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水伯,《消費者洞察指引》,《認知變現指南》作者;Stygoogle(軟贏·鏡像元)創始人

移動網絡時代唯一壁壘就是認知,週二有約給思想洗澡讓認知破壁!

對“偽心理學”說不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楊元慶強行科普“科技無國界”,慘遭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引語:楊元慶強行科普“科技無國界”,“慘遭”馬化騰怒懟:像個笑話!

最近一段時間,聯想楊元慶一再刷新網友們對他的認識,之前華為與高通競爭5G技術的時候,聯想將票投給了高通,致使華為落敗。而前不久聯想又一次重演“5G投票事件”,在有關部門就是否用國產系統進行投票的時候,聯想再次投了否定票,致使國產系統啟用無望,聯想楊元慶看大家指責他,就強行科普“科技無國界”當藉口。騰訊馬化騰看不過眼,怒懟道:“最近的中興、華為事件可能會是一個導火索。很有可能在不久的一天,科技戰爭的號角就吹響了,到時候“科技無國界”這句話就會變成一個虛偽的謊言,各國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未雨綢繆從來都是一個好的行為,只有不斷研發,才能在科技戰到來的時候,無所畏懼、有備無患。國內其他的科技公司也要像華為學習,敢於逆風前進,只有不斷研發,才能在“科技戰”到來的時候立於不敗之地”。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其實長期以來大家對於馬化騰和楊元慶的人品都有個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就現在這種局面來看,當企業面臨關鍵決策的時候,誰擁有靈魂,能夠掌握正確價值觀,誰才有機會長成獨立的參天大樹。對楊元慶這種“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奇怪理論;做別人傭人,看人家臉色的買辦之路,從這個角度似乎馬化騰的思考方向或許更得人心一些!

一個人如何“看”身邊的世界?判斷當下的人、事、物。不取決於世界,取決於自己。這就首先引發我們回看自己的出發點“知識”,有一種定義:“知識是人腦海中相信為真的東西”,是潛意識對心性的認知,是“心相”,不再是執迷的世界,開悟和覺醒。還有一種定義:“知識是客觀世界驗證為真的規律,而不是相信”,是顯意識認識的世界,是邏輯思維的發展,促進對事物“真相”。那麼知識到底是擺在那裡的一堆事實,還是人相信了的真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考驗的正是你對知識的辨別能力。辨別知識的能力,是每個學習者應該有的智識。加拿大心理學的國家首席教授的基思•斯坦諾維奇,他研究領域正是“知識”推理和閱讀的心理學機制。斯坦諾維奇的《對“偽心理學”說不》,被全球300多所心理學高等教育機構採用,與常見的心理學入門教材不同,它專注於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要知道,真正的心理學,已開始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開始產生質疑,他留下的更多是一種探索精神。已經有西方國家,如果你去看“心理醫生”,他用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那麼所有費用是不包括在醫保範圍內的。本文主要包含如下四個主題:

1/4、“對“偽心理學”說不”更準確的翻譯:“心理學“真相””

2/4、“對“偽心理學”說不”(心理學“真相”)有哪些撓不到的癢處?

3/4、學偽(心理學“心相”)傳承百年,老而不死,用處超出你想象

4/4、 開悟:心理學本源四相(本相、心相、真相、果相)

1/4、“對“偽心理學”說不”更準確的翻譯:“心理學“真相””

什麼是心理學?色彩星座、催眠讀心、潛能開發、心理操縱、成功學等等,這些東西是心理學嗎?心理學是否等同於弗洛伊德?是否等同於心靈雞湯、人生哲理?這些問題,都能在《和偽心理學說不》中能找到答案。心理學不是玄學,也並不神秘,而是一門科學。心理學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科學標準,也就失去了它獨立存在的價值。讓我們帶著敏銳的好奇心,帶著探索新知的審慎,帶著到底什麼才是心理學的疑問,去抽絲剝繭,化繁就簡,揭開心理學神奇的面紗。

“對“偽心理學”說不”: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是與眾不同的心理學,能給你提供一雙慧眼,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書名最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心理學“真相””。 與常見的心理學入門教材不同,它並沒有系統性地全面介紹心理學的各類知識,也不涉及技術化較強的統計學、實驗設計、心理測量,而是專注於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本質主義及操作主義)和思維方式(包括概率推理和因果關係)。這本書只教你科學的批判性思維與方法,讓你更容易判斷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更好地理解心理學。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1、科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本質主義及操作主義)

