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兩大帝國對決襄陽的浴血搏殺:三千死士千里入援

宋蒙兩大帝國對決襄陽的浴血搏殺:三千死士千里入援

承接上文。雖然蒙軍屢次擊退宋軍對襄樊二城的救援,且給城內守軍造成了巨大殺傷,但長期的拉鋸戰,也給蒙古帶來了沉重的軍需負擔。為了支援前線戰事,忽必烈不得不一再徵發大量的軍隊和民夫奔赴襄樊。這樣一來,蒙古國內勞力銳減,加上常年戰爭造成的巨大消耗,致使蒙古出現了嚴重的災荒。僅在襄樊戰事的頭三年(1268至1271年),國內就發生旱災、洪澇、蝗災、饑荒和地震等自然災害三十餘起。

嚴峻的局勢,迫使忽必烈迅速採取措施擺脫困境。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罷去一切不必要的土木工程,所有徵夫一律回鄉從事生產,保證每家每戶留足勞力,酌情徵發。同時,廢除一切雜稅,地方官吏凡對勸課農桑不盡力者,立即罷免。這些措施應對得當,有效緩解了自然災害帶來的破壞,穩定了民心。至元八年(1271年),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發生大規模蝗災。但蒙古當局在向襄樊前線轉運十萬餘石糧米保證軍需供給的同時,仍有餘糧賑濟受災百姓。後方的穩定,為蒙軍取得襄樊戰役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1

大元建國

至元八年十一月,就在襄樊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忽必烈在一班漢族文武的鼎力擁戴下,於燕京宣佈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元朝建立後,擺在元世祖面前的首要任務,便是儘快攻克襄樊,向全天下人展示自己這個新興帝國的強大武力。因此,襄樊之戰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係到元朝的聲望和元世祖本人的面子。如果建國第一仗都打不贏,以後還怎麼得了?

為早日拿下襄樊,次年伊始,元朝開始進一步加大對前線的支援力度,從各地抽調三萬精壯生力軍及萬餘民夫補充攻城部隊,同時以阿術總領蒙古軍,劉整、阿里海牙總領漢軍,務必限期破城。當年三月,阿術與劉整指揮元軍兵分五路,將宋軍在樊城之外的據點全部拔除,斬首兩千級,生擒將校十六人。宋軍退至內城,呂文煥使出渾身解數全力守禦,總算頂住了元軍的攻勢。

但是,此時的襄樊守軍經過近五年的苦戰而未得補充,糧食雖然還算富裕,但各種生活物資幾近告罄,官兵們甚至需要拆掉房梁門板來生火做飯。

呂文煥深知襄樊已到極限,遂遣勇士出城,速向朝廷求救。由於元軍包圍甚嚴,別說是人,就是連只老鼠也難以突破封鎖。經過多次失敗,終於有人冒死殺出重圍,將求援信交到了荊湖宋帥李庭芝的手上。

讀罷來信,李庭芝明白,如果再不有所動作,襄樊就沒的救了。可是,荊湖宋軍屢戰屢敗,早已鬥志全無。況且他又指揮不動呂家軍那幫驕兵悍將,縱然自己著急,又有什麼用呢?

宋蒙兩大帝國對決襄陽的浴血搏殺:三千死士千里入援

02

勇士出場

沒辦法,李庭芝只得散盡家財,用重金招募了荊湖一帶的義軍健兒三千餘名。由於這些人的家屬多有被元軍殺死的,所以他們對元軍恨之入骨,打起仗來特別玩命。李庭芝以義軍頭領張順、張貴為都統,讓其率軍在襄陽城北的漢水支流,青泥河的上游設立水寨,一邊籌集物資,一邊操練人馬,為救援做準備。李庭芝命打造輕舟百餘艘送與他們,並派人詳細偵察元軍的佈防情況,為二張提供情報。經過商議,二張決定利用夏季水位暴漲之時,沿青泥河南下直入漢水,而後順水而進強行突破元軍封鎖,進入襄樊。

鹹淳八年(1272年)五月,因為降雨不斷,漢水水位暴漲。二張見時機已到,立即集結全體官兵,登船開拔。為在湍急的江面上保持航行穩定,他們將每三艘船並排綁在一起,中間一艘的船艙中裝載補給物資,左右兩艘船則將船底拆掉,以減小阻力。二張把船結成方陣,張貴在前、張順在後。每隻船都安裝有火槍、火炮和強弓勁弩,船上四周均佈滿沙袋、乾草垛等作為掩體。臨行前,二張召集官兵訓話。他們慷慨陳詞道:“此行有死而已,汝輩或非本心,宜亟去,毋敗吾事。”(《續資治通鑑》)

