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她的傳奇性在於,做為一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既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卻曾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她一生擁有兩段愛情,卻在三地漂泊,一次諾貝爾獎提名,聶華苓,一個有著如花一樣美麗名字的人,現已95歲的她,有何花一樣的人生?

後來,著名女作家聶華苓說,我是一棵樹,根在大陸,幹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一生比三毛更傳奇。

不錯,“異鄉流浪”是聶華苓一生的主題,她的一生似乎都在漂泊,足跡遍佈世界各地,但主要在三個地方,即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愛荷華。

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一)聶華苓與母親

在聶華苓一生中,有三個至關重要的人。第一個當然是她的母親。

聶華苓是湖北應山(現廣水市)人,於1925年1月11日出生於武漢。也許她一出生就註定了她一生的漂泊生涯。一箇中國人,出生在中國,但一出生就只能住在沒有中國主權的地方。因父親的原因,小時候的聶華苓家住在漢口的舊俄租界裡,後來又遷到日租界裡。在這裡她相當於一個“外鄉人”。這是她的不幸,或者是她的幸運。

幸運的是,她父親曾在武漢衛戍司令部任職,這使她有一個比較富足的童年生活,比如騎在傭人的脖子上出去玩,去看戲;可以得到一把洋人開的小商店裡賣的小陽傘。當然她也可以跟鄰家的小夥伴一塊玩跳房子,跳繩子,踢毽子,可以養蠶玩,可以看連環畫等,那是在數十年後,甚至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的農村小孩仍在玩的遊戲。更重要的是,小時候的她就有了較好的受教育的機會。

當然也有不幸的。她的母親是他父親的二房。並且她的母親嫁給他父親很久之後才知道自己是二房。其中的委屈可想而知。那時她的母親以為自己被騙了,

受到傷害的母親曾經要吞金自殺,但當她看到才剛剛出生七八個月的小華苓時,她的心軟了下來。一個小嬰兒當然不會說話,但她伸開的雙臂顯然是發出這樣的信息:媽媽,抱抱我!

所以聶華苓的童年也受到了一些白眼或者蔑視。比如她曾聽到父親的馬弁(勤務兵之類)和門房在一起喝酒打鬧時講到的一些粗話。他們經常提到“姘頭”二字,小華苓曾問他們,什麼叫姘頭?他們就胡扯道,姘頭就是一種小毛蟲,會咬人的,哈哈哈。或者還說,姘頭也叫條子,條子也叫狐狸精,會纏死人的……

不過聶華苓的母親畢竟比父親的原配,比那個小腳女人更有優勢。但是她的長兄卻是長房夫人所生,他經常一副霸道的少爺的神氣,連母親也要躲著他;他對小華苓也很兇,一見她就叫:“死丫頭!”

父親叫聶怒夫,人如其名,他很嚴肅。小華苓從未看見父親笑過,而且他整天很忙,對她也不管不問。等弟弟出生之後,父親更對她不管不問了。

幸虧有母親。母親有學問。在那個沉悶的大家庭裡,聶華苓記得那時的母親經常斜倚在鏤花的銅床上,為她細聲吟讀

《再生緣》,為皇甫少華與孟麗君的故事唏噓感嘆。

沒有知識是不行的,母親逼著她讀書。可是童年時的聶華苓很頑皮,她不愛讀書。

讀漢口市立六小一年級時,她每天早上賴在床上。母親把她從被子裡拖起來。然後穿衣,洗漱,吃早點,拿書包,上黃包車。每一個動作,她都要磨磨蹭蹭,跟母親對著幹。在課堂上也不好好學,直到她看到先生把竹板子狠狠地打在一個頑皮的男生的手掌心時,才害怕了,終於開始寫作業。直到小學三年級,在一個國文老師的引導下,當聶華苓讀到徐志摩的詩,“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時,才開始真正喜歡上文學。

不幸的是,在聶華苓10歲時,父親去世,才32歲的母親便開始守寡了。那時最小的弟弟只有三個月大,還沒見過父親。

數年後,他們全家被迫遷至宜昌三鬥坪。沒有了上學的條件,聶華苓又開始痛快地玩了。可母親看到了危機,不能再這樣玩下去了,即使在戰亂時代,也不能讓孩子耽誤了學業,於是她決定把孩子送出去讀書。

