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超強颱風利奇馬肆虐浙江,造成房屋倒損超過3萬間。但從沿海城市台州到浙西山區開化這數百公里地帶上,卻有幾千套老房子安讓無恙。

“數據有波動,但是萬幸,我們監控中的房屋,沒有一幢異常。”浙大正呈結構工程師餘志剛和他的同事們懸著的心終於落地。8月11日, “利奇馬”離開浙江,天空放晴。他們剛剛在辦公室裡,盯著電腦屏幕,度過了兩個不眠夜。

在浙江,有幾千棟老房子在使用這套智能監控系統。北斗衛星高精定位和雲計算,讓原本低效、粗放的危房管理變得性感起來。

這是一個科技不斷破壁下沉的註腳,也是一個科技向善的故事。


颱風是一場大考。8月9日下午,風力逐漸增大,一些地區已經下起暴雨。在衢州開化縣,餘志剛已經嚴陣以待,加緊巡查重點危房。

把車停在藥廠宿舍前的空地上,餘志剛取出測量儀和鋼尺。一樓理髮店的阿姨聞聲走出來。幾位住客也跟著下樓來圍觀。天空烏雲密佈,這座僅有30萬人口的山間小城,正在醞釀一場暴雨,充斥著颱風來臨前夕的緊張感。

“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你看,這個地方已經發生很明顯的沉降。”餘志剛彎下腰,伸出右手,中指和食指正好伸進牆角的裂縫。他站起來後,用右腳踩著臺階前鋸齒狀的裂痕,“剛建好的時候,這地面應該是平的。”

這是一棟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藥廠職工宿舍,一共3單元,6層,被鑑定為C級危房。按照中國危房管理制度,D級應騰空拆除,C級則需加固維修並密切監控。這棟房子的東南角已經發生沉降,一些牆壁也出現撕裂的痕跡。房子裡仍住著30多戶人家,大多是藥廠的退休職工。

他腦中有一張清晰的地圖,標著房屋的所有危險點和監控設備。一根金屬梁被固定在裂縫上,這是傳感器。頭頂的牆角,掛著兩個鐵箱,裡面是高精度衛星接收機。外表看上去,與裝在樓道里的電視分支器箱無異。他打開其中之一,觀察複雜的電路。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具,就像危舊房屋上的“聽診器”。“毫米級的移動都能監測到,相當於一根頭髮絲。”

“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據他介紹,監測數據將被實時上傳到阿里雲上,得益於阿里雲強大的計算能力,系統能快速依據此前危房的“病歷”,判斷出房子的“病症”。如果房子的傾斜、沉降超過一定的安全值,系統會立即發出警報,為撤離與救援爭取寶貴時間。

餘志剛查看完接收機後,爬上天台,巡查衛星天線是否遭受破壞。暴雨忽至,他渾身溼透,白色安全帽上滴著水。“風吹日曬都是小事,我們早就習慣了。”他語氣輕鬆。即使沒有颱風,這種例行巡查也是家常便飯。


2003年,南昌大學通信專業畢業之後,餘志剛進入浙江廣電,在杭州工作十多年,一直做到技術經理。按照正常的軌跡,他結婚生子,妻子是同校師妹。但是,2015年,因為不滿足現狀,他辭了職。輾轉一年後加入浙大正呈,一家踐行國家北斗戰略,以“推北斗應用落地”為使命,探索大眾需求的新場景。

2016年10月10日凌晨,浙江溫州發生危房倒塌事故,造成22死6傷。救援隊在倒塌的廢墟和危房連接處,發現兩名成年人用自己的雙手呈十字交叉形護住一名小女孩,令人唏噓不已。悲劇之後,危房監控引起廣泛關注。

“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也是同一年,台州椒江區山體下滑,一棟建在山地上的房子發生了嚴重位移錯位。台州市政府找到浙大正呈,希望能用科技來保護城市裡的危舊房屋。餘志剛的職業生涯,也自此切換賽道。

“我始終記得第一次爬上危房的那種感受。”他舉起手,試圖描述那種傾斜感,“一上去人有點站不穩。”

他對我們描述那次經歷時講了很多細節。上樓前他就留意到,整棟樓的外立牆面原本規律排列的馬賽克瓷磚已經錯位,歪歪斜斜的,有種強烈的詭異感。到頂樓後,視線範圍內,三四百平米的樓頂房板被撕開了猙獰的口子。本應水平的四角因地基整體沉降,有一角已經下陷了半米。他的心裡開始發毛。“這種房子,朝不保夕呀,幸虧已經沒人住了。”

