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4月10日的紐約街頭

目前,美國紐約州新冠病毒死亡病例破萬,不過,州長安德魯·科莫在4月13日(星期一)宣佈,紐約州“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科莫在州首府奧爾巴尼舉行的記者會上說:“我們可以控制傳播,對此感覺不錯。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了,如果我們今後繼續保持智慧的話。”

但是他很快告誡說,這並不意味著現在是放鬆包括社交距離等在內的限制措施的時候,他警告人們不要“魯莽“行事。科莫說:“我們的手握在閥門上,如果你太快地擰閥門,你就會看到數字馬上躥升回來。”

紐約州住院人數和需要呼吸機的患者人數都下降了,新冠病例的新增速度也在減緩,但每天仍然有大約1萬1千個新增確診病例。紐約州迄今通報了19萬5千確診新冠病毒病例,超過了西班牙或意大利。實際數字可能更高,因為症狀較輕不需住院的人被鼓勵呆在家中,這些人中的絕大多數沒有接受檢測。

紐約州的死亡人數星期一跨越新的門檻,達到10,056起,佔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的將近一半。

雖然消息好壞參半,但是科莫說,他正在與該地區其他州長討論如何重新開放各州經濟並讓非必要工作人員復工以及學生復課。“這是一個微妙的平衡。”科莫說:“這次衛生健康危機的規模前所未有,這都是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

紐約州堅持任何重新開放的計劃都將包括逐漸讓非必要工作人員重返崗位,並與加強診斷檢測和抗體檢測相結合。科莫認為,“這不會是我們撥一下開關,人人走出家門,進了自己的車,彼此揮手和擁抱,然後經濟啟動。不會這樣的。”

當紐約州及全美疫情呈現轉折跡象之際,特朗普總統正在積極推動最早5月份重啟美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計劃。但相關州長和衛生專家提醒聯邦政府,行動過於草率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的惡化。一些專家與前任政府官員還批評現白宮在防控疫情方面行動遲緩,貽誤戰機。

新澤西州州長菲爾·墨菲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如果我們重啟得太早,而且我們沒有充分地恢復健康,並徹底打敗病毒;這樣做只可能會不小心而火上澆油。”

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福奇醫生在白宮記者會上發表講話

特朗普總統的高級衛生顧問安東尼·福奇醫生也表示,當前美國的疫情只是看到了一些好轉的跡象,仍然需要看到非常明確的跡象,表明可以非常明確和堅定地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的時候。他說:“目前還不是鬆懈的時候。”

與此同時,美國前政府官員批評特朗普行政當局應對新冠疫情行動緩慢,浪費了能夠全面控制疫情的大好時機。

前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珍妮特·納波利塔諾指出,特朗普政府對新冠狀病毒疫情反應遲緩。她日前在一次電話會議上說:“就聯邦政府的反應而言,聯邦政府的行動不僅遲緩,而且反應還很混亂。”

納波利塔諾還批評,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在開發檢測手段時行動“非常緩慢”;而有效的檢測手段可能有助於更快地識別和隔離美國的疫情熱點,避免美國現在的全國範圍關閉。

自從疫情在美國爆發以後,美國各州就報告說,醫務人員的個人防護設備、呼吸機,以及其它許多資源都很短缺。連續幾個星期,特朗普一直面對來自民主黨的壓力,要求他利用《國防生產法案》來幫助解決這些短缺問題。但特朗普總統多次回應,是前任政府給他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不僅醫療物資短缺,就連槍支彈藥都短缺。

納波利塔諾是奧巴馬任內的國土安全部長。她說,特朗普政府沒有能夠像奧巴馬第一個任期時爆發H1N1流感那樣,認真地應對新冠病毒流行。當時,國土安全部被指定為主要的聯邦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衛生部、疾病防控中心、教育部、商務部,以及國防部等機構之間的合作。

納波利塔諾說:“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本屆政府都放棄了這種做法。而且,你們知道,直到白宮成立了特別工作組以後,我們才看到整個政府組織的應對行動。所以,這屆政府的應對行動如何,我留給你們來評說。”

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明尼蘇達大學流行病專家邁克爾·奧斯特霍爾姆也認為,疫情在美國爆發以來,聯邦政府儘管採取了行動,但是其應對措施一直處於“正在計劃中”的狀態,是支離破碎和混亂的。民眾還備受政治領導人相互矛盾信息的困擾。他對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期刊《科學》說:“我們沒有一個全國的計劃。只是一個新聞發佈會,又一個新聞發佈會,從一個危機走向另一個危機。”

密歇根大學全球公共衛生教授斯科特·格里爾也告訴《科學》期刊,要說服美國超過3.2億人去認真對待這一大流行病,需要從白宮到市政廳等各級政治領導人,徹底改進對訊息的傳播。他說:“在疫情大流行中,溝通的第一條規則,就是發出一個信息,並且要堅持一貫下去。到目前為止,這一條還沒有做到;因為特朗普,以及州和地方官員,已經傳遞了一些相互矛盾的信息,導致民眾從冷漠走向驚慌。”