科學心理學不試圖回答本質主義的終極問題,而是將概念建立在可觀測的現象基礎之上。比如,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為什麼?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些都是終極問題,無法用科學來證偽。本質主義者過於關注術語、概念、或者定義。而操作主義者立足於可觀測事件,或者與可觀測事件相關聯,通過一系列操作,去作科學定義。比如,關於智力這個詞,我們個人的理解就是,聰明不聰明。對於操作主義者來說,則是通過智力量表測量對象所處的智商維度。 再比如,關於焦慮,個人定義的話,就是感覺不好,或者不舒服。而對於操作主義者來說,是通過問卷和生理指標測量可重複個體,再進行比較。理解操作性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心理學。因為在心理學理論中,很多概念都被媒體或者大眾所曲解與誤解了,而不是採用操作主義者的概念。這種誤解,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預設偏見。由於心理學使用一些來源於日常生活的詞語,如智力和焦慮,許多人對於這些術語的含義有著預設的想法,因此往往意識不到,對這些術語進行操作性定義的必要性。

2、思維方式(包括概率推理和因果關係)

用科學的思維來研究心理學,心理學之所以作為一門科學,而不是“常識”,需要注重“方法”,而不是“結論”。掌握科學的思維能教會我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偽心理學”現象。心理科學所揭示的所有事實和關係都是用概率來表述的。決策心理學的最新研究發現,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類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科學心理學所揭示的絕大部分事實和關係都是用概率來表述的。但是,人們往往不滿意用概率表述的規律。他們總想讓心理學家直接說出“是”與“否”,而不是“很可能”。但實際上,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確定的世界裡。我們生活的地方充滿著偶然。前陣有個關於ayawawa言之鑿鑿的提出:“口#預防先兆子癇”的笑話。這個例子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兩件事之間相關,並不代表著這兩件事之間有因果關係。那為什麼相關不能直接推斷出因果呢?有兩個點:方向性問題與第三變量問題。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3、本書另外一個名字是《“心理學“真相””》

很多人感興趣的超自然現象、心靈感應、通靈這類“神秘事件”,曾經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元分析),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心理學家無法在控制實驗條件的情況下重複驗證這些超自然現象,因此這類事件逐漸被排除在心理學研究範圍之外。最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都是實證可解的問題。可解的問題意味著可檢驗的理論,而可檢驗的理論就是可以被證明為錯誤的理論。心理學家通過同行評審重複已有的實驗,既可以驗證已有正確結論,如果發現錯誤也可以修改已有的模型和理論,推動心理學的理論一步步發展。基思•斯坦諾維奇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可證偽性、操作主義、實證主義、安慰劑效應、相關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學中的基本原則。並擴展出了信度、效度、元分析、隨機取樣與隨機分配等問題的討論。心理學家通過觀察人類行為來總結規律,從中得出的結論可以供其他同行進行反覆驗證。能做到這一點實際上並不容易。首先,由於人類的行為複雜並不好測量,因此,心理學對某一個相關概念必須有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操作來定義。這種操作應該兼具信度和效度。例如,心理學家所謂的智商涉及一系列標準化測試(可測量的操作),測試可以給同一個人做多次而得出近似結果(信度),也可以切實區分聰明人和不聰明的人(效度)。

2/4、“對“偽心理學”說不”(心理學“真相”)有哪些撓不到的癢處?

真正科學心理學(心理學“真相”)與公眾眼裡心理學(心理學“心相”)相比,有哪些撓不到的癢處?大眾的評價標準並不是基於控制無關變量、隨機對照實驗之類的科學方法,而是基於樸素的生活感悟,這裡面摻雜了安慰劑、巴納姆效應、自證預言等主觀的成分。在這樣的標準下,學院派(心理學“真相”)的東西相比於江湖派(心理學“心相”)並沒有什麼優勢,說服力甚至可能還不如一個言之鑿鑿的外行。對於心理學科普這件事來說,大部分受眾並非為了科學知識而來,而是希望得到立竿見影的生活訣竅。但是,學院派心理學卻只能提供“嚴謹的無知”:我很容易從科學角度論證樂嘉、ayawawa們寫的東西有多麼不靠譜,但卻給不出更靠譜的替代方案,滿足不了受眾的核心需求。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1、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

