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和冬梅在教學生納西童謠


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楊傑宏

昨晚在納西話賨微信群聽了和冬梅老師講授的納西童謠講座(講座語音見納西話賨公號),感受有三:

一是納西童謠不得了。

有些人一聽童謠,可能以為這不過是小兒科,哄小娃娃用的。豈不知這小兒科裡藏大世界,小娃調裡藏大學問!納西童謠裡有祖先的聲音,民族的記憶,有故土的鄉愁。和冬梅老師用納西童謠與泰國的阿卡人(哈尼)、國內的彝族同胞交流,達成強烈的文化共鳴,這與三個民族同是氐羌族群,同是彝語支民族密切相關,這說明納西童謠裡頑強保留了遠古的民族歷史記憶。我們總說我們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空說無憑,必須要有生動真實的文化實例,僅憑東巴文化、麗江古城、白沙壁畫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像納西童謠那樣源遠流長,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樣本。文化的生命力在真實性,一開口,人家一聽,就可以敏銳地覺察出撲面而來的遠古氣息與祖先遺音,也可辨別出哪些是被後人改編添加了的。這也是和冬梅老師在泰國一聽阿卡兒童唱童謠時,心底驀地感覺到回到了悠遠的祖先時代,因為阿卡童謠裡凝結了共同的祖先記憶。這也是為什麼和冬梅老師能夠與阿卡孩子們馬上打成一片,並很融洽地完成了納西童謠傳授的內因。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納西童謠不只是宣傳民族文化的名片,更是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溝通乃至認同的重要橋樑,是連接心靈的媒介。納西童謠已經走出大山,走出麗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它為什麼那麼廣受讚譽,被大家喜聞樂見,關鍵一點是裡面有真文化,有國際共通的語言——音樂旋律,有普世價值——保護自然、寓教於樂、傳播真善美,構建和諧社會……納西童謠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可以促進母語傳承,傳統教育;納西童謠在國內進行廣泛交流,走到哪裡就唱到哪裡,把快樂與真誠帶到哪裡,以童謠為橋樑為紐帶,凝結了各民族同胞的深情,昇華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納西童謠飄洋過海,同堂出彩,廣受讚譽,這就是很成功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典型案例,值得倡揚以遠。納西童謠,可以為民族傳母語,續根脈,可以為國爭光,為人類求大同。總之一句話,納西童謠不得了!

二是納西童謠差點沒得了。

納西童謠不是現成的,都散落在民間,聲漸不聞音漸悄,瀕臨失傳。二十年前有識之士深感麗江城區及郊區納西小孩不會講母語而憂心忡忡,現在拉市、七河、九河、江邊等鄉村乃至山區都出現了母語危機。大前天和冬梅老師講到一個故事,一個山區小孩父母到城裡看望讀小學的女兒,並給她帶來的保暖的棉被。老師問她父母帶來了什麼,她說“wuja bbaqbba mama yilkeeq gul。”“yilkeeq gul”一般用來形容家畜禽獸做窩。簡直讓人哭笑不得!這樣哭笑不得的事數不勝數。講座中和冬梅老師回憶起20年前一堂母語課,也是與這“gul”相關,她講《亮呀亮月亮)》,裡面有句歌詞:“ersherq gul,guazer gul.”她讓孩子們翻譯,大家都把它理解為丟瓜子,扔筷子。此處的“gul”其實是放東西的放,擺碗筷的擺,在祭祀儀式中與漢語的上貢也相通。這說明母語情境已經不再,母語已經逐漸遠離了孩子們的生活空間。如果讓這種情況任由發展,不出30年,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將成絕響,到那時想蒐集也得不到了。和冬梅老師在講座中也提到了這種情況,她的鄰里親戚中就有經常說納西童謠的好多老人,當她回悟過來童謠的價值時都一一過世。她發現在班裡說納西話已經越來越費勁,而孩子們被父母們送進鋼琴、舞蹈、音樂、英語、家教培訓班裡,甚至臨睡時講的故事大多是安童生童話之類的。如果有人建議讓他們的子女也接受母語培訓,可能有些家長會反唇相譏:“有病嘎?!母語能給考試加分?”可以說納西母語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警報已經拉響。再不當回事,麻木不仁,不過兩代人,母語及傳統文化根基將破壞殆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相對說來,納西童謠是有幸的,因為有和冬梅們!有了她們的含辛茹苦,篳路藍縷,集腋成裘,納西童謠起死回生,從瀕臨失傳危急關口搶救回來,化腐朽為神奇,一次次給我們帶來驚喜與榮耀。

