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忠德:2019 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

單忠德:2019 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

我代表課題組給大家彙報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的情況,聯合發佈單位是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下面從四個方面進行彙報。

一,製造強國戰略與製造行過指標特系

總書記指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一定要把我國製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紮紮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槍聲。特別是當前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結構調整、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特別是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個部門,自2013年聯合組織開展重大長期諮詢項目目前正在開展第四期研究。2019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的指數報告是項目組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是基於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權威急救的最新數據,建立並應對製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測算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項目聯合了50多位院士、100多位多領域專家,正式啟動研究,2013年首次構建制造強國指標體系。2014年首次正式對外公佈2012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2018年4月發佈了2015年到2016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2018年11月發佈2017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2019年12月,發佈了2018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

二,結合指標體系我們報告2018年九個國家制造強國結果。

排在第一陣列的是美國,走的指數是166.06,其中在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上全面發展。第二是陣列是日本和德國。我們中國在第三陣列。

2018年持續跟蹤的九個國家,九個國家的排名和所處的位置沒有生變化。依然是美國第一,德國第二,日本第三,我們國家是第四。其他的是法國、英國和其他的國家。從這裡可以看出美國的綜合優勢很明顯,德國、日本相對的優勢明顯,我們是第三列。

從單項來看,比如規模發展來看2018年除了巴西各個國家都比2017年實現了正增長,美國、中國、日本繼續穩居前列,我們國家排在第一,這也是靠規模拉動持續排名第一。

在質量效益上,2018年,美國還是排在第一。法國和英國品牌指標大幅度地提升超過了德國,中國上升了一位,現在是倒數第三,但是已經提高了。

在結構優化長美國、德國、日本排在前列,我們國家第四,中國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是跟美國、日本、德國相比,我們國家跟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說明產業結構升級的突破性取得成效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需要持續的努力。

在持續發展上,應該說美國、日本基本上並駕齊驅,其次是德國和韓國,在這方面我們國家雖然說我們數值跟法國、英國基本一致,但是仍然偏弱,說明我們在可持續發展上還需要花大力氣進一步的推進。

单忠德:2019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三、2012年——2018年九國製造強國發展進程分析。

在進一步分項數值對比可以看出,美國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全面的優勢,他各個方面都是遙遙領先的,德國和日本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方面具有相對的優勢,我們國家除了規模優勢,其他在質量效益、持續發展、結構優化跟美國、德國、日本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是我們要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進一步把這些指標跟美國、德國、日本更好的追趕。

這是2018年九個國家制造強國測評的基本情況。我們又進一步對從2012到2018年九個國家的指標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從2012年到2018年來看美國一直在第一位,第一陣營,德國和日本是第二陣營,到後來德國超過了日本,我們國家一直在第三陣營的狀態。

從總的發展情況來看,九個國家的綜合指數是基本平穩的,其中美國、德國、日本、法國、韓國、英國總體呈現了增長的態勢,增長最明顯的是中國,17.63,日本、印度、巴西呈現一定幅度的下降。

在相對值來說,美國定義為100分的話,其他國家分別是德國、日本、中國,從這裡可以看出,我們在快速的增長髮展,非常的明顯。從單項來說規模發展中中國、美國、德國、英國、韓國、印度六國實現提升,日本、法國、巴西體現下降,整體提升最為明顯的是中國。

在質量效益來看,美國雖然連續兩年下降但是仍然領先其他國家,中國雖然有實現了連續正增長,但是差距仍然很大,2018年製造業增加值率實現提升,但全員勞動生產率首次微降。大家都希望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在結構優化上,德國是唯一實現數值持續正增長的國家,2015年中國有所下降,但是我們的降幅在逐步地放緩。還有我國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本國製造業比重兩項指數在下降,說明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長期而艱鉅,突破性成果還有待時日。

在持續發展方面,美國、日本基本保持在30分左右的領先水平,德國穩定在25分左右的較高水平,中國2018年雖然實現小幅度的回升達到了16分左右的水平,但是絕對差距依然較大。在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背景下,創新、綠色等工業發展潛力培育難度進一步的加大。

主要差距,2012年到2018年我國主要依靠規模發展的大幅度提升,而質量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合計僅僅提升了5.4個點,三項分項數值合計在九國中位列第7位。質量效益依然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的短板,其分項數值居住最低水平。

四,給大家彙報一下數據,中國製造強國發展進程分析與思考。

2013年會理的製造強國指標體系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有效監測了主要的工業國家制造業發展態勢,客觀反映近年來中國知強國發展進程特徵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三步走”目標已經成為製造業綱領性文件的重要組成。全球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一局,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過鎳外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需要堅定製造業主體地位不動搖。

按照目前製造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幅計算,我國還需要28年追平美國。如果按照目前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速計算,我國還需要18年追平美國,也就是2036年。

一、持續鞏固規模發展優勢,堅定不移的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發展。我們的規模發展指數平穩特生,規模發展對我們國家的製造強國建設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也為質量效益提升、結構升級優化和創新培育突破提供了難得的轉型空間。為順利實現我國的發展為全球製造強國,在堅持規模優勢同時,更著力於強的提升。

二、精準彌補質量效益短板,加快進製造高質量發展。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方面,2018年我國的製造業增加值率21.17%,比美國、日本、德國發達國家低10%以上。

在勞動生產率方面,我們跟美國相比,僅僅是美國的19.3%,日本的30.2%和德國的27.8%,還是有差距的。在產業鏈分工方面,我們更多的處於產業價值鏈中低端,在供給結構性方面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端消費需求。我們應該大力改善供給結構,努力提質增效,實現國民經濟穩增長、國強民富。

三、不斷提升解救優化強項,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2018年我國的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6.4補鋅,僅僅為美國的和德國的25%左右,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遠低於發達國家,還有製造業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需要科技創新驅動培養一批“專精特新”的企業。需要我們堅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並重,建立共性技術平臺與突破基礎關鍵技術,推動產業技術基礎升級。

四、充分激活持續發展的動力,營造製造業優質發展生態環境。創新指標都與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推動企業成為技術與經濟緊密的融合體。同時要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切實降低企業負擔,在全社會積極營造有利於製造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優質環境。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大力培育創新優勢企業。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世界製造業大會上指出,當前全球製造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各國需要加強合作,互學互鑑,共同把握新一輪的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強調中國高度重視製造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的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的環境,中國願意與各方一道,推動製造業新技術蓬勃發展。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主體,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過之基,需要我們持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證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知強國,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