大約在一百年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可以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這三個功能中,以解釋為主)。作為一門科學,科學心理學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強調可證偽性。心理學研究包括的話題廣泛,“橫跨了生物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領域”,是“一個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學術王國”。目前,美國心理學會有55個心理學分支。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在媒體上露臉比較頻繁,人格和社會心理學對心理學愛好者特別有吸引力,人口與環境心理學這類就不為大眾所知了。由於研究的多樣性,毫不誇張地說,同一個大學裡的心理學家們,很多都看不懂彼此的研究。儘管內容包羅萬象,各類心理學研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通過建立理論 → 提出具體假設或預測 → 收集數據檢驗假設或預測的準確性 → 修正理論,這一反覆操作的過程,逐步接近事實“真相”。

2、由於心理學產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人人都是心理學家

由於心理學產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發出哪怕是錯誤的聲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心理學家。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如果沒有這些理論,可能我們很難活下去。比如,我們在評論一個人時,就會援引這套理論,說這個人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面相和善,或者經常微笑。 在很多人眼中,這套理論往往會與真理的心理學科學相混淆。我們個人的心理學知識,多數是菜譜式知識,我們沒有深刻地探究這套理論是否真的有道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區分這種個人的心理學知識(心相)和心理學科學(真相),就在於能否通過科學評估。可惜的是,個人是不具備這種系統性的評估條件和知識的。心理學科的理論必須符合可證偽的標準,這就是心理科學與普羅大眾的心理學的不同之處。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3、學院派的(心理學“真相”)確實無法滿足大多數受眾的需求

一般來講,科普的受眾通常對於某一領域的科學知識、技術、方法存在濃厚的興趣。在心理學領域,肯定也存在這樣的受眾,他們熱衷於瞭解科學家是如何研究人類行為的,看到精妙的實驗設計,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智力上的愉悅感。對於這批人來說,科普滿足的是一種娛樂需求。但是,在心理學文章的受眾中,這樣的讀者只佔一小部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科學不科學其實沒那麼重要,他們希望滿足的是現實需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遇到一個有好感的異性,要不要和他進一步發展?和父母處不好,怎麼改善家庭關係?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他們並不想了解實驗設計、科研方法、學界動態,而是希望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想有一個權威的聲音給他們指點一條人生的正道。但是,在這一點上,學院派的(心理學“真相”)能做的非常有限。許多群眾關心的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結論。人心是非常複雜的,使用科學方法研究人類心理,雖然已經搞了一百多年,依然處在起步階段。在許多重要問題上,現有的研究結果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得不到一個靠譜的結論。但是,對於許多江湖派(心理學“心相”)來說,給別人指點人生恰恰是他們的核心業務,而在他們的評價體系裡,這件事很正常,不會有任何心理障礙。

4、學院派的(心理學“真相”)操作定義不能準確描述現象,定義標準“標籤”

心理學存在的意義是解釋人的想法,行為和部分社會現象的。這些想法,行為和社會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然而人們要去系統研究它們,必須去操作定義它們。然後通過操作定義,來對這個想法,現象或者行為進行實驗。操作定義不能準確描述現象。”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所有心理學研究者接觸到第一個term。業內有很多笑話都是幾個領域的心理學家互相不交流造成的。大家都在不停地定義這個定義那個,給這個定名字,那個加標籤,到最後呢,發現兩個領域研究同一個”現象“,卻用了毫不相干的名字,給業內交流和理解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此外,這又牽扯到這個操作定義是否準確。心理學家把人定義的概念稱作"construct",其實就是生搬硬造的概念。比如說self-esteem是一個construct,但它實在是太寬泛了,包括了很多方面。但人們依舊是把它當做一個很具體的心理狀態研究了幾十年。很多研究結果都是self-esteem和幾乎所有東西相關,其實呢?只是這個construct太寬泛,包含了太多林林總總的變量。”標籤“式的科學禁錮思想。是對學院派的(心理學“真相”)又愛又恨的最大一點。心理學研究,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為了追求對照實驗,為了追求統計顯著性,費盡心思給人”標籤“。按人格類型分類,按性取向分類,按attachment類型分類,按各種各樣的scale來給人分類……而很多情況下,這些分類毫無意義,甚至是錯誤的。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3/4、學偽(心理學“心相”)傳承百年,老而不死,用處超出你想象

“你知道我現在心裡在想什麼嗎?”揭示的事實是,心理學在大眾心目中被萬能化了,即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和功能的邊界被無限誇大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心理問題和現象與每個人的關係太為緊密了,最近的需要總是要以最快捷的方式介入和解決,這就構成了快速實用和科學研究之間的一對矛盾。學偽(心理學“心相”)傳承百年,老而不死,用處超出你想象。

