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史時空┃方孝孺被滅十族之慘案簡說


法史時空┃方孝孺被滅十族之慘案簡說

在中國法律史上,方孝孺被誅十族一案,其慘烈可以說空前絕後。據史料,有說方孝孺是被凌遲處死,有說是被五馬分屍,何種準確尚不可知,但其身首異處,慘遭碎屍,並被拋之於南京各城門倒是確切。因他而獲罪及連坐被殺的家屬、族人、朋友、學生,達873人之眾,被逮捕羈押遭到嚴刑拷打或充軍流放的,則成千上萬。方孝孺慘遭磔刑,有學生二人冒死撿拾老師骸骨而殮葬於“木末亭”下,數日之後學生二人亦被明成祖殺之。方孝孺被滅十族一案,是明朝“重刑主義”的一個縮影,在中國法律史上留下黑暗的陰影。

1、方孝孺何許人?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寧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蜀獻王替他改為“正學”,因此世稱“正學先生”。福王時追諡文正。

方孝孺著有《釋統》《後正統論》,集中反映其主張的正統思想。《後正統論》認為,元朝的漢化程度較低,導致中國胡化,不能為正統。隨後,方孝孺又明確指出“夷狄之不可為統”。歷來皇權為了鞏固統治,總是要強化其正統身份,可以說有關正統的思想是皇權鞏固的理論基礎。方孝孺的正統思想,不僅包括漢化,還包括

皇權的取得方式,即應遵循皇位繼承權

2、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較為看重方孝孺,將之與齊泰、黃子澄等人委任輔佐建文帝朱允炆。同時朱元璋對於自己定下的塞王守邊,京營居中的體系很有自信,認為如此定能長治久安。不想齊泰、黃子澄並不安分,慫恿建文帝削藩,以鞏固皇權勢力,威脅到燕王朱棣利益。朱棣看到皇帝老兒駕崩,按“長子嫡孫”繼承皇位的是其侄兒,心中本就不服,正好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便藉機發起靖難之役。靖難之役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清的就是齊泰、黃子澄這樣的“君側”,但這只不過是朱棣的表面理由,他內心覬覦劍指的是那高高在上的皇位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進抵金陵。建文皇帝不敵,縱火焚宮,與諸臣出逃,不知所終。朱棣下令緝拿侄兒建文皇帝,意欲斬草除根,遍尋不獲。後有人密告,在南洋發現建文皇帝蹤跡,朱棣派出親信“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不曾想卻創造出“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這正是“無情最是帝王家”的寫照。

3、皇室繼承權

方孝孺雖未參與倡議削藩,但其曾替建文皇帝起草過削藩詔書。燕王起兵南下時,其首席謀士姚廣孝大和尚曾跪求燕王,不可殺了方孝孺。燕王答應,暗自盤算欲將方孝孺為我所用。燕王進抵南京後,從獄中提出方孝孺,力邀方孝孺輔助,並勸其起草即位登基詔書。方孝孺一身孝服,不從,寫下“燕賊篡位”四字,殺身成仁,以報故主

方孝孺一心維護的是《周禮》規定的“長子嫡孫”繼承法,這約定俗成的“憲法慣例”已成為中國曆來統治秩序的法則,亦被視為皇權取得的合法途徑。在方孝孺看來,他捍衛的是“法”,無法則無天,這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的法制理念和追求

4、何謂十族?

《周禮》按父系血緣,將男人自身及上至父、祖父、曾祖、高祖,下至子、孫、曾孫、玄孫定為“九族”。

唐代,《唐律疏議》對九族做了新解,即父四族、母三族、妻二族合為九族。

但在方孝孺一案中,明成祖竟然將方孝孺的門人、學生等眾多無辜者也列為一族。明成祖朱棣性情酷似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在方孝孺一案中可見其殘暴。

5、結語

華夏的正統偽朝之爭,對於今天而言已不重要。但在明初,方孝孺的正統觀確有其巨大影響,朱棣之所以要殘酷滅方孝孺十族,針對的恐也是這種正統觀,正所謂殺人誅心。畢竟造反上位的朱棣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正統觀。

蔡東藩先生評價方孝孺說,“至拒絕草詔,猶不失為忠臣,然一死已足謝故主,何必激動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歸於盡乎?”蔡先生對方孝孺殉節決心給予肯定,但也慨嘆不必激起朱棣的憤怒,以致十族被滅。但我想,即使方孝孺不去激怒朱棣,朱棣恐怕要的也是十族,因為他需要藉此樹立自己的威嚴。

明萬曆初年,南京建“表忠祠”,碑錄建文朝的忠臣,方孝孺列名其上。十三年(1585年),赦免了謫戍的方氏後裔一千多人,這算是官方意義上對方孝孺的“平反”。

文人學士憑弔方孝孺,一般是在南京梅岡其墓側的木末亭,亭中懸掛方正學像。張溥門生葛芝的《尋方正學先生祠》雲:“灌木煙深蔓草平,我來何處謁先生。殘碑在地封蒼蘚,斷礎無人竄野鼪。落落寒松留正直,差差白石憶堅貞。年來名節真如掃,慟哭空山鳥雀驚。”

是以紀念方孝孺先生之護法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