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座山》4:婚姻是什麼


《第二座山》4:婚姻是什麼

咱們繼續講布魯克斯的《第二座山》,這一講的主題是婚姻。婚姻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大多數人都會結婚,但是很多人做出的是錯誤的決定。

按美國的數據來說,40%的婚姻以離婚告終,10-15%的婚姻處於沒有離婚但是分居的狀態,7%的婚姻是兩人還在一起,但是感覺強烈不幸福,也就是說幸福的婚姻還不到一半。如果是 25 歲之前就結婚,得到壞結局的概率更大。而如果你身處壞的婚姻之中,你得病的概率增加 35%,你的預期壽命減少 4 年。

所以結婚這件事肯定需要理性判斷!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為啥結婚呢?結婚難道不是因為你對一個人愛到如此之深,以至於想要跟她融為一體,永遠在一起,所以必須提出一個誓約嗎?

這和使命召喚是一樣的感覺:不是你的大腦想不想結婚的問題,而是你的心和靈魂覺得已經不得不結婚了。而維護婚姻,也和為某個使命獻身一樣,是改變自我的過程。

婚姻是二人的關係與每個人的自我之間的鬥爭。


誰要敢說布魯克斯是婚戀專家我估計他肯定不幹,但是他離過一次婚結過兩次婚,對婚姻的確有很多感觸,而且他調研了各路專家的說法,咱們先看看布魯克斯描述的一段典型的親密關係是如何發展的。

*

親密關係是一種層層遞進發展的關係,大約分成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見鍾情。你一看到這個人就被吸引住了。不是平常的那種眼前一亮,而是她身上有一種讓你驚心動魄的新奇感,你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而與此同時,你又對她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好像多年以前認識一樣……正所謂 喜歡 = 熟悉 + 意外。

有的人認識第一天就決定結婚了,其中有些結局也挺好,但是一般來說“一見”肯定是不夠的。

第二階段是想要了解對方。你對她非常非常好奇,想知道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你簡直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她。

有的人以為男人只會被性所吸引,其實不是這樣。專家的觀點是在這個階段,男人想的全是對方這個完整的人。

第三階段,兩人開始約會了,在對話中慢慢把自己暴露給對方。


一開始的話題是發現雙方的共同點:我喜歡這個電影,啊原來你也喜歡?這不太巧了嗎?!咱倆真是有緣啊。專家認為兩人如果能有個什麼話題一起笑,是加速親密關係的好辦法,所以第一次約會也許應該一起去看喜劇片。

這種關鍵對話非常講究分寸和節奏。布魯克斯形容這就好像是打網球一樣,雙方你來我往,怎麼給怎麼接必須高度可控。

她跟你說很喜歡某個電影,你說你也喜歡;然後你說你還喜歡另一個電影,她說她也喜歡。這時候,她給你發過來了她手機音樂播放器的播放列表:你看這是我喜歡的歌曲。

你想,聽歌是個非常私人的事情啊,她這是不是已經把對話的深度往前推進了一步呢?那你是不是應該再推一步?可是推多少合適呢?布魯克斯跟他妻子當初還在對話階段的時候兩人大都是用電子郵件交流,有一次他發了個郵件就上飛機了。飛機上沒有網絡,布魯克斯擔心了好幾個小時,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說過了。

而話題總會越來越深入。你們會聊到各自人生的經歷,快樂和痛苦的記憶,乃至於連你這個人什麼時候情緒會失控、你是不是從小缺愛,你都會告訴對方。

等到你們的對話能進入心流狀態,有時候電話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就該進入下一階段了。


第四階段是燃燒。第一次親密接觸發生在這個階段。

你會給對方一個許諾,說從此之後我保護你。你感受到了一個責任。你覺得對方比你自己重要。你們正式確定了戀愛關係,你們一起去做各種事情,“我”變成了“我們”。

這是雙方對對方的印象最理想化的階段。你覺得她簡直太完美了 —— 而這很好!專家的結論是在這個階段你覺得她越完美,將來你們的婚姻就會越長。

第五階段是危機。每一個好故事裡都有危機階段。兩個人不會永遠都越看對方越理想,你的本性、你的各種缺點會暴露出來。

雙方在某些原則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你經常遲到,她總是守時。你說錢應該省著點花,她的風格是大手大腳。你說不用每天打掃房間,她……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可能完全合拍,這時候你們怎麼辦。

第六階段是原諒。在浪漫關係中,你必須足夠強大才敢於指責對方,而你必須更加強大才能原諒對方。

一方願意原諒,一方願意改變,關係才能進入下一層。

這就是第七階段,融合。當個人的自我能夠讓步於二人的關係的時候,你們就可以進入婚姻了。


但是在正式決定結婚之前,你還需要最後一次理性的考慮。

*

到底要不要跟這個人結婚,理性層面的核心問題是你願不願意為了婚姻而放棄自己對生活的控制權。你愛這個人到沒到願意一輩子都跟他聊的程度。如果回答都是 yes,布魯克斯說……你還得再考慮三個問題。