1、先下個定義和分類

(心理學“真相”)= 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測量+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

心理諮詢 = 行為療法 + 精神分析 + 認知療法 + 團體諮詢 + 催眠 ...。

(心理學“心相”)1 = 各種報刊雜誌中跳來跳去的心理測試題 + 樂嘉色彩心理學 +雞湯 ...。

(心理學“心相”)2 = 道教 + 儒教 + 中醫 + 瑜伽+ 靈脩大師 + 冥想 + 佛教 + ...。

(心理學“心相”)3 = 占星 + 算命 + 面相 + 掌紋 +...。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2、分析一下特徵

(心理學“真相”),和科研的物理學一樣,通過以往研究成果,形成假設,通過實驗驗證猜想,形成理論。非常科學,可以重複,可以證偽。這是目前各個大學裡最正統的心理學,建立在牢固的統計和理論基礎上,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一點一點地建模,試圖挖掘出一些規律。

心理諮詢,這個顧名思義,不解釋,也算是大學中會教授的課程,但往往處於教學邊緣。由於心理諮詢可以牟利,許多諮詢機構都喜歡擴大心理諮詢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心理學“心相”)1,這個主要是茶餘飯後的娛樂,沒有科學性也不能指導生活和實踐。

(心理學“心相”)2,往往理論很多,成功的往往是個例,舉例子也是個例,作者有主角光環。

(心理學“心相”)3 ,偏向預測未來的結果,缺少指導。

(心理學“心相”)2和(心理學“心相”)3與(心理學“心相”)1不同,需要傳承的,往往要學習2~3年,而偽心理學1沒有傳承,拍腦袋想出來的。

3、學偽(心理學“心相”),將心理學用於指導生活

如果你自信自己辨別力驚人,想透過心理學來徹底指導人生,那麼以下才是你想看的。一味追求科學性,可有天突然驚天逆轉,突然發現某些學偽(心理學“心相”)反而比學真(心理學“真相”)更強大,因為它們跳過了繁瑣複雜的實驗過程,直接指明瞭未來的方向。對大部分人來說,心理學的終極目的是指導自己如何生活,這也是許多人對心理學感到好奇,想學習的根本動力。相信讀到這裡,對心理學充滿好奇也是這個理由。但是看了心理學以後會發現,科學的心理學中的精確性都用來你不感興趣的地方,反應時、感覺閾限、內隱記憶、腦區;所感興趣的地方充滿了心理學的模糊性,到處都是統計顯著與否、性格、情緒、問卷調查、矛盾百出的文獻。顯然,你並不滿足於得到一個粗糙的理論或者規律,把生命活成一個統計現象吧。所以相信你也有想要用它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哪怕是失意時為自己療傷的願望吧。但科學的心理學+心理諮詢此時還真是雞肋,讓人無從下手。此時,所謂的學偽(心理學“心相”)反而作用很大。學偽(心理學“心相”)正如它的不科學一般,非常難以驗證和重複,混雜了很多水分。但是,如果你真想尋求生活的指導,那麼學偽(心理學“心相”)對你的幫助將會很大。學偽(心理學“心相”)就像是沒有淬鍊過的金砂,它裡面包含著巨量的金子,但是隻有辨別力超群,才能從中剔除怪力亂神,吸收裡面的精華。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4/4、開悟:心理學本源四相(本相、心相、真相、果相)

真心理學(心理學“真相”)可取之處很多,它繼承了所有自然科學的優點:嚴謹,務實,不草率下結論,科學框架內的實驗方法等等。真心理學(心理學“真相”)也和統計學相輔相成,很多統計建模也廣泛應用在其他學科中。真心理學(心理學“真相”)對大腦的研究貢獻非常,雖然也可以歸為神經科學裡。前面提到的這些缺陷和硬傷,很多學科都有,想要突破,我等只能再等一位類似弗洛伊德大神級人物來引導paradigm shift,改良甚至推翻現有的研究框架。作為心理學相關人員,我有義務為心理學正名,我更有義務為大家指路:“學真(心理學“真相”),用心理學來打基礎,瞭解科研;如果思維很強大的話,學偽(心理學“心相”),將心理學用於指導生活。”“本相、心相、真相、果相”——這八個字蘊含了廣妙的心理學本源,或者說通過參悟這八個字,可以得見頓悟的真諦。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1、本相與真相

