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昨天分享了一篇老鎮江過去的工人歌謠,有朋友問我有沒有老鎮江童謠,我看過尹協和老師寫的《我的小學生活》,在尹老師這篇回憶中有不少過去的兒歌,如今看來是非常的有意思啊。

明天鎮江小學1-3年級的孩子們就要去報到了,今年的經歷會讓孩子們很難忘。再讀讀尹老師那段小學歲月,可能更有不同的體會。


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我的小學生活》

尹協和


01


逃難,上私塾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那時我5歲,大姐10歲。大姐在鎮江薛家巷小學讀書,這是一所辦得很好的公立小學,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重點學校,該校還附設幼兒園學前班,聽大姐說,我曾在那裡上幼兒園,大姐每天帶著我一同上學。


那時日軍飛機經常來空襲,我們都熟悉了辨別各種警報聲:嗚――,幾聲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氣笛聲,是空襲警報,是告訴人們要躲飛機了;嗚-嗚-,短促的一聲接一聲,是緊急警報,表示飛機已經來了;嗚————,一長聲,是解除警報,告訴人們沒事了,飛機已經走了。


每逢在學校裡聽到警報聲,學校就立刻放學,讓學生們回家,大姐就領著我趕緊往家跑,有時她的一位家住山巷的同學來不及回去也一同到我家躲警報。我家在大廳裡用兩張大方桌拼在一起,上面鋪了幾層厚厚的棉被,我們都鑽在桌子下面,以防磚木結構的房子倒塌,人被砸傷。


到了1937年12月,南京快要失陷,鎮江風聲很緊,人們都忙著逃難,我們全家人乘上一條木船渡過長江,逃難到蘇北的樊川小鎮,租了一個破落戶家的幾間祖傳大瓦房,住了一年多。


樊川鎮,地跨高郵和泰州兩縣,所以鎮內又分“郵界”和“泰界”,不知為什麼,鎮江人逃難到那裡的很多。到了1938年,祖父決定送大姐和我去私塾讀書,老師也是逃難來的一對夫婦,在自己家中設館教幾個蒙童。


大姐學的是傳統的《尺牘》,即書信體的文章,如“父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之類,我則是認“字塊”,我們都覺得學習苦燥無味。


注:薛家巷小學:校址在後來的十二中。


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02


公立小學


1939年,淪陷後的鎮江,社會秩序逐漸平定,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儘管當了亡國奴,生活總還得繼續下去。外出逃難的人家陸續回到鎮江,我們全家也返回家鄉。這時我7歲,開始在薛家巷小學讀一年級。


我覺得我的小學生活是非常豐富有趣的,至今記憶深刻。


那時學校剛剛復課,偽政權還來不及管到小學教育,教師們還是按照戰前的老一套辦教育,所以這裡寫下的記憶也可以反映上個世紀30年代小學教育的情況。那時,學校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每個年級都有體育課、音樂課和“勞作”課。(關於勞作課上我所做的各種有趣的作品,我將另寫一篇記錄。)


此外,每個學期都要開“同樂會”,學生表演節目,請家長來參加。還有“演講比賽”,由老師幫著準備演講稿,各個班選出參賽的同學上臺演說。


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03


兒歌


一年級的音樂課稱為“唱遊課”,即唱歌和做遊戲,也許這門課兼有音樂課和體育課兩項功能,所以差不多每天都有一節唱遊課。唱遊課上第一個節目都是“聽音動作”,我記得是:在大禮堂(無坐位)寬廣的場地上,小學生排成一個大圓圈,老師彈風琴,發出敲鼓、吹喇叭等聲響,孩子們一邊沿著圓圈走、一邊做著敲鼓或吹喇叭的手勢。然後便是學唱兒童歌曲,先一句一句地學著唱,學會唱了以後,老師就教孩子們做各種動作,表演歌詞的內容。以下是我現在還能記住的一些兒童歌曲的歌詞。