類似的城市在中國並不少見。經過了三四十年的產業變遷之後,留下數不勝數的工業“遺產”和老舊小區。因為種種原因,許多房屋逐漸淪為危房,成為城市裡的安全隱患,亟待合理的監控和管理。

然而,所有的新事物,在誕生之初,都伴隨著誤解和抗拒。

2016年,在臺州橫河社區建設新村施工時,所遭遇的阻礙依然令他措手不及。一開始入戶去檢查建築結構,他們輪換著不給開門。他們沒招,只能耐著性子,一次一次的上門解釋和遊說。房主將他們視為拆遷的探子,情緒發酵,愈演愈烈。

“啪”一袋水泥被人從樓上扔下來,砸在餘志剛的腳邊。這是他和工人剛剛搬上6樓的,用於安裝樓頂高精度衛星天線。之後,他們還扔過衛星接收機。

這是巡房員餘志剛三年裡經歷的最尖銳的對抗。“還好沒有動手打我”,這位開化漢子事後回憶當時的場景還能開點玩笑。

一個電話和預警信號響起來,餘志剛開起自己的車就跑。車子後座灰撲撲的,只剩下車頭的一隻小刺蝟能看得出點生活的痕跡,那是餘志剛的兒子去廈門旅遊時買回來送給他的。

三年來餘志剛開著這輛車在開化、杭州、麗水、台州等地的數百棟被監測的危房之間往返,累積里程7萬公里。


“這是件容錯率極低的事,畢竟人命關天。”餘志剛說。收到預警信號,是巡房員最緊張的時刻。這意味著系統監測到危房發生了傾斜、沉降等問題。按照工作流程,巡房員必須在1~2小時內抵達危房,排查異常,判斷是否需要採取人員撤離等進一步行動。

今年3月21日,餘志剛就體驗了一把千里奔襲的感覺。早晨六點出頭,一通緊急電話預警把他從睡夢中驚醒。餘志剛當時人在杭州,放下電話後,他立刻召集杭州的團隊,早飯沒吃就往衢州趕。

發生預警的房屋,是一棟90年代的職工宿舍,在半山腰上,一共有近百戶人家。房子周圍還連著房子,一旦發生倒塌,後果不堪設想。在高速上,他的心已經提到嗓子眼。

一切起因於21日凌晨開始的異常天氣,短時暴雨和大風襲擊浙西。“妖風”,餘志剛提高音量。它來得太突然,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他開著車子輕車熟路往被監控點趕,卻震驚於妖風的破壞力。街頭的寧靜已經被打破,種滿了梧桐樹的主幹道上一片狼藉,一些小樹被連根拔起。在被監控危房的樓下,樓頂的太陽能熱水器都被狂風掀翻,砸到了路面上。

他們九點多到達現場,被監測點的傾斜率從千分之七以下飆升到了千分之二十,所有人都提心吊膽,密切觀察數據是否惡化。這個傾斜數據意味著這座原本就存在地基沉降的房子,有倒塌的可能。

三個小時後,數據逐步穩定下來,餘志剛一抬頭,烈日當空,暴風雨像從未發生一樣,他鬆了一口氣,一切有驚無險。

每月一到兩次的巡檢讓餘志剛對牆上的每一絲紋路都瞭然於心。開裂的紋路是密碼,對應著房屋的風險等級,巡房員能夠通過這些紋路解碼被監控的房子在位移上的秘密。來的次數多了,小區裡的住戶們也眼熟了這個笑起來有點靦腆的漢子。“這房子住著沒事吧?”住客見到他會主動打招呼。他的回答總是,“沒事,有我們呢,您放心住。”

“利奇馬”來了,他帶著雲計算和北斗衛星一起守護數千幢危房

8月11日,浙江史上最嚴峻的颱風過去了,餘志剛和他的同事們守著危房監測管理雲平臺度過了緊張、繁忙卻又毫無異常的三天。那個超線預警信號始終沒有亮紅燈,綜合巡房員的人工巡檢結果來看,所有監測的危房都平安無事地度過了這場風暴。

空閒時間,他忍不住掏手機看看最新的傷亡情況,“不知道傷亡的人是不是因為危房倒塌導致的,其實最好都應該用上這個智能巡檢,真的比只憑從前社區裡的網格員用肉眼看要準確安全。”

事實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了這樣一股科技對抗自然災害的浪潮中。8月15日,阿里雲、千尋位置與浙大正呈全面啟動“萬房上雲”計劃,將為1萬棟老舊房屋提供基於毫米級高精度定位的自動化監測服務,以應對臺風等自然災害,用科技守護生命。

餘志剛說:“希望從今以後,再無因危舊房倒塌而逝去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