此次我等出戰有死無生,如果你們有人沒有必死的覺悟,現在就可以離開,不要因自己的膽怯影響全軍。三千勇士聽罷,瞬間血脈僨張、人人求戰,沒有一人臨陣退縮。

宋蒙兩大帝國對決襄陽的浴血搏殺:三千死士千里入援

03

奮力衝殺

五月二十四夜,二張率軍趁著水勢直趨襄樊。沒過多久,船隊便與元軍遭遇。張貴下令不要與敵人糾纏,各船一邊攻擊一邊行進,務必保持速度。經過一番激戰,船隊衝破阻攔,抵達樊城城東的磨洪灘。此處元軍將戰船之間用鐵索綁定,而後一字排開橫亙於整個江面之上,完全鎖死了宋軍前進的道路。張貴見此情景,便指揮官兵用長刀大斧斬斷鐵索,奮勇向前衝殺。元軍從己方戰船跳到宋軍船上,準備短兵相接。可不想,宋軍早就將左右兩船船底拆掉,加之黑暗之中能見度較低,元軍不知虛實,許多人一進入宋軍船艙,還沒看見敵人就噗通一聲跌入水中。元軍官兵不明所以,以為宋軍在船上安裝了什麼機關,一時間大為驚懼,亂作一團。宋軍趁機大殺特殺,殲敵數千,一舉突破元軍防線。

到次日黎明,經過沿途一百二十餘里的轉戰,張貴率先頭部隊成功抵達襄陽城下。襄陽守軍在城頭之上望見宋軍旗幟,無不激動萬分,趕忙打開城門,接應張貴所部入城。要知道這是自襄樊之戰開始近五年來,第一支進入襄陽的宋軍援兵,守軍官兵無不歡呼雀躍,有的甚至淚流滿面。此番二張入援,只帶了區區三千餘官兵,而且還不是正規軍。

但他們所表現出的勢不可擋的勇氣和堅決果敢的戰鬥意志,和范文虎、夏貴等將帥統領的十數萬宋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怎不令後者自慚形穢!

然而不幸的是,負責殿後的張順等人由於距前軍較遠,加之元軍阻擊,沒能及時趕上張貴。張貴入城後不久,戰場上突然間南風大作,張順逆風而進十分吃力,速度便漸漸慢了下來。元軍調集兵力將張順團團包圍,張順左衝右突,但受風向所累,沒能打破包圍。元軍四面殺來,張順抱定必死之心,揮刀上前與敵肉搏。義軍將士自知回天乏術,也全都豁了出去捨命廝殺,就是死也要先拉一個墊背的,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無一倖免。幾天後,張順的屍體順水漂至襄陽城下,被守軍打撈上來。眾人圍而視之,只見其“被甲冑,執弓矢……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續資治通鑑》)。穿著盔甲,手握武器,仍是一副戰鬥的樣子;身上中了四槍六箭,但怒視敵人的表情仍勃勃如生,就好像活著一樣。眾人見此無不動容,呼為戰神,將其安葬於江邊,立廟祭祀。

宋蒙兩大帝國對決襄陽的浴血搏殺:三千死士千里入援

04

民族的脊樑

二張入援之戰,可以說是襄陽大戰期間,南宋在軍事方面唯一可圈可點的地方。區區三千義軍武裝竟能突破元軍重重封鎖進入城中,證明了元軍並非不可戰勝。但遺憾的是,這樣的英雄壯舉最終未能挽救襄樊陷落的命運,只能說明南宋到此氣數已盡,不是靠幾個牛人的超常發揮就可以力挽狂瀾。

由於缺乏相關記載,我們今日無法從史料中得知這位英勇殉國的義軍首領張順,和《水滸傳》中那位江湖人稱“浪裡白條”的同名梁山好漢究竟有什麼關係。但從其“竹園張”的綽號上來看,或許他可能只是一位在竹園裡負責植物栽培與養護工作的手藝人。而綽號“矮張”的張貴,想必也只是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小民百姓罷了。可是,當國家面臨危難之時,儘管人微言輕,儘管可能在平日的生活中遭遇過各種不公,但只是一介草民的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挑起了本不該由自己來承擔的重任,光是這樣的擔當,就足以名垂青史、萬古流芳了。

他們及那三千名同樣出身白丁的義軍勇士,用自己的行動和犧牲詮釋了什麼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詮釋了什麼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他們是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的典範,用魯迅先生的話講,他們,是民族的脊樑!

儘管張貴的到來,給襄樊守軍帶來了一絲曙光。但是,張貴所部畢竟只是一支孤軍,人數有限。而且二張的成功入援,也促使元軍進一步加強了對襄樊周邊水道的封鎖和監視。鑑於此,張貴向呂文煥建議,如今范文虎部駐屯郢州(今湖北鍾祥),正在襄陽之南。若能遣人與其取得聯繫,約其共同起兵南北出擊,或許可打通襄樊二城之間的聯繫。范文虎雖然打仗不怎麼樣,但只要他肯發兵,就能極大地牽制住元軍,以緩解襄樊之急。呂文煥剛得到張貴這一支生力軍,不欲使其出戰而遭受損失。但是,架不住其軟磨硬泡,呂文煥最終還是同意了張貴所請,派人出城聯繫范文虎。那麼,范文虎能否按照張貴的設想出兵相助?元軍在二張入城後又將作何反應——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想看下一集對決襄陽的小夥伴,請關注魚羊史記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