1,排排坐吃果果


排排坐,吃果果,學校裡面朋友多,朋友多,好唱歌。唱起歌來歌聲歡。


2,我是好寶寶


我是好寶寶,天天上學早,手面很乾淨,指甲常剪小,坐得很端正,嘴裡不亂叫,書也讀得熟,字也寫得好。


3,小小一個球


小小一個球,拍來很順手,拍前就向前,拍後起就向後,上學拿著走,睡覺抱胸口,小小一個球,是我好朋友。


4,弟弟疲倦了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覺,媽媽坐在搖籃邊,把搖籃搖。哦,我的小寶寶,安安穩穩來睡覺。今天睡得好,明天起得早,花園裡邊摘葡萄。


5,天上老鷹叫


天上老鷹叫,地上小雞啼,老雞急得嘣嘣飛,國國國國喚小雞,快過來躲在媽媽的翅膀裡。


6,老雞罵小雞


老雞罵小雞,你這個笨東西,我教你唱國國國,你偏要唱嘰嘰嘰,你成天只會忙著吃東西。


7,蝴蝶飛


蝴蝶飛,蝴蝶飛,蝴蝶穿著五彩衣,飛過來,飛過去,一飛飛到花園裡。歇在青草地,找它小弟弟,弟弟是個大毛蟲,嚇得蝴蝶急急飛。


8,採菱曲


雲淡淡,風輕輕,坐著小船去採菱,菱塘淺,池水清,一劃一劃向前進。菱葉浮在水面上,菱葉底下長紅菱。採把菱,笑盈盈,唱著歌兒歌聲輕。


9,不要怕船小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努力呀努力,搖呀搖呀搖。

搖過了前村轉過大石橋,搖到了前方有海島。

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努力呀努力,搖呀搖呀搖。


10,老鴉老了


老鴉老了,飛不了了,肚子餓了,要吃蟲了,呱呱呱叫,叫呱呱。……(後面的忘了,意思是小鴉反哺老鴉。)


11,(前面的忘了)……天一亮,起得早,學體操,身體好,吃飯吃得飽,做事要勤勞,人雖小,志氣高、不要惹人笑。哈哈嘻嘻,嘻嘻哈哈,我們都是大好佬。


12,賣報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賣報,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聞真正好,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大風大雨裡滿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滿身的泥水惹人笑,飢餓寒冷只有我知道。


(下面是幾個小歌劇,要三個以上孩子來表演。都是學校開“同樂會”時,經常表演的節目。)


13,小羊兒乖乖

大灰狼唱:小羊兒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

小羊唱:不開不開不能開,媽媽不回來,誰也不能開。

大灰狼唱:小兔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

小免唱:不開不開不能開,媽媽不回來,誰也不能開。

……(結尾忘了)


14,年老公公

(注:南方人稱外祖父為公公,這裡“老公公”相當於北方人稱“老爺爺”)


(老公公上)

老公公唱:年老公公,白髮蓬蓬,一個不留心,跌在路當中。

(小男孩上)

小男孩唱:上學的小孩看見了,雙手搖,高聲叫,車走開,馬走開,不要踏壞公公來,放下書包跑上前,兩手扶起公公來。老公公,老公公,一跤跌得痛不痛?

老公公唱:還好還好,不痛不痛,心跳心跳,砰咚砰咚。

(小男孩扶著老人下場,老婆婆上場)

老婆婆唱:年老婆婆,眼花背駝,相信佛和鬼,天天念彌陀。

(小女孩上)

小女孩唱:聰明的小孩看見了,雙手招,哈哈笑,小朋友,快來看,不要學那婆婆來,世上哪有佛和鬼,破除迷信學科學。老婆婆,老婆婆,你可不要念彌陀。

老婆婆唱:別吵別吵,瞎說瞎說,南無南無(音:拉母拉母),阿彌阿彌陀。


15,麵包歌


(媽媽獨自坐在桌邊縫紉)

媽媽唱:想我可愛的小紅蓼,三歲死了爸爸少照料,只求能夠為她謀幸福,我朝也做工晚也做工,不辭辛勞。

(小女孩放學回家,揹著書包蹦蹦跳跳上)

小紅蓼唱:小花貓呀喵喵叫,想捉一隻老鼠吃,老鼠連忙跑。

(小紅蓼進屋,要幫媽媽做事,媽媽不讓)

媽媽唱:……你今天,讀的書,可曾明白了?