三是這個女人不得了。

納西童謠從無人問津到現在名聲鵲起,今年進入國家非遺申報名單,今非昔比,但誰又能解得這其中的冷暖人生,酸甜苦辣?在講座中和老師幾次講到動情處,無語凝噎,潸然淚下。讀書時著名音樂家禾雨老師佈置的一次蒐集兒歌的作業,竟成為一生的事業,此生誰料?童謠就是兒歌,就是遊戲,就是詩歌,在母語危機重重的當下,她發現童謠在母語傳承中的神奇力量,只要一教童謠,整個課堂氣氛就煥然一新,成了孩子們歡樂的海洋。後來發現可以教授的童謠寥寥無幾,搜盡現成材料也只是杯水車薪。這樣促使她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到納西族地區蒐集童謠的艱鉅征程。這樣一去就去了20年,跑遍了滇川藏區域的納西族村村寨寨,這些村寨都是山高路遠坡陡的偏僻高寒山區,有些經歷至今回想起來了後怕不已。從田野調查回來,還要進行認真細緻的整理分類,打字輸入、編寫教材,設計教學,編排教案,排練遊戲……經常早出晚歸,回來照顧完老老少少,還得坐在電腦前挑燈夜戰,一直熬到深夜,這樣身體熬壞了,醫生要求住院,家人也有意見了,有次全家總動員勸她收手收心,放棄童謠這件苦差使,保命要緊。她百口莫辯,也沒有力氣辯解,深受委屈而摔門而出,在外嚎啕大哭……她說這就是天命使然,無可逃遁,再難再苦,既然自己選擇了就無怨無悔,一次次義無反顧地選擇出行,走向莽莽遠山。山一程,水一程,一路風霜,一路星辰。2000年開始田野調查蒐集納西童謠,至今蒐集了430首童謠;2005年《納西族童謠和遊戲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成為雲南省“十一五”規劃首批課題之一;2007年校本教材《納西童謠》出版(德宏民族出版社);2010年完成可視化母語教學《兒歌伴我們成長》錄製(麗江社會性別與民族文化研究會主辦);2014年出版《納西族童謠》(和虹主編、和冬梅、和潔珍、趙雪梅副主編);2016年,納西族童謠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參與完成雲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聲動雲南》;2017年納西族童謠無伴奏合唱《嘿美玻》獲得第六屆中國童聲合唱節金獎, 2018年納西童謠走上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舞臺;2020年納西童謠進入國家非遺名錄評審名單……

這一路梅花萬朵,卻原來寂寞苦寒,這一路童謠聲聲,卻只有自知冷暖。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為童謠而生,把生命融入童謠,自己也成為童謠,超越時空而永久傳唱。

不知為什麼,這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2017年 7月28日,廣東肇慶市藝術中心,第六屆中國童聲合唱節決賽現場,一群身著納西服飾的孩子們站在舞臺中央,輕輕地唱起了納西童謠《嘿美玻》:

亮呀亮月亮,月兒今最亮,

月亮好姑姑,請照我家門,

月亮好姑姑,請您快下來,

咱們一起玩。月亮好姑姑,

請您快下來,咱們一起玩。

月兒月兒亮,筷子擺六雙,

糖果擺六盤,送我嚐嚐香,

待到瓜果熟,又請你來嘗。

一曲唱畢,場內安靜片刻,隨即掌聲雷動,全場起立致敬。孩子們看著臺下的老師,自信的笑容綻放在臉上,和老師一時熱淚盈眶,所有的付出值了!

和冬梅老師及她的團隊們,她的姐妹師友們,她們就是孩子們的母親,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母親,童謠不只是一首歌,而是美麗而憂傷的鄉愁,是這個古老民族的一脈香火,她們用生命為我們點燃……從心底向她們致敬,向她們祝福!祝福她們就是祝福我們的母親!

2020年4月1日

【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主講人簡介】楊傑宏,納西族,雲南麗江人,人類學博士,文學博士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南方民族神話與民俗。著有《族群藝術身份的建構與表述》《東巴敘事傳統研究》《東巴儀式敘事程式研究》《納西族民俗通論》《龍蟠故事:茶馬古道民族誌》等著作,曾獲費孝通藝術人類學獎、中國優秀博士後論文獎。

【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執行主編 和志菊 責任編輯 葉 紫 石劉棟

【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第317期◇

免責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與本號無關。

【楊傑宏】梅花香自苦寒來 ——聽和冬梅老師講授納西童謠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