本相是自然萬物的狀態,是世間諸多道理的表現,但本相絕非真相。因為本相是不斷變化的,一方面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自身主觀上也在變化。這好比就是英文語法中的進行時態,就是在某時某刻正在存在的現象,是一種運動著的狀態。本相在每一秒,甚至每一微妙都在變化,這些從不停止的變化,可以通過我們觀察感知得到,通過我們的知識和科學研究發現,當然,我們能感知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我們在現有條件下看不到、摸不到、察覺不到的。同時,本相在我們得到本相的那一刻,這個本相就是“過去時態”了,因為那一刻的變化已經在你發現的一瞬結束了,新的變化接踵而至。所以本相和真相不是一個概念。本相也正是宇宙運行的妙義,也正是時間的玄理。

2、本相與心相

心相是連接本相和真相的橋樑,是修行的核心。探知本相和產生心相是哲學中“認”和“辯”的表現。通過現有條件我們獲得了某一刻的本相,進而從得到的“本相”中,產生了心相,這就是“認識”,但這種認識雖然是通過我們長期的經驗獲得的,從具象上講可能是正確的,但從宏觀上講,通過心相所折射出來的認識是片面的,也許是錯誤的。因為本相是變化的,我們可以得到某一刻的本相或者某一時間段內的本相,一千年、一萬年甚至分析出億萬年的本相,但這於本相的變化來說,都是一時的,都不是真相。因此,本相侷限了心相,心相也反之侷限了本相。本相的變化和隨之相應而生的心相變化雖然是相輔相成的,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時間軸。本相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時間軸,心相是人自身的時間軸。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如此說來會產生一個疑惑,似乎真相永遠無法探知,是否修行就沒有用處了呢?恰恰不是!有一個“心動還是雲動”的典故。相傳有兩個僧人在山頂辯論,一個說是風吹走了雲,而云本身沒有變化;另一個則說是雲動了,而風本身沒有變化。他們爭論不休便向師傅詢問答案。師傅說,風也動了,雲也動了;風也沒動,雲也沒動。兩個僧人不解。轉日他們再向師傅祈問,請求開釋疑惑。師傅則說萬物於心,一切唯心造。心相是本相在我們意識中的體現,我們在“辯”的過程中,發現原先的偏見未必是偏見,原先的正見或許是偏見,於是通過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那麼這個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麼,需要進一步的“辯”去尋求答案。所以正見不見,偏見常見,不見與常見也正是心相“辯”與本相“變”的呼應,從而實現心相上“認”的昇華。引申道哲學的範疇,本相的“認”就是哲學上的唯物,而心相上的“辯”就是哲學上的唯心,唯物與唯心相輔相成,這也就是頓悟的本質,是哲學大智慧的妙義。

3、真相、心相、果相

心相即真相,我們也是宇宙萬物本相的一部分,我們也在變化,主觀上的認識變化和客觀上的生理年齡變化。這就好比科學知識的理解,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理解是不同的,但都有片面,但又都有道理,因為這是人們在不同年齡段的所見所知。正是因為我們與宇宙萬物本是一個整體,使得我們無法窺見宇宙萬物的真相!因而只有相對的真相,並沒有永恆的真相,永恆的只有變化和對變化的認知。因此真相就是心相,真相就是修行本身,修行在於修心,就是我們對心相和本相的“認和辯”的過程和得出的體會。同時,引申到哲學上的“唯心”和“唯物”。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例如你有朋友想要買一輛SUV,你告誡他大車不好停車,而且耗油太高,家庭用小排量的轎車足矣。你說的是真相,但你沒有想到也許朋友的父母腰不好坐小車久了起不來。你知道的確實是真相,可你沒有看到對方的心相。我們總喜歡把自己的經驗去強加給對方,如果對方不接受往往是不歡而散。那你真的去聆聽對方心裡想要的是什麼嗎?其實“真相”也好“心相”也罷,不過是芸芸眾生的五味茶碟,都沒有走出貪嗔痴慢疑。很多修行的高人他們眼中看到的才是“果相”,何為“果相”?我們都知道凡事都有因果,我們以為單純的幫助了別人這是因,別人感謝你這是果。但是你對別人做的事和說的話都是會進入別人的因果,這因果有好也有壞,但我們看不到。那些能看到真正的“果”的人因為能看明白,所以不會多說,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用某種方法來讓你自己經歷所有的因果,從而達到你自己的“心相”。