前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局長瑪格麗特·漢博格醫生稱,前進的道路雖然有希望,但仍面臨許多挑戰,仍存在許多重要問題。如何才能走向更加正常的生活,必須依靠醫學等領域的專家進行科學的應對。漢博格說:“當然,許多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利用科學和技術,將使我們能夠找到解決我們面前問題的潛在辦法。”

美國所有50個州和首都哥倫比亞特區,都已經進入“居家令”狀態。儘管聯邦政府的“擴大社交距離”行動指南的執行期限是到4月30日,但這並不意味著各州的全體美國人5月30日就可以恢復正常生活、重啟經濟活動了。此外,美國現行的制度是聯邦制,各州州長有權決定各州居家令的實施期限和範圍等細節。而美國憲法和最高法院的相應解釋並沒有賦予總統推翻州長決定的權力。

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約翰遜首相12日出院後發表聲明感謝醫護人員

至4月13日,全球累計新冠確診超過186萬例,死亡逾11萬例,疫情蔓延至213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受到疫情封鎖措施影響。

在歐洲,感染新冠病毒的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於4月12日出院,他發表聲明感謝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人員治療他的疾病,並聲稱對他們“感謝不盡,我欠他們的再造之恩”。約翰遜出院讓外界鬆了一口氣,他是首位感染新冠病毒的國家領導人。

英國政府12日發佈公告說,約翰遜首相將在他的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Chequers)莊園休養,但將會很快簽署包含何時解除英國的封鎖在內的重大決策。聲明稱,根據他的醫療團隊建議,首相將不會立刻恢復工作,他希望對每位聖托馬斯醫院人員給他的傑出醫療照料表示感謝。

約翰遜的唐寧街首相辦公室在聲明中說,首相的身體不斷有非常良好的進展。他不在辦公室時由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代理其職務。55歲的約翰遜由於持續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4月5日被送到聖托馬斯醫院,第二天就被移送到重症監護病房(ICU),並待了3個晚上。

約翰遜還需要幾個星期才能重回英國政治中心。醫療專家認為,從嚴重的病毒感染全面復原費時費力。約翰遜的家人也提醒說,他應該不會很快返回工作。實際上,據英國《星期日郵報》引述約翰遜首相好友披露,約翰遜之前的病情一度非常嚴重,甚至瀕臨死亡邊緣,就連他的內閣同僚及身邊助手也緊張的為其祈禱。

聖托馬斯醫院本來準備好在4月2日就接收約翰遜入院治療,但他延至三天後的5日才被送進醫院。約翰遜為此深深感謝該醫院的醫護人員挽救了他的生命。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約翰遜還收到他懷孕未婚妻凱麗·西蒙茲送來的情書,裡邊附上了他們幾個月大嬰兒的掃描照片,這為約翰遜帶來極大鼓舞。

此間,連續兩天英國通報醫院的新冠病毒死亡案例增加了900多例。英國4月10日的死亡總數為980人,超過意大利單日的最高死亡記錄。意大利是遭新冠疫情打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截止4月12日,意大利單日新增確診4,092例,累計15萬6,363例、死亡19,899例,重症監護患者連續第9天下降,疫情處於平緩下降趨勢;英國12日當天新增新冠確診為5,288例,累計84,279例,死亡10,612例。

英國政府亦被批評抗疫不力,如為民眾提供的病毒測試比一些歐洲國家要少,下達的封鎖令相對太遲,內閣大臣們拒絕為醫療人員防護服短缺道歉等。在13日,有執政保守黨資深議員在內的英國各黨派人士,要求政府以“虛擬方式”重開議會,以便議員可以行使權力,向負責處理疫情危機的政府官員問責。

英國政府已下令國民保健服務(NHS)開發一個新的手機應用程式,幫助解除現時執行的封閉措施。有關手機應用程式將使用藍牙技術追蹤曾接觸過病毒感染者的人士,並敦促他們接受病毒檢測。英國官員稱他們希望有了這一手機應用程式,就有可能逐步解除封閉措施。

危機解除了嗎?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疫情之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在出現確診病例後返回土倫軍港

在法國,埃馬紐埃爾·馬克龍總統13日對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佈“禁足令”將延長到5月11日。此後會逐步讓各級中、小學及幼兒園復學,部分商店可以營業,但是餐廳、咖啡廳、酒吧及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仍然持續關閉。

法國自3月17日以來,有6,700萬人被下達“禁足令”,這項禁令原本預訂本月14日結束。此外,來自歐洲以外國家的旅客也將持續禁止進入法國,直到未來另行通知解禁。

4月12日,法國現役唯一核動力航母“戴高樂”號返航停靠至東南地中海沿岸的土倫軍港,防疫人員開始轉移這艘航母上的新冠確診感染者。4月10日,法國政府確認“戴高樂”號航母上約50名水兵感染新冠病毒,共計1,900名水兵將接受病毒檢測和14天隔離檢疫,防疫人員還將對航母、護衛艦和艦載機進行全面消毒。至13日,法國累計確診病例13萬7,875例,死亡14,986人。

馬克龍承認,法國在面對新冠疫情暴發時並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雖儘可能做好防疫,但是還不夠,至今仍然缺乏防護衣、手套、酒精,也沒有足夠口罩分配給前線的醫護人員。至於何時能迴歸正常生活?他坦言:“我很想回答,但老實說,我還沒有明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