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和飲食有關?權威研究發現,飲食習慣會影響發音

一項新研究發現,你吃什麼東西可能會影響你所使用的語言如何發音。

研究人員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吃蠶豆這樣較柔軟食物的人們更容易發出“蠶豆”(fava beans,有唇齒音)之類的單詞。

在人類今天所說的大約7,000至8,000種語言中,有2,000多種聲音存在,從無處不在的基礎元音a和i到非洲南部鮮為人知的罕見輔音。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以來這種聲音範圍是受人類生物學限定的,至少從30萬年前人類物種出現之後是這樣的。

然而1985年,語言學家查爾斯·霍凱特(Charles Hockett)指出,在狩獵採集者的母語中,唇齒音——由下唇和上齒髮出的聲音,包括“f”和“v”——幾乎完全不存在。

他認為,食用較難咀嚼食物的人們更喜歡用牙齒邊緣碰觸牙齒邊緣,因而擁有這種牙齒的人會很難發出唇齒音——這種目前全世界近一半的語言中都有的聲音。


口音和飲食有關?權威研究發現,飲食習慣會影響發音


就像今天大多數孩子的情況一樣,我們祖先的上牙在成長過程中也會分別向下和向外突出,蓋過下牙。

古人類學的證據表明,在過去,堅硬食物帶來的磨損和撕裂可能會導致深覆蓋、深覆合,並在青春期後逐漸消失,最終導致牙齒邊緣對邊緣的磨損。

然而,現在的深覆蓋、深覆合則一直會持續到成年,因為烹飪、碾磨等習慣的興起使更柔軟的飲食出現了。

為了進一步探究霍凱特的想法,研究者們開發了人體頭骨、牙齒和下顎的計算機模型,包括深覆蓋、深覆合和牙齒邊緣磨損的情況。

接下來,他們分析了發出某些唇齒音,需要作出什麼努力。

口音和飲食有關?權威研究發現,飲食習慣會影響發音

他們認為霍凱特的想法“很離奇,感覺不太可能,但最終很吸引人,所以我們開始測試是否能找到這樣的聯繫,”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達米安·布拉西說。

科學家發現,與牙邊緣損傷相比,深覆蓋和深覆合發出唇齒音可以省去29%的肌肉力量。

此外,深覆蓋和深覆合也更容易不小心發錯雙唇音(如“m”、“w”或“p”),而雙唇音是將嘴唇放在一起產生的,就像唇齒音一樣。

“這顯示了一個文化行為的轉變——如糧食的生產方式——可以對生物學和語言行為產生戲劇性和深遠的影響。“進化形態學家Noreen von Cramon-Taubadel評論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狩獵文明語言中的唇齒音只有農業文明語言中的27%。

此外,當他們專注於印歐語系時,他們發現唇齒音的使用頻率隨著農業的發展穩步增長。

他們估計,大約在6000至8000年前,印歐語言中的唇齒音只佔3%左右,但如今卻佔據常用語言的76%。

口音和飲食有關?權威研究發現,飲食習慣會影響發音

布拉西說:“人們通常認為,我們今天在語言中看到的結構與組成與一萬年前相同。”

“現在我們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由認為,在人類歷史上,有一些全球性的、非常頻繁的語言現象是最近才出現的。”

儘管研究人員認為,深覆蓋、深覆合夠讓人更容易發出唇齒音,但“這並不意味著唇齒音會出現在所有語言中。”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這項研究的聯合首席作者史蒂芬·莫蘭(Steven Moran)說。

“這確實意味著產生唇齒音的可能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略微增加,這意味著一些語言可能會獲得它們,但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會。”

莫蘭說,未來,“我們有興趣將我們的新方法應用到其他語音上,而不僅僅是唇齒音。”

“近一半已知的語音都是某種語言特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