那天早上,天才矇矇亮,母親便把她送走了。母親一再叮囑:冷暖小心,不要掛念家裡,專心讀書啊。

後來聶華苓在回憶錄寫道:“當年我十四歲,就在那兒,母親流著淚,看我搭上小火輪去巴東。連連招手的母親孤立河岸上,在我的淚水中,越來越模糊了。從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二)聶華苓與第一任丈夫王正路

1939年,聶華苓先在湖北聯合中學讀書,後考入遷到重慶的中央大學外文系。此時是抗戰時期。日子很苦。吃的是炸黃豆和硬得被稱為“炸彈”的饅頭;稀粥用大桶裝,勺子刮飯桶底的聲音能傳得老遠。

但畢竟是青春歲月,聶華苓有屬於自己的幸福。那時的她亭亭玉立,美麗逼人。她有了初戀。對方叫王正路,是她的同學,出生在長春的一個傳統大家庭裡,他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和英語。每天傍晚,聶華苓一聽見窗外他的小聲叫喊,她就抓起講義,往外跑。嘉陵江上的清波,沿江彎彎曲曲的鴛鴦路,松林覆蓋的山嶺,校園裡的花園,圖書館。那時的一切都洋溢著青春的詩意……

王正路,人如其名,人很好,而且一表人才,後來妹妹說正路比姐姐長得漂亮。抗戰勝利後,學校遷回南京,兩人又把詩情帶到了那美麗的玄武湖。

1948年秋天,聶華苓大學畢業。暑假時王正路回到他北平的家。此時,南京到武漢的長江航線已截斷,聶華苓不能回家,她留在南京一箇中學教書。

11月底,儘管平津戰役已開始,但北平和南京之間,仍有飛機往返。為了愛情,華苓決定去北平,她做為唯一的乘客,坐上了南京飛往北平的最後一架航班的飛機。

1948年12月,北平圍城開始。聶華苓成了圍城中的一員。同時,她也成了王正路的新娘,也進入了婚姻的圍城。

王家是個大家庭,他們有四兄弟,上有老母,下有兒孫,三代同堂。聶華苓不再自由,她只有學著做一個大家庭裡的媳婦。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是去上房問候老太太,給老太太倒尿盆,伺候老太太起床;然後拿著臉盆到廚房盛熱水,幫婆婆洗臉。

這個很不爽。做為一個大學畢業的新女性,聶華苓感到同這個家庭格格不入,在北平,她再次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失落的異鄉人。”

也就是在此時,她發表了處女作《變形蟲》。不知道她是否受到了卡夫卡《變形記》的影響,總之,她在作品中透出了自己的極大困惑。才23歲的她想改變這一切。

她要從“圍城”中衝出去,重新回到現實的滔滔洪流之中。還有,她和母親一別數月,音信全無,她也想那寡居的母親了。

1949年4月,她和丈夫王正路離開北平,輾轉回到武漢,同母親和弟弟妹妹會合。接著,他們全家又去了廣州。

上次,聶華苓去北京時坐的是最後一次航班,而這次去廣州也是坐的最後一班列車。而等待聶華苓的,是再一次的漂泊……

1949年6月,聶華苓一家人來到臺灣。到達臺北那天,恰遇颱風,在呼天搶地的大風中,聶華苓接下來的人生會是什麼樣的呢?

(三)聶華苓與《自由中國》

在臺灣,聶華苓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自由中國》雜誌社當編輯。當時的主編是雷震,他很欣賞聶華苓的才華,後來又讓她進了編委會。她是編委會里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女性。在這裡,聶華苓工作了11年,結識了雷震、殷海光、梁實秋、白先勇、余光中等著名作家、學者。

開始他們的生活很清貧,一家人窩在小小的房子裡,如果碰上臺風,薄板房子會震得咯吱咯吱響,像是隨時會裂開一樣。為了生活,聶華苓需要同時兼任兩份工作,白天在雜誌社當編輯,晚上還要去英文補習班教課,她懷著身孕每天在山坡上費力地踩著自行車上下班。

聶華苓剛到臺灣的第二年就生下了女兒,全家老小的生活更加困窘。可生活上的辛苦沒有什麼,這時候,聶華苓和丈夫的感情漸漸有了不和諧。聶華苓思想相對比較自由,加入《自由中國》後,在眾多名家的影響下,她的思想更加趨於開放;而在封建大家庭長大的王正路的思想則偏向傳統。當聶華苓坐下來陪客人聊天時,丈夫常將她看作不守婦道的人。