小紅蓼唱:媽媽不要看我年紀小,這些事兒也能做得了。

(媽媽問小紅蓼餓不餓,給小紅蓼一個麵包。這時小乞丐張阿大上)

張阿大唱:可憐我,張阿大,從小死了爸和媽,先生呀,太太呀,做點好事吧。

小紅蓼唱:聽!什麼?我的媽媽,這聲音多可怕,苦又澀,聲又啞,不是說話也不是相罵,好像一隻受傷的老鴉。

媽媽唱:小紅蓼呀,你不要怕,這是一個小叫花,討飯的小叫花。他年紀小,書沒讀過,還有許多難事情要做也不會做。

(她們請張阿大進屋,小紅蓼把尚未吃的麵包給了張阿大。)

…………

(最後,三人一齊合唱《天倫歌》)

“人皆有父,唯吾獨無,人皆有母,唯吾獨無。* * * * ,江水東流, 小鳥歸去,已無巢 ,兒欲歸去,已無舟。何處是盡頭,何處是盡頭。

收拾起你痛苦的呻吟,獻出你赤子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浩浩江水,皚皚白雲, * * * * * * * ,大同世界,共享天倫。”(劇終)


我認為,這些兒歌簡單易學,朗朗上口,寓教於樂,重在發揚傳統中華美德。有的歌還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世界大同”的夢想。


除了學校裡唱的兒歌,這裡再介紹一個民間大人哄小孩玩時,用鎮江方言說的歌謠,類似北方流傳的“小小子,坐門蹬,哭著鬧著要娶媳婦……”


說歌謠時還配有動作:大人坐在矮板凳上,兩腿併攏伸直,兩三歲的小孩跨坐在大人腿上靠近腳腕的地方,大人雙手拉住孩子的雙手,向前向後一推一拉,有節奏地運動著,嘴裡同時按著節拍說歌謠:


“牽磨,帶磨(意思是推石磨,磨麵粉),大個巴巴(意即做個麵餅),送把丈母。丈母丈人不在家,甩上屋,曬乾巴(意即曬成幹餅)。

乾巴呢(“呢”讀“來”)?貓吃掉(“掉”讀“特”)了(“了”讀“嘍”)。

貓呢?上了樹了。

樹呢?燒成灰了。

灰呢?亞了田了(意即當成肥料)。

田呢?種了菜了。

菜呢?挨蟲吃掉了。

蟲呢?挨雞子吃掉了。

雞子呢?下了河(河讀“活”)了。

哎呀!淘米的唉(“的唉”合起來讀“代”),洗菜的唉,把我家(“家”讀“各”)的雞子邀上來歐!

搖西,搖西,搖西(意即邀雞子的聲音)。”


04


小學校園儀式歌


1939年,淪陷區小學早期的各種儀式仍然是繼承戰前的老一套,早晨正式上課前有晨會,下午放學前有晚會,每週一早晨有周會。


週會,是比較隆重的。全校各個班級在大操場上排成方陣,有司儀報大全程序,大致是:升旗、唱國歌、讀《總理遺囑》(總理是指“國父孫中山先生”),然後是校長講話等。由於那時年紀小,對歌曲只會跟著唱,只知其音不知其字和意,現已上網查詢得知全文,記錄如下。


《國歌》,實際是“代國歌”,因為它本是國民黨的黨歌。歌詞是: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建大同, 諮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總理遺囑》:


“餘致立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此外,在週會上,還常常唱另一首歌頌總理孫中山先生的歌,已記不全,也不知歌名。只記得幾句(現已經上網查到):


“我們總理,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國事如麻,總理詳加計劃,重新改造中華。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推求。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鬥。總理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留。

民生凋敝,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總理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晨會,已記不清是在大操場上升旗然後做早操?還是各班級在教室裡由班主任講話?


