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穩健運行 央企發揮“壓艙石”作用

今年一季度,中央企業科學應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搶抓市場,提質增效,化危為機,總體上運行穩定,部分央企業績逆勢增長,發揮了國民經濟“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也為穩定全球產業鏈注入力量,力保“中國製造”不斷檔、全球物流不斷線。

多家央企業績逆勢增長

在疫情衝擊、企業業績下滑的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部分中央企業實現了經營業績逆勢增長,為疫情籠罩下的中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也為相關產業和上下游企業增添了信心。

一季度,中國一重保持逆勢上揚態勢,新增訂貨同比增長13.7%,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2.47%,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03.37%,實現首季“滿堂紅”;國家電投黃河水電公司完成發電量122.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26%;中國電子旗下湖南長城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一季度實現利潤總額470萬元,同比增長286%,實現工業產值2.14億元,同比增長58.9%;中國石化燃料油銷售有限公司經營實現經營總量633萬噸,同比增長18%……

疫情之下,以大數據、“雲”平臺為依託,部分中央企業尋找化危為機的突破口,一季度實現逆勢攀升,經營業績亮眼。國網電商公司發揮互聯網平臺、場景和技術優勢,加快推進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業務,一季度交易規模和新增註冊用戶數同比分別增長87%和140%。一季度電費網銀交易規模突破950億元,同比增長60%,線上產業鏈金融平臺交易額突破200億元。

國資委副主任任洪斌表示,數字化技術催生了企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企業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全社會協同推進。“國有企業要帶頭做好經營管理和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轉型,發揮央企的示範引領作用。”任洪斌說。

為穩定全球產業鏈挑大樑

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央企頂樑柱作用凸顯。面對國際疫情的複雜局勢,中央企業海外項目在做好防疫抗疫的基礎上,在能源供應、技術攻關、保障物流等方面下功夫,助力穩定全球產業鏈。

在沙特,中國華(港股00370)電運維的世界最大聯合循環電站項目的阿美吉贊電站攻堅克難,保證疫情防控“不休假”,生產調試“不打烊”,堅持安全運行299天;在南非,國家能源集團龍源南非公司輸送超18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發電量突破1.74億千瓦時;在巴基斯坦,中國華能薩希瓦爾電站累計完成發電量 235億千瓦時……中央企業海外公司積極協調國內外物資供應、適時調配海外人員、啟動本土化招聘,確保一線防疫的同時,保證全球能源不“斷鏈”。

央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保證海外項目順利推進,實現“中國製造”不斷檔。今年2月以來,國家電網中國電力(港股02380)技術裝備有限公司承建的巴基斯坦默蒂亞里-拉合爾±66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先後組織了10餘個批次的換流變電物資採購發運,為境內外導線、鐵塔、金具等行業近40家上下游廠商的復工復產增強了信心。

業內人士指出,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中央企業在積極復工復產、保證全球項目穩步運營的同時,提升“中國製造”技術創新能力,抓住變革和轉型的關鍵機遇期,實現全球產業鏈向數字化、智能化和服務化的轉型。

央企繼續向改革要動力

向改革要動力,央企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根據國資委數據,自2018年8月啟動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以來,中央企業所屬“雙百企業”聚焦重點目標任務,推動綜合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截至去年末,累計改革任務完成率達55.14%。

日前,繼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國資國企“綜改試驗”後,又一國企改革專項工程——百戶科技型企業深化市場化改革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專項行動(“科改示範行動”)啟動。此次專項行動共選取了200餘戶國有科技型企業,將進一步推動企業深化市場化改革,打造一批國有科技型企業改革樣板和自主創新尖兵,並在此基礎上覆制推廣成功經驗。

業內人士認為,從“混改”到“科改”,國企改革越來越聚焦主業,深度和廣度都將超越以往,今後國企混改將越來越多與產業改革融合,多路並進,民航業、零售業、科技型企業等混改預期升溫,機制改革力度也將加大。

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指出,科技型企業的定位和特性決定了要在以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動力上先行一步,科技型企業改革創新的成熟經驗有利於為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提供有益示範。“各中央企業、各地國資委和有關科技型企業要緊緊抓住激發活力、提高效率的市場化改革主線。”翁傑明說。

本文源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