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選集》指導下炒股,然後,我贏了

2007年,還在大三(計算機專業)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一本《窮爸爸富爸爸》的書,沒想到就這樣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就在那時,我明白了,什麼是財務自由。資產就是把錢能放入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裡拿出的東西。工作只是試圖用短期的辦法來解決長期的問題。


那一年,我把《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看了3~5遍。我明白了要達到財務自由(被動收入>主動收入,能覆蓋家庭支出)。第一步:要儲蓄。第二步:要錢生錢。


現在我已經有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白馬股投資策略,可以叫“低風險白馬策略”,基本可以做到每年不虧錢。


當我確定主攻方向為白馬股後,我開始思考,我應該用什麼策略來玩白馬股。那時我具備的條件是:
1、2008~2015,我的部分倉位一直長期持有白馬股。
2、分級A這幾年的技術分析,到底能不能應用在白馬股上,這是一個問號?
過往的經歷,總會影響自己現在的思考。我知道09年玩價值投資,到現在的很多小夥伴還一直生存著。那時就像 @鴨蛋 說的,價值投資的驗證週期實在太長了,而中間又不能產生現金流,而現實問題又要養家餬口,所以這也是我輕易不敢再次踏入價值投資的領域。
我的思緒一直被興業銀行壓制著。興業銀行:09年持有到15年,大盤跌破4000點,賺了一倍。在我一開始持有興業銀行時,我的預期很高,因為興業銀行的PE很低,可能才7倍吧,而淨利潤持續上漲,那時,我們這些銀粉經常在東博老股民博客上,看他的分析。然而現實是慘酷的,每一季度,每一年興業銀行的淨利潤都在增長,而股價沒有上漲,PE一路下滑,最終好像到5倍多。每年投資總結的時候,格力粉、白酒粉又賺得鍋滿盆滿的時候,銀粉又暗自神傷。


我陷入了人生的大思考,價值投資是不是錯的?為什麼市場最低估的興業銀行,股價就是不漲,而那些不低估的格力、茅臺等等,股價一路新高?難道這條路是錯的?隨著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去了,我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為什麼興業銀行股價會長期低迷不漲,為什麼格力、茅臺一路漲到天際?


1、不是我們對興業銀行的研究不夠深入。
2、不是我們對興業銀行報表的附註研究不夠全面。
3、也不是價值投資在A股不適用。

其實問題的關鍵是參與玩興業銀行和格力、茅臺人群的組成不一樣,預期也不一樣。


1、興業銀行是屬於銀行板塊,這裡面有四大行,還有一堆股份行,市值非常龐大,基本上沒有牛市,不可能獨自大漲。(而我最終能15年翻一倍賣出,其實也是牛市來了而已)
2、興業銀行有長期利空壓制。


人們一直以為,都說銀行的報表不可信,做假賬。人們一直以為,房地產崩盤了,銀行負債這麼高,雖然大而不能倒,但是也夠喝一壺了。雖然我經過我深入研究,覺得他們是錯的,但是我改變不了別人的觀點,長年累月,市場就是這樣想的。


人們對格力、茅臺不會覺得有做假賬,人們對格力、茅臺最大的分歧是業績能不能繼續上漲,而報表一出來,業績又大好,原本看空的勢力又轉成多頭勢力,股價又開始新一輪上漲了。
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我終於明白了,不是我們研究不夠深入,而是我們沒有去研究市場的預期,我們獨自一個人在市場裡面玩,而沒有去感受其他玩家的喜怒哀樂


當三公消費那年,茅臺從200元被一路打到115元,作為價投粉。逆勢抄底是我的拿手好戲。那時我出手了,50%買茅臺,50%買瀘州老窖。在那之前的若干年,白酒行業是完全沒有周期性的。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過去,業績都是如此的亮麗,茅臺如此,瀘州老窖也是。然而讓我大跌眼鏡的是,茅臺我只持有幾個月時間,就賺了20%,而瀘州老窖居然套到15年牛市才解套。
那時的我始終想不明白,為什麼同樣是白酒,管理層同樣如此牛逼,會是這樣一個結局。而後的業績報表出來,我明白了王者(茅臺)和青銅(瀘洲老窖)的區別。茅臺用非常短的時間,就把業績穩住了,而老窖日復日,年復年,管理層總是在說,一切都會好的,在給我們一點時間。


而為什麼會50%配置在瀘州老窖呢?因為相對茅臺來說,滬州老窖性價比更高,然而就是因為性價比太高,導致了我犯了這個錯誤後,後面又再犯一次了。
安踏 VS 匹克體育


那時運動鞋在清庫存,整個行業血流成河,而作為標準的價投粉,我又出手了。李寧還處在換標風波,能選的就是安踏和匹克體育。初步研究,安踏是龍頭老大,匹克是小弟,但安踏價格比較高,匹克比較便宜。出於性價比的考慮,我又再一次選擇匹克了。而這一次沒多久匹克就腰斬了。而又再一次上演王者(安踏)VS青銅(匹克)的故事。
我總算明白了,原來王者才是好的,青銅雖然便宜,但便宜一般沒好貨
而興業銀行和王者青銅的故事,深深的影響了我切入白馬股的姿勢。