晚會,是每天下午課程完畢之後,由班主任講話。最後全體起立,唱《放學歌》:

“功課完畢,要回家去,先生同學大家暫分手。回家以後不要悠遊,先把今天功課再研究。

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大家,齊努力把學問求。明朝會,好朋友,明朝會,好朋友;願明朝齊到校無先後。”


(還有一首《放學歌》,當時我和大姐都會唱這首歌)


附帶說一下那時教室裡的佈置:正面牆上,在黑板上方正中掛著孫中山先生的像,是印刷品,孫中山的像片放在長橢圓框內,像片的下面有一橫框,框內寫著《總理遺囑》。孫中山像的兩側有兩個條幅,寫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後面牆上,上方是幾個大方塊字,一張方紙上寫一個字,內容大致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或“仁、義、禮、智、信”。下面是“班級園地”。

兩側牆上,掛著若干條名人格言,如“助人為快樂之本”之類。


我們每天在這樣的氣氛裡讀書,因而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對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很崇敬的。對做人的道德標準也是銘記在心的。


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 配圖:鎮江縣立文廟小學,1942年7月的畢業證書

05


私立小學


我小學三年級時(1941年)轉學到私立鍾粟小學,因為這個學校離家近,又不要過馬路。當時鍾粟小學剛開辦不久,校址是借的一個家族的祠堂。這裡的校舍非常簡陋,遠比不上薛小。


記得我們的教室是一個很長的房間,像廟宇裡的大殿一樣,迎面一溜敞開著,外面東頭和西頭各有一個小院,院子中央有個大花壇,上面長著一棵枇杷樹、一棵桂花樹。


教室裡擠了四個班的學生,三、四合班學生面向西坐,五、六合班學生面向東坐。背靠背,中間留出一條1米寬的過道。老師給三年級上課時,四年級學生就寫字;老師給四年級上課時我們就寫字,這時我還可以偷聽四年級的課。


可是,儘管校舍簡陋,教師卻是一流的,而且大部分是男教師。因為在日偽時期知識分子謀個職位很不容易,能屈尊當個小學教師就不錯了。他們都是有學識的、愛國的知識分子,經常在上課時給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告訴我們日本侵略中國的真象。


有一次上地理課時,課文中說“我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老師輕輕地小聲告訴我們:我國第一大島不是海南島,而是臺灣島。告訴我們臺灣是怎樣被日寇佔領的,接著便對照著地圖講東三省、講中日戰爭……


語文課上我們常會聽到岳飛的故事、史可法的故事,在我們的腦海裡深深刻下一個個正氣凜然的愛國英雄的形象。


一位老鎮江記憶中的民國兒歌,和她的小學生活

配圖:鎮江縣私立敦本小學校的畢業證書(1933年)

06


作文比賽


小學五年級時,我又轉學到公立的薛家巷小學。公立學校的老師應付上級的差事就難辦得多了。這時已經不能再像抗戰前一樣辦學了,原來那一套校園儀式也都取消了。


上級規定五年級學生要學日文,可是老師不願教,學生不願學,一學期只學了幾個字母,後來也就不學了。


有一次縣裡(當時鎮江不是市,是鎮江縣)舉辦小學生作文比賽,老師指定要我寫一篇作文交上去,題目是《中日親善》。我很生氣,但我也不拒絕這個任務,卻寫了一篇文章聲討日寇侵略中國的罪行,列舉事實,逐一責問“何謂中日親善”。我一聲不響地把作文交給老師,老師也一聲不響地看了。


當天下午,老師叫我到校長室去,我很害怕,但校長並沒有責罵我,而是輕聲規勸我:小小年紀不要做傻事。老師是在保護我呀。後來老師是怎樣應付上面這次作文比賽的,我就不清楚了。

回想當年淪陷區裡的小學教育,我深深感到,在國家危亡時期比和平年代更容易激發人們的正義感和愛國心,因而和平年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更加不能忽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