第一是道德。經過這麼長時間交往你應該能看出來了,這人到底是不是好人?專家的意見是別的什麼毛病將來都能忍,唯獨一條:如果你從內心鄙視這個人,那這個婚姻就無論如何也不能維持。

第二是性格。我們知道人的性格是可以變的,但是有些個性不容易改變。而對結婚來說,你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這個人的“情感依賴類型”(attachment)[1]。

研究表明,一個人小時候,從 18 個月大開始,父母對他照料的情況,跟他這一生的情感生活有莫大的關係。有 60%的人非常幸運,從小被父母呵護,有很強的安全感,那麼他的依賴類型就是“安全型”。這樣的人跟有親密關係的人相處的時候,心率會下降,呼吸會變慢,是一種特別放鬆、特別自在的狀態。安全型的人中有 90%都會結婚,而他們的離婚率是最低的,只有 21%。

而如果一個人小時候被照顧的不是很好,父母有時候在有時候不在,比較缺愛的話,就可能是“焦慮型”。他們非常害怕失去親密關係。他們跟愛人相處的時候不但不放鬆,反而更緊張了:他們的心率和呼吸都會更急促。


最不幸的則是有些人從小就沒有被愛的感覺。他們小時候對大人提出什麼需求根本就得不到回應,他們是“迴避”型:他們為了不受傷害,就把自己封閉起來,從不打開心扉,不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

迴避型的人,結婚率只有 70%,而結婚之後的離婚率高達 50%。但是焦慮型的婚姻可能更不成功,他們的離婚率比迴避型還高。

理性來說,我們應該儘量找安全型的人結婚 —— 可是專家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是選擇跟自己同一類型的人結婚。

第三個問題是你必須想好,你對這個人的愛到底是哪種愛。希臘人把愛分成三種 ——

1. philia ,是朋友間的愛。你喜歡他是因為他是個有趣的人,跟他在一起你覺得很好玩;

2. eros,是男女之間的激情之愛。這個愛能讓你深深迷戀對方。

3. agape,是無私的愛,崇拜的愛。

要結婚,你得三種愛都有才行。比如有時候兩個人在一起感覺特別美好,但是沒有激情,就算不在一起互相也不想,這種就不適合結婚。


好,現在萬事俱備,你們終於結婚了。但是接下來的事情,也別抱太多幻想。

*

有 15%的婚姻,兩人關係一直都像初戀一樣美好。他們一天不見都會互相想念,講了幾百遍的笑話還能一直講,激情永不消散。但專家認為這種完美婚姻是有硬條件的。

如果你要選擇兩個人扮演一個長達一輩子的完美姻緣,你得這麼選演員 —— 妻子的母親必須是個在他們的婚姻中有點冷淡的人,父親必須是熱情的一方,這樣妻子就會把自己父親扮演的那個理想的丈夫形象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而丈夫為啥沒有辜負這個形象呢?因為他有一個特別美好的童年,但是後來失去了某個親人的愛:他強烈相信愛,同時又強烈需要愛。

一般夫妻的設定不滿足這個條件。大部分婚姻是湊合著過。有的人出於自我保護,對配偶也不會暴露弱點。有的人想的是結婚就是要讓一方全力支持另一方的成長,認為個人自我實現的需求高於婚姻關係。很多婚姻是陪伴式的,沒有什麼戲劇性但是也沒什麼激情,好處是雙方都比較自由。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追求完美婚姻。結婚不是為了湊合,是為了愛,是我們內心就想要跟另一個人融合。

*

事實是不管對方是個多麼好的人,婚姻終究也會限制你的個人自由。最起碼來說如果有了孩子,你想不管都不行。

更重要的是,結婚意味著你的生活被人給入侵了。婚姻是個人主義的最嚴重危機,你等於是生活在了一個連續不斷的被監控狀態之下。你身邊一直都有個人在對你做各種評判。你的所有缺點都暴露在對方的火力之下。

而你以前根本都不知道你有缺點。結了婚你才知道,原來自己一早起就愛發脾氣,別人跟你談重要話題你總愛躲閃,從來不關心別人感受,你還喜歡扮演受害者,給人制造負罪感……你怎麼是這樣的人啊!

所以婚姻是對你的教育。婚姻能不能搞好,取決於你願不願意被改變。可能你明白改變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去愛她,通過愛把她可愛的一面激發出來,讓她變得更可愛 —— 可是如果對方要這麼改變你,你能接受嗎?

良好的婚姻中,兩個人必須都失去一部分自我,讓位給婚姻關係。關係比個人重要,這就是美滿婚姻的秘密。


在這個意義上的婚姻是第二座山。你在實踐誓約的過程中慢慢被改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

註釋

[1] 我們專欄以前講過一個“依附理論”:自由人和依附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