6大產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長到2019年的9800元。

讓黨員走到急難險重任務中去,把群眾領到黨組織中來。該縣實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在職黨員社區報到、黨員一句話承諾、“1+10”黨員聯繫戶等制度,引導黨員為群眾提供精細化、規範化服務。廣泛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主題實踐活動,引導黨員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和疫情防控等急難險重任務中體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該縣大力實施以“把優秀人才培養成後備幹部、把優秀後備幹部培養成村兩委幹部”為主要內容的“雙培養”工程,按照每村2至3名標準,建立農村後備幹部庫,為鄉村振興儲備523名優秀人才。在易地扶貧搬遷中,該縣堅持支部引領,號召黨員帶頭宣傳政策、帶頭簽訂協議、帶頭拆掉房子、帶頭搬遷新居,帶動5.4萬人順利搬遷。為解決群眾上樓後的各類問題,全縣組建41支黨員志願隊,從幫助群眾進行水電暖調試、培訓電梯和電器使用等生活點滴入手,樹立黨員幹部真心為群眾服務形象,極大提升黨組織感召力。

辛金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