夫妻倆經常爭吵或者分居。好在她有母親的幫助,母親為她承擔了所有的家務。

1951年,聶華苓的年僅25歲的大弟弟例行飛行失事,她不願讓母親傷心,忍淚瞞了她六個月。最後母親還是發覺了,這給母親帶來了極大打擊。為了不讓母親操心,她和丈夫王正路雖彆彆扭扭的,但並沒有離婚,她只是暗暗嚥下苦澀的淚水,忍著。

其實這一切母親也看在眼裡。十多年後,母親傷心地說,“你的心情,你以為我不曉得?你們結婚十三年,只有五年在一起,在一起就天天慪氣……有天晚上,你從外面教課回來,還沒有吃飯,就聽見你們在房裡吵起來了。第二天,殷先生(殷海光與聶華苓是鄰居)說:'他們吵,我氣得在房裡走來走去。聶華苓應該離婚呀!’我說:'那怎麼行呢?有兩個孩子呀!’你這個婚姻,當初我就不贊成。現在你只好忍下去了……”

1957年,王正路赴美進修,從此兩人分道揚鑣。聶華苓和母親帶著兩個女兒,7歲的薇薇和6歲的藍藍在臺灣生活。

聶華苓一邊當編輯,一邊寫作。編輯當得很出彩,像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梁實秋的散文與余光中的詩句都曾經在她的手裡發表。當然她的寫作也很有成就。後來她出版了長篇小說《失去的金鈴子》、《千山外、水長流》、《桑青與桃紅》等,讓她獲得了很大聲譽。

可是後來,還是出事了。1956年,蔣中正70大壽時,《自由中國》一連七版發表文章抨擊當局,批評老蔣,此舉觸怒了對方。1960年雷震被捕。同年9月4日,軍警闖進聶華苓家,抓走住在隔壁的同事傅正。

聶華苓雖沒被捕,但之後兩年間一直受到監視。無人求助,不敢拖累朋友,在這裡,她是個外省人,她感到非常孤獨。

那時,梁實秋常邀聶華苓去他家。在梁實秋家裡,她受到款待,只有在這裡,她才會在梁實秋的幽默中再次展開笑容。她說,“那是我那段幽暗生活中的一扇天窗。”

1962年,母親患癌去世,聶華苓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直到那年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臺靜農,邀華苓教小說創作,她才有“重見天日”的感覺。

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四)聶華苓與第二任丈夫保羅·安格爾

丈夫出走,母親去世,事業陷入困境,在最難熬的日子裡,聶華苓結識了美國人

保羅·安格爾

保羅是一位美國著名詩人、學者,被人稱為“健談、善解人意、精力充沛、豪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奇人”。那次保羅恰好去臺灣進行文化交流,兩人在一次晚宴相識。那時的聶華苓身著中國旗袍,腳踩西洋高跟鞋,她的不俗的風采讓保羅為之傾倒。不過起初,聶華苓是保守的,她畢竟還沒有同丈夫正式離婚。

所以她一直推諉對方的邀約,“我很忙,我得送孩子上學,我得去大學教課,我得寫作,我的時間全滿了……”

可是她越是躲避,保羅越是對他著迷。

在他們同餘光中一起的晚宴中,不善於用筷子的保羅要夾起一個鴿子蛋,可那個傢伙滑溜溜的,在盤子裡滾來滾去,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怎麼也弄不到嘴裡。保羅滑稽的模樣終於逗樂了聶華苓。他覺得這個外國的傢伙倒是挺可愛的。於是,那天晚飯後,她答應了對方的邀請,二人一塊去散步。

寂靜的小巷,抬眼便是漫天繁星。保羅指著天空說,“在美國遇到這樣的星星是要許願的,你有什麼願望嗎,我的公主?”

聶華苓搖頭,說:“我好久沒有什麼願望了,你呢?”

保羅停下來,他湛藍的眸子望著著她說:“我想一直、一直、一直、一直看到你!”