4、開悟: 在“唯心”和“唯物”之間,要學會掌握平衡

“唯心”和“唯物”是哲學的兩個層面,是相互作用的。所謂唯物,其實就是指人們在探知“本相”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宇宙和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的一些道理。在這一層面的時候,人們是以物質和問題作為出發點去思考,去判斷,去認知,這便是“唯物”的本質。這雖然是人類的進步,但是這時候還是物質決定意識,這是初級的哲學。只有人們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認和辯”對自身的認知進行提煉,進而發明創造,進而用意識決定物質,實現認知的跨越,學會運用這些道理,去創造,去改變,去獲得更大的認知,比如愛迪生髮明電燈、瓦特發明蒸汽機、貝爾發明電話,牛頓的物理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國古代發明的長明燈,觀天儀器等等都是這樣,這便是哲學的高層次運用,這便是唯心!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在科學和經濟上,雖然獲得了發展,但環境、人口、資源、疾病等等問題來了。在社會生活中也如是,我們自認為憑經驗能夠處理好問題,固執己見,不能客觀地分析問題,造成了矛盾的複雜化和升級。這是因為我們在掌握了一些本相的道理之後,出現了心相上自我滿足,不再去“辯”,進而種種過分的“唯心”造成了不可預知的後果。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唯心”和“唯物”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層面,忽視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化是永恆的,探知也就是永恆的。無論怎樣,你的選擇是基於你心相上的認知,因此有一點是可以清楚的,那就是人本就是唯心的。因此,唯心在進行時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也是“萬物唯心造”的原因。在“唯心”和“唯物”之間,要學會掌握平衡,這就像走鋼絲,“唯心”和“唯物”是我們的兩條腿,哲學的辯證就是我們手中保持平衡的橫杆。這就是哲學的辯證,而辯證也正是因果的體現。萬法自然,這個法就在平衡之中得悟,這也巧妙地解釋傳統儒學中“大道至簡”和“中庸”的含義。


楊元慶科普科技無國界,馬化騰怒懟;調皮小孩何時能開悟?丨水伯


從我們降生之刻起,我們的內心就充滿了探知的慾望,而在我們真正瞭解了本相、心相、真相、果相四者之間的關係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空了”,因為一切都已瞭然於心,一切便都可以放下,相反,我們這時又是不空的,但填滿心的不再是“懷疑”,而是“智慧”。我們細細想來,其實佛教的“空”和“萬法自然”正解釋了道教中的“無為而無不為”、儒學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概念,也正因為我們懂得了“大智慧”才能“無為而無不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而,無論我們是否相信,修行都已在我們降生的那一刻開始了,我們能否認識到這一點正是開啟頓悟之門的秘鑰。所以再回到楊元慶的“科技無國界”這個梗,長期以來大家對於馬化騰和楊元慶的人品都有個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就現在這種局面來看,當企業面臨問題的時候,馬化騰的思考方向或許更得人心一些,畢竟一個企業想要立足,首先就得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種技術是別人代替不了的,一旦自己能被別人代替,那麼就有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世界工廠”永遠只是個工廠,有些東西用錢永遠也買不到,想要自己不被取代,那就必須要做到在某些方面是唯一的,這樣才能在各種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華為事件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嘛。我國企業自主研發,是一家科技企業永遠都沒辦法避開的話題,去做,能做到什麼程度,在未來的科技戰中能不能生存,那都交給命運去決定,但是不去做,光是依靠別人去生存,這在認識上就是有問題。更何況聯想還是把自己的命運交託在自己的對手手上。馬化騰懟楊元慶,我覺得懟得漂亮,希望這個調皮的“孩子”能早點頓悟。

彩蛋:唐僧師徒不去西天取經,行嗎?公眾號:SFA-0002

我們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經就是觀音專為唐僧設計的一場遊戲。唐僧師徒,一路西行,就打妖精問題,悟空與師父屢次衝突,唐僧師徒不去西天取經,行嗎?

悟空,見真相,打妖精,沒錯!可放不下妖精,放不下善惡念,善惡互奪,不到頭!

唐三藏,看心相,大悲心起。沒錯!可感動天感動地,卻感化不了悟空,有心無力,缺方便,不究竟!

他們還都在取經路上……,次第不同,角度不一,見解有異,自然相諍。應該去欣賞這個過程,一段珍貴的修行經歷……。善護念!信心不退,繼續前行,你們必到彼岸!所謂:知易行難,無師之過;知難行易,貴在依止;信心不退,必到彼岸!

-End(碼上相逢,改變從“關注”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