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中範閒為啥一首《登高》讓他名滿京都?

慶餘年是一部風格迥異的科幻穿越劇,我也時常在想如果給我們一個穿越的機會,我們會穿越到什麼地方?哪個朝代?有人可能選擇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候思想自由,各派爭芳鬥豔,是一個再也找不到的思想黃金時代;有人可能選擇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那個時候人才輩出,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有人可能選擇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的宋朝,那個時候是文人的夢幻時代,文人可以追求----琴棋書畫詩酒花茶,文人受到帝王最好的禮遇。而對我來說,結論是唯一且肯定的,我一定會選擇穿越到1000年前的唐朝。不為別的,只為收錄一本包含那個朝代最全的《唐詩全集》(姑且起這個名字)。


慶餘年中範閒為啥一首《登高》讓他名滿京都?

範閒寫登高

詩詞作為中國文化歷史上最為華麗的瑰寶,其地位是毋容置疑的,沒有詩詞,中華文化這桌饕餮盛宴就味同嚼蠟。毫不誇張的說,如果詩詞是王冠的話,唐詩則是這座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我們在今天能讀到唐詩,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歷經千年,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喜歡用木頭作為建築材料的國度,每次朝代更迭總是容易一把火把前朝文物燒成二氧化碳。要不是明朝的胡震亨和錢謙益等大牛,以及陳道明老師扮演的最深入人心的角色康熙爺,恐怕我們真的沒法讀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胡震亨先生花了十年編纂的《唐音統籤》,康熙爺選了大家熟悉的江寧織造唐寅舉全國之力編纂了《全唐詩》,共包含唐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可謂功蓋千秋啊!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李白留下的1000餘首詩只佔他全部詩歌的十分之一,李白去世前託付其族叔李陽冰編的《草堂集》,十卷,全失傳了……每每讀到此處都是痛心疾首,十分之一的詩歌,都能讓我們感受到謫仙下凡,如果能讀到剩下的十分之九,該是多幸福的事。詩聖杜甫又何嘗不是如此,遺失的詩詞數不勝數。就這一個理由,就足以讓我選擇唐朝,讓我穿越回去看看古代先賢的不朽詩篇。

說回範閒初入京都並一舉成名的事件,他選擇了杜甫的《登高》作為詩會的參賽作品,字雖醜了點,但詩好啊,好到人們已經忘記了字有多醜。我們先溫習一下這首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詩。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慶餘年中範閒為啥一首《登高》讓他名滿京都?

杜甫登高

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四年前,在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後,杜老興奮的寫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是,他再也沒能回到他的故鄉洛陽。四年後,這個老人從成都流落至夔州,站在白帝城外的高臺上,聽著風聲、猿嘯聲,看著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久客孤獨、離鄉萬里、艱難潦倒、國難家愁一時間湧上心頭。可知,五十多年前,杜甫也是神童一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可如今,百年多病,據考證,杜老沿江南下,身患糖尿病、風溼病、肺病和耳聾等病,一家都在船上過,有時候好幾天沒有吃的,這對於杜甫來講是多麼折磨的一件事。想當年,出身官宦人家,人生理想不是李白的俠客夢,而是典型的儒家情懷,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竊比稷與契”,要做堯帝時代的農官后稷和司徒閼伯,都是賢臣。而如今,這一切的夢都碎了。

這首詩之所以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首先是寄託了太多的家國情懷在裡邊,結合杜老一生的際遇,融合了諸多複雜情感。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如郭保坤寫的詩全篇寫景,不說格律,根本就不可能拿來作比較。其次,本詩平仄規整,屬於仄起平收。但又做了一些調整,這些調整又都是在規律允許的範圍內的,再一次體現杜甫的嚴謹。再者,杜老確實字斟句酌。格律詩只要求中間兩聯對仗,而本詩八句皆為對仗,不得不說杜甫有一點強迫症,沒有強迫症估計也做不了詩聖。正所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就崔顥的《黃鶴樓》能與之匹敵,但本人更喜歡此詩。

範閒為什麼會選《登高》?可能也是因為這首詩在他心裡排第一吧。而且,總不能在靖王世子李弘成舉辦的詩會上,寫”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吧,太長了。哈哈!

【庚子鼠年正月十二,全國人民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過了一個特殊的新年,面對疫情,醫護人員請戰逆行,衝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線,全國人民積極配合政府的號召,待在家自我隔離,防止疫情的快速蔓延。希望這場疫情能夠在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的抗爭中早日結束。在自我隔離的十多天裡,有了更多的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撿起多年來想寫詩評的願望,謹以此文作為本號的開篇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