不知道是保羅的結巴,還是他故意在加重語氣。反正那晚,聶華苓終於感動了。

其實聶華苓也早就喜歡上對方了。在後來她的回憶中,她說,第一次看到他,就喜歡他的眼睛,不停地變幻:溫暖,深情,幽默,犀利,渴望,諷刺,調皮,咄咄逼人,非常好看的灰藍眼睛。

此時,聶華苓已經年近不惑,保羅則已人到中年,兩人都是經歷過世事浮沉的人,也曾都有過一段婚姻。此時都知道自己該有什麼樣的生活了。不久,聶華苓就臣服於對方了。後來她的朋友說,“聶華苓是一個很堅強的女人,只有像保羅·安格爾這樣的人,才能讓她變得小鳥依人。”

1964年,聶華苓把兩個女兒暫時寄養在妹妹那兒,隨保羅去了美國。臨走前,她還去看望了梁實秋,梁先生還給了聶華苓路費。

他們二人在美國住在愛荷華的一棟紅樓裡。閒暇時間他們會開車到海邊,保羅游泳,聶華苓便在一旁看書。後來他們又攜手去歐洲旅行,去德國,去匈牙利,去以色列等。後來聶華苓根據她的遊歷寫了著名的散文《親愛的爸爸媽媽》,此文被選入人教版初中二年級語文課本

聶華苓的兩個女兒是第二年到美國的。她擁抱著兩個女兒大哭。保羅在聶華苓耳邊說:你們母女團聚,我很感動。他們很快打成一片,女兒很喜歡這個外國佬。

1971年,46歲的聶華苓和63歲的保羅結為伉儷。

兩段愛情,三地漂泊,一次諾獎提名,95歲的她有何花樣人生?

(五)聶華苓與1400個作家

在美國,聶華苓實現了她的一個堪稱偉大的理想。

保羅·安格爾自小生活貧困,他的父親是一個養馬人。他自嘲說自己是從玉米地裡出來的。但他學習優秀,熱愛文學,大學畢業後到愛荷華大學任教。他一直有一個願望:我要把愛荷華髮展成美國的文學重鎮。後來保羅主持了“愛荷華作家工作坊”。那時,許多喜愛文學的年輕人都湧向愛荷華。

一天,聶華苓突發奇想,建議丈夫,在愛荷華大學原有的作家工作坊之外,再創辦一個國際性的寫作計劃。於是,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在1967年誕生了。他們每年邀請外國優秀作家到愛荷華訪問交流數個月,寫作、討論、朗讀、旅行。

心血來潮,感情用事,居然成事。這是汪曾祺先生對“國際寫作計劃”的評價。迄今為止,已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作家、詩人參與過這個項目

無論那個國家的作家與詩人,只要接受邀請,便可前往美國愛荷華,過一段食宿無憂的日子。他們可以寫作,可以聊天、參加舞會……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生長環境的創作者之間,往往碰撞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火花來。

有兩個作家,一個是埃及人,一個是以色列人,因為那時兩國正在開戰,兩個作家曾在桌子上怒目相對,直接將酒杯仍向對方,劍拔弩張。可相處了三個月後告別時,這兩位作家竟抱頭痛哭……

1976年,世界各國300多名作家,聯合提名安格爾和聶華苓夫婦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她被稱為“世界繪畫組織的建築師”、“世界文學組織第一人”

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內地作家也可以參與這個寫作計劃,這令聶華苓無比興奮。1983年,著名作家茹誌鵑帶著女兒王安憶應邀來到愛荷華;後來丁玲也來了;遲子建也來了。遲子建說:聶華苓最早為新時期中國文學最活躍的作家們打開了看世界的窗口。

當然還有汪曾祺,白先勇、余光中、北島等人也先後來到愛荷華。

聶華苓熱情好客,她每週都要帶作家們去費用不菲的餐廳聚會,大家都說她慷慨。然而,她自己用了多年的已經遲緩卡頓的舊電腦,卻始終捨不得更換。

在丈夫去世後,兩個女兒曾提議接她到身邊生活,她一直沒答應。至今仍住在她那所紅房子裡,從不打算離開,連房屋的設施都不曾更改。

在聶華苓的一個屋子裡,有一面牆上掛滿了面具,這隱喻著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種族和背景的人,他們曾在這裡聚會,相互探討文學、文化和人生。面具逐漸陳舊了,她仍守著它們。

如今聶華苓已經95歲了,已經從“國際寫作計劃”退休,但她仍在為這個組織擔任顧問,仍在關注著世界文壇的發展。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聶華苓在美國二十多年了,但從裡到外,她都還是一箇中國人。

聶華苓,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

參考資料:《聶華苓:童年雲煙》《三生三世》《聶華苓——唯一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中國女作家》《親愛的爸爸媽媽》《往事回思如細雨——記聶華苓女士》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