2017年10月29日那天,我偶然間發現新城控股的業績報表相當出色,而估值非常低。這就像我們之前只用了一個晚上時間,就能確認0.75元分級A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一樣。第二天,我們以19.75的價格,買入新城控股,而在2018年1月30日,我們以40.01元的價格,賣出新城控股,短短三個月時間,收益翻倍。


這極大地刺激到我,首戰告捷,我極大的增強了我玩白馬股的信心。那時我明白了,玩白馬股,就是價值選股,然後趨勢橫盤買入,破位就割,就能賺錢了。
而就在那時,我們先後買入了東方園林、金禾實業、魯西化工、中國建築、格力電器。策略:趨勢橫盤買入,破位就割。這讓我們避開了東方園林後面的大崩盤,魯西化工後面的大崩盤。但是這個策略,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經常割在最低點,然後股價就大幅反彈,相當杯具,反覆打臉。
而2018年3月份,特不靠譜開始貿易戰,整個大盤趨勢崩潰。而我的策略是:趨勢橫盤買入,破位就割。現在整個大盤趨勢崩潰,我的策略直接癱瘓。我再一次陷入了人生的大思考,難道只能等趨勢重新形成了,才能繼續操作了嗎?


當整個大盤趨勢崩潰,而我的價值選股,橫盤買入,趨勢破位就割策略,直接癱瘓了。我再一次陷入了人生的大思考。大盤已經跌破3000點,而趨勢一路向下跌,難道我只能坐以待斃了?而價值投資又告訴我越跌越買,我到底該何去何從?


那時我思考了很久很久,我發現這兩套體系是相互對立的,市場在逼我做出選擇。
經過漫長的時間,我選擇了價值投資,因為趨勢派的策略太有侷限性了,他要在趨勢形成才能使用。

所以我開始越跌越買,就這樣3000點,一路買到2700,2700一路買到2500。

我發覺這樣的策略是有問題的。如果大盤一直在2500趴個幾年,那我怎麼辦?就像興業銀行09年趴著到13年,那怎麼辦?而我還需要養家餬口,如果這麼多年一直趴著,還是下跌,那我怎麼辦?就在這時,我無意間看到了《毛澤東選集》,在讀了《論持久戰》,我發現了我的策略該如何設計了。
這就是我在資水兄帖子下面的回覆。作為白馬股玩家,在股市戰場上,我有兩大兵種。長線底倉:負責戰略進攻,他運用的是持久戰,是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而且他每年有固定分紅。


短線遊擊倉:這部分資金平時做低風險品種,一旦整個大勢崩潰,他負責戰略防禦,運用誘敵深入的方式,持續收割降低成本,等局勢進入戰略進攻,遊擊倉退出,把主戰場交還給長線底倉。


這變成了,一旦大勢上漲,就靠長線底倉陣地戰進攻,一旦大勢下跌,短線遊擊倉持續降低成本。通過兩大品種夾擊敵人的奇觀。在2018年,我之所以沒有虧,一方面是A類產生的收益,一方面短線遊擊倉持續降低成本,而長線底倉被套牢。而在2019年,整個大勢進入戰略進攻,短線遊擊倉收兵,長線底倉賺得鍋滿盆滿。而在4月份至今,長線底倉不動,短線遊擊倉繼續時不時出手,目前上證2888我的淨值基本上在3288那邊,接近新高。這兩天很多人在說投資哲學,我的投資哲學是毛澤東思想(來源於毛澤東選集)+唯物主義辯證法。


我的投資體系:
背景:偉大的白馬戰爭已經兩週年了,這兩年我們形成了一套很強大的投資體系。

在《毛澤東選集》指導下炒股,然後,我贏了



攻:白馬戰隊(金牛+金雞)
守:現金流戰隊(股息、網格、套利、分級A、打新股、204001等可以產生現金流的品種)
長期戰略:以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打造白馬戰隊
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p.s:金牛、金雞

在《毛澤東選集》指導下炒股,然後,我贏了


我研究了所有的白馬股,我發現一個規律,真正形成很完美的趨勢的情況很少,更都是亂序的走法。而且趨勢需要趨勢形成的時候才能用,他是右側的打法。不能向左側一般能買到更低的價格。


這就像爬山一樣,趨勢派想走一條比較筆直的山路。而這種山路相對較少。而我無所謂山路,可以蜿蜒盤旋,可以忽高忽低,可以筆直的山路。我發現我的策略的適用性非常強。我現在操作白馬股,可以不停的降低持倉成本。


1、越漲越出,越跌越買
2、網格收割
3、收收股息

通過這幾個手段,我的持倉成本持續下低,10多個標的,全紅。
p.s.:由於我是一直做低風險投資,從2007年入市至今,我每一年都是盈利的。我的風控體系: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儘量獲取收益。這個風控體系貫穿我整個投資生涯。當然,因為我一直是做低風險投資,持續保持盈利也正常。


用一句話解釋我的策略:
分散買入一些有核心競爭力的白馬股,包裝成分級A,然後用永不割肉的方式,在收股息的同時,不